“活”起来的非遗“火”起来!三灶镇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

“绿叶青禾苗又壮,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辛勤来耕种,早出晚归忙又忙。”学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蔡柳森的音调,三灶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用粤语唱起了《插秧歌》。从2017年开始,由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发起,每周二蔡柳森都会来这里教孩子们唱三灶民歌。

据了解,金湾区三灶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灶民歌只是其中之一。从2007年开始,通过走访调研、收集资料、撰写文本、视频录制、推荐申报等工作,三灶镇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包括国家级代表性名录三灶鹤舞,省级代表性名录三灶民歌、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市级代表性名录三灶八堡歌、起名、定家湾茶果、花袖、三灶狮舞、三灶海上龙舟赛、三灶蚝油制作技艺、三灶剪纸以及区级代表性名录抢花炮。目前,三灶镇还在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将具有历史、文学价值的“三灶民间故事”申报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灶剪纸。

时光远去,如何让古老的文化艺术和技艺再度鲜活起来?这是三灶镇一直以来寻求解答的问题。近年来,三灶镇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加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 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

非遗文化穿越千百年的时光走到今天,大多是通过代代相传,成为活着的记忆。想让非遗文化继续留存,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新的传承人、扩大非遗群众基础。为此,三灶镇为居民群体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文化活动。

“很多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包括非遗传承。我们从2015年到现在一直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介绍,三灶镇中心小学是三灶编织、定家湾茶果和三灶民歌的传承基地,海华小学和海澄小学则是三灶鹤舞的传承基地。每个学校的“第二课堂”都有非遗课堂的选项,孩子们可以在下午4时的“第二课堂”里,跟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在校园外,我们还有专门的非遗传承基地,近年来校园内外各类公益培训活动吸引了2万余人参与。”该工作人员说。

三灶竹草编织。

除了用非遗文化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正在着手将鹤舞元素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聘请专业人士进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音乐与舞蹈创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其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农家特色菜“蚝”诱人

“这些菜都非常有农家菜特色,特别是这个蚝油,是我吃过的最鲜美、最正宗的蚝油!”在2021年10月27日的三灶镇鱼林村的“蚝油会”上,市民刘女士品尝过蚝干菜猪骨汤、烧生蚝、胡椒紫菜浸蚝等十多道特色“蚝”菜后赞叹道。

据了解,为了让三灶的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拥有一席之地,近年来,三灶镇尝试进行了非遗文化项目的商业化推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推广宣传三灶非遗项目,又能让非遗资源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资本,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除了古法蚝油文化节,三灶镇还定期组织非遗展示展销活动,如三灶民俗文化展演展示、三灶镇中秋花灯游园会、大门口湿地木龙湖公园展演、木头冲栈道展演等。在大门口湿地公园,还有一座三灶镇非遗项目体验馆,不定期地开展“潮玩非遗·文化三灶”主题活动,向居民群众展示三灶镇12项非遗名录。每逢周末,公园里就会组织非遗快闪活动,市民们可以参观DIY手工坊,并预约体验三灶剪纸等传统技艺培训课。

此外,三灶镇多次组织三灶鹤舞、三灶编织、三灶民歌、定家湾茶果的非遗传承人,参加珠海市内外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刺激文化消费,带动非遗传承人群增收。

三灶剪纸传承人陈洁荣就是三灶镇让能工巧匠吃上“手艺饭”的成功案例。为传承本土文化,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成立剪纸工作室,定期开设青少年及成人剪纸培训课程,让居民了解并学习三灶剪纸,陈洁荣的作品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剪纸作品的销量也得到了提升。

文字:蒋毅槿 见习记者 金璐 图片:张洲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
“活”起来的非遗“火”起来!三灶镇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
珠江晚报 2022-04-15 14:04

“绿叶青禾苗又壮,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辛勤来耕种,早出晚归忙又忙。”学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蔡柳森的音调,三灶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用粤语唱起了《插秧歌》。从2017年开始,由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发起,每周二蔡柳森都会来这里教孩子们唱三灶民歌。

据了解,金湾区三灶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灶民歌只是其中之一。从2007年开始,通过走访调研、收集资料、撰写文本、视频录制、推荐申报等工作,三灶镇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包括国家级代表性名录三灶鹤舞,省级代表性名录三灶民歌、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市级代表性名录三灶八堡歌、起名、定家湾茶果、花袖、三灶狮舞、三灶海上龙舟赛、三灶蚝油制作技艺、三灶剪纸以及区级代表性名录抢花炮。目前,三灶镇还在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将具有历史、文学价值的“三灶民间故事”申报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灶剪纸。

时光远去,如何让古老的文化艺术和技艺再度鲜活起来?这是三灶镇一直以来寻求解答的问题。近年来,三灶镇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加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 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

非遗文化穿越千百年的时光走到今天,大多是通过代代相传,成为活着的记忆。想让非遗文化继续留存,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新的传承人、扩大非遗群众基础。为此,三灶镇为居民群体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文化活动。

“很多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包括非遗传承。我们从2015年到现在一直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介绍,三灶镇中心小学是三灶编织、定家湾茶果和三灶民歌的传承基地,海华小学和海澄小学则是三灶鹤舞的传承基地。每个学校的“第二课堂”都有非遗课堂的选项,孩子们可以在下午4时的“第二课堂”里,跟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在校园外,我们还有专门的非遗传承基地,近年来校园内外各类公益培训活动吸引了2万余人参与。”该工作人员说。

三灶竹草编织。

除了用非遗文化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正在着手将鹤舞元素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聘请专业人士进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音乐与舞蹈创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其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农家特色菜“蚝”诱人

“这些菜都非常有农家菜特色,特别是这个蚝油,是我吃过的最鲜美、最正宗的蚝油!”在2021年10月27日的三灶镇鱼林村的“蚝油会”上,市民刘女士品尝过蚝干菜猪骨汤、烧生蚝、胡椒紫菜浸蚝等十多道特色“蚝”菜后赞叹道。

据了解,为了让三灶的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拥有一席之地,近年来,三灶镇尝试进行了非遗文化项目的商业化推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推广宣传三灶非遗项目,又能让非遗资源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资本,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除了古法蚝油文化节,三灶镇还定期组织非遗展示展销活动,如三灶民俗文化展演展示、三灶镇中秋花灯游园会、大门口湿地木龙湖公园展演、木头冲栈道展演等。在大门口湿地公园,还有一座三灶镇非遗项目体验馆,不定期地开展“潮玩非遗·文化三灶”主题活动,向居民群众展示三灶镇12项非遗名录。每逢周末,公园里就会组织非遗快闪活动,市民们可以参观DIY手工坊,并预约体验三灶剪纸等传统技艺培训课。

此外,三灶镇多次组织三灶鹤舞、三灶编织、三灶民歌、定家湾茶果的非遗传承人,参加珠海市内外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刺激文化消费,带动非遗传承人群增收。

三灶剪纸传承人陈洁荣就是三灶镇让能工巧匠吃上“手艺饭”的成功案例。为传承本土文化,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成立剪纸工作室,定期开设青少年及成人剪纸培训课程,让居民了解并学习三灶剪纸,陈洁荣的作品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剪纸作品的销量也得到了提升。

文字:蒋毅槿 见习记者 金璐 图片:张洲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