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德国简史

德国简史

2023年04月04日 01:37--浏览 · --点赞 · --评论
灾厄主祭
粉丝:662文章:13

德国,是一个位于中欧地区的古老国家。它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交界,北接丹麦,同北海和波罗的海相呼应。在这片土地上,莱茵河蜿蜒曲折地流过其西翼;郁郁葱葱的黑森林连绵起伏于西南角。阿尔卑斯山巍峨耸立,横亘南方。多瑙河从其东南处穿梭而去;奥得河交叉穿越,守护着东边门户。

德国地理位置

由部落到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德国是一个有着传奇历史的国家。人们因两次世界大战而熟知德国,却也仅限于此。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历史,多数人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本文将梳理德国上千年的历史脉络,简单地讲述德国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

德国历代纪元简表


一、日耳曼人时期

德国的历史始于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种的最西一支,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他们金发碧眼、身形高大。公元前2000年左右,日耳曼人生活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一带。公元前6世纪起,一部分日耳曼人开始南下,经过丹麦,逐渐散居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的广大地区。

南下的日耳曼人分化成了两支:西日耳曼人,他们生活于莱茵河与易北河、北海与多瑙河之间,即今天的德国地区,主要有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黑森人、图林根人、阿勒曼人和苏维汇人等;东日耳曼人,他们迁徙到了潘诺尼亚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带,主要有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伦巴第人。而留在了故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上的日耳曼人则被称为北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实行原始的民主制度。军事首领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一般出于同一贵族家庭。最初军事首领权力有限,一切重大事项都由民众大会决定。后来出现由氏族贵族和军事贵族组成的贵族议事会,部落中的一切重大事务,如战争、媾和、土地分配和对外交涉等,都先由贵族议事会讨论议定,然后把提案提交民众大会通过。此时的民众大会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形式,已沦为了贵族们的“橡皮图章”。

日耳曼人信奉的主神为奥丁,是创造人类的天神。奥丁的配偶弗列亚是婚姻家庭的保护神。蒂乌(蒂尔)是战神,即保佑战争胜利之神。这些神的名称被保留在西方的日期名称中,如称星期三为Wednesday—奥丁神之日,星期二为Tuesday—蒂乌神之日,星期五为Friday—弗列亚神之日等。

在德国地区的西日耳曼人过着定居农业的生活,并结成了松散的部落联盟。他们与莱茵河东岸的高卢人相对峙,并时常爆发战争。公元前115年,居住在日德兰半岛北部的辛布里人与条顿人(都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因不明原因突然向南迁徙,并于公元前113年攻入罗马行省诺里库姆,震动罗马。随后,辛布里人与条顿人又向西渡过莱茵河,攻入那尔旁高卢,威胁意大利。罗马派兵抗击,屡遭失败,损失惨重。公元前102年,马略就任罗马执政官,率军与条顿人激战于阿克维·塞克斯提埃,条顿人几乎全军覆没。次年,又在维尔凯列附近大败辛布里人,日耳曼人的入侵终被粉碎。后世将这场长达十余年的入侵战争称为“辛布里战争”或“条顿入侵”。

在辛布里战争之后,日耳曼人退归莱茵河以东地区,继续与高卢人、罗马人进行对峙。公元前58年,罗马将领凯撒率军经略山北高卢。同年9月,阿里奥维斯特也率领苏维汇人(日耳曼人的一支)越过莱茵河,攻入高卢地区。凯撒闻讯后,立刻率军迎击。双方激战于孚日山,最终苏维汇人大败,狼狈逃回莱茵河东岸。公元前55年,横扫高卢地区的凯撒率罗马大军越过莱茵河,攻灭日耳曼部落中的乌西佩特人和滕克特里人,威震日耳曼人,使其不敢轻易越过莱茵河。

在凯撒离开高卢后,日耳曼人又时常越过莱茵河,侵扰罗马边疆。至公元前16年,罗马为抵御日耳曼人的入侵,沿莱茵河与多瑙河设置了拥有50多座城堡的边境防线,史称“国界墙”。公元前12年,屋大维派罗马大军越过莱茵河,对日耳曼人大举进攻。经过多年征伐,罗马终于在公元6年占领了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并将此地设立为日耳曼行省。但日耳曼人对于罗马的统治极为不满,他们于公元9年掀起大规模叛乱。当年9月,罗马统帅瓦鲁斯率3个军团和9个辅助部队前去镇压,结果被日耳曼部落首领阿尔米尼乌斯诱入条顿堡森林中,遭到围攻而全军覆没,瓦鲁斯自杀身亡。此战之后,莱茵河以东地区重归日耳曼人,双方以莱茵河为界,划河而治。尽管罗马帝国后来于公元17年再次出兵击败日耳曼人,报了条顿堡森林战役之仇,但再也未能在莱茵河以西地区建立起有效统治。

公元3世纪起,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加等原因,日耳曼人再次跨过莱茵河与多瑙河,入侵罗马帝国。此时的罗马帝国因长期内乱而衰弱不堪,根本无力抵抗日耳曼人的入侵。罗马皇帝们不得不允许大批日耳曼人以“同盟者”身份进入帝国境内,并将他们编入军队,以抵抗其他日耳曼部落的进攻,实现“以蛮制蛮”。而到了公元四世纪中叶,匈人经过南俄草原,一路攻入欧州。日耳曼各部落无力抵抗,纷纷举族迁入罗马帝国,从而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这场民族大迁徙最终使得罗马帝国辽阔的疆域被日耳曼人、匈人等蛮族撕裂,而罗马帝国也在这些蛮族的打击下,走向了灭亡。

