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覽由今日起暫停開放,以作大規模翻新。不過,大堂展覽《舊影藏珍》仍在進行中,大家可以透過欣賞香港早期的歷史圖片,了解港島北岸於十九至二十世紀的變化。

1842年英國割佔香港島,正式開始了英治時期,其後港島的市政建設相繼展開,當中濱臨海港的地段率先發展起來。包括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現今的灣仔)。翌年港府為以上地區一帶取名為「維多利亞城」,而華人則將它們統稱為「四環九約」,每一「環」範圍內的細分地段就稱作「約」,例如是石塘咀至西營盤、上環街市到中環街市、灣仔道至軍器廠街等等。

在「四環」之中,中環是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地帶,亦是外國人的聚居之地,因此海旁及沿山有不少歐式建築物;西環和上環是華人的主要聚居和營商地,滿佈一排排的「唐樓」;下環海濱一帶則是環境優美的住宅區,倉庫林立,1881年政府正式將下環改名為灣仔。

《舊影藏珍》展出不少珍貴的舊香港建築照片,當中有些地標已經被拆卸。例如在1880年,灣仔皇后大道東一帶有很多富有殖民地色彩的樓宇,包括建於1858年的首座灣仔街市,它只有一層高,採用多道拱門的設計,極具古典味,可惜於1937年經已拆卸。

建於1858年的首座灣仔街市(網絡圖片)

開埠初期至二十世紀的香港,與現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大相逕庭。想了解179年前的香港是甚麼模樣?一起從舊相中追憶吧。

《舊影藏珍 ── 香港早期歷史圖片展》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一樓大堂
免費參觀

標籤: art、 灣仔街市、 維多利亞城、 舊香港建築、 舊影藏珍、 藝術、 首座灣仔街市、 香港開埠初期、 香港早期歷史、 香港歷史博物館、 四環九約、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