在民族大迁徙之时,大批日耳曼人迁徙进了罗马帝国境内,并在其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王国。但仍有一些日耳曼人留在了日耳曼尼亚地区(即德国地区),主要有萨克森人、图林根人、阿勒曼尼人等。而这些部族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先后被法兰克王国所征服。


二、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由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人所建立,它统治着今天的德国、法国、北意大利等广阔地区,先后经历了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两个时期。

(一)墨洛温王朝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居于莱茵河中下游右岸。公元4世纪时,法兰克人分为两支:一支是海滨法兰克人(萨利克法兰克人),住在莱茵河口附近和索姆河流域;另一支是河滨法兰克人(里普阿尔法兰克人),住在以今德国科隆为中心的莱茵河两岸。

481年,克洛维成为海滨法兰克人的首领。他率军东征西讨,势力日盛。486年,克洛维率军击败了盘踞在高卢北部的罗马将领西格阿里乌斯,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大片土地,建立起法兰克王国。由于克洛维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而他始建的王朝被称为墨洛温王朝。

法兰克王国地图

法兰克王国建立后,克洛维不断兼并其他法兰克部落,并对王国东部的阿勒曼尼人用兵。496年,克洛维与阿勒曼尼人激战时,身陷重围。绝望中的克洛维向上帝祷告,祈求胜利。或许上帝注视到了他,阿勒曼尼人突然爆发内乱,首领被杀,余部集体向克洛维投降。此战之后,克洛维相信自己得到了上帝的眷顾,于当年冬天率法兰克人皈依了基督教。此后,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克洛维迫使东南的勃艮第王国臣服于他,又于507年在武耶战役中大败西哥特王国,占领了高卢大部以及莱茵河以东的广大地区。

在开疆扩土的同时,克罗维还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机构。他命人将法兰克人的习惯法进行汇集,编定了《萨利克法典》;又将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与官吏;同时任命伯爵为地方官,主管地方各项事务。克洛维的一系列政策无疑大大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但他将土地大量赏赐,造成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而官僚机构也极不完善,中央的官吏多出自宫廷小吏,其职责也无明确分工。地方上的各伯爵辖区无明确界线,一般只能控制自己驻地附近。其余地方多为地方豪强占据,中央鞭长莫及。

511年,克洛维去世,他的4个儿子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平分了他的王国。长子提奥多里克一世建立了兰斯王国;次子克洛多梅尔成立了奥尔良王国;第三子希尔德贝尔一世建立了巴黎王国;幼子克洛泰尔一世则建立起苏瓦松王国。至558年,克洛泰尔一世先后兼并了他三个兄长的王国,重新统一了法兰克王国。

但好景不长。561年,克洛泰尔一世死后,他的4个儿子又瓜分了王国。查理贝尔特一世以巴黎为首都,建立了巴黎王国;贡特拉姆分得勃艮第一带,成立了勃艮第王国;西吉贝尔特一世以梅斯为首都,建立了奥斯特拉西亚王国;希尔佩里克一世分得的领土最小,建立了苏瓦松王国。4个王国相互征战不止,直至613年,希尔佩里克一世之子克洛泰尔二世终于在各地贵族的帮助下,再度统一了王国。由于统一是在贵族的帮助下才实现的,克洛维泰尔二世不得不在614年的巴黎高级宗教会议上接受教俗贵族的要求:国王只能任命当地的贵族为伯爵,放弃对继承事务的干预;扩大教会的司法权,承认现存的特权。而这也导致了本就微弱的王权进一步衰退。

629年,克罗泰尔二世去世,他将王国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达戈贝尔特一世建立了奥斯特拉西亚王国;次子查理贝尔特二世成立了阿基坦王国。至632年,查理贝尔特二世逝世,达戈贝尔特一世趁机兼并了阿基坦王国,法兰克王国再度归于一统。63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去世。达戈贝尔特一世是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国王,在其之后的法兰克诸王皆沉湎声色、不理朝政,人们称之为“懒王”。从达戈贝尔特一世去世到墨洛温王朝灭亡的这一时期,也被称作“懒王时期”。在“懒王时期”,诸王不理政事,而将各项事务尽数委托给宫相处理。宫相原是主管王室田产的官吏,在这一时期成为总理国家事务的重臣。他们往往出身地方大贵族,是地方贵族的领袖。

达戈贝尔特一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了他的王国:西格伯特三世建立了奥斯特拉西亚王国;克洛维二世则兼任了纽斯特里亚与勃艮第国王。至673年,纽斯特里亚与勃艮第国王克洛泰尔三世(克洛维二世之子)去世,奥斯特拉西亚国王希尔德里克二世(克洛维二世之子)在贵族们的支持下,兼任了纽斯特里亚与勃艮第国王,再次实现了法兰克王国的统一。

希尔德里克二世死后,西格伯特三世之子达戈贝尔特二世从爱尔兰回到法兰克王国,并在部分贵族的支持下成为了奥斯特拉西亚国王。而希尔德里克二世之弟提奥德里克三世则继任为纽斯特利亚与勃艮弟国王。至679年,达戈贝尔特二世被刺杀,提奥德里克三世得以兼并他的王国,重新统一了法兰克王国。

691年,提奥德里克三世去世,其子克洛维四世继位。克洛维四世仅在位4年便去世了,其弟希尔德贝尔特三世即位。希尔德贝尔特三世于711年去世,其子达格伯特三世成为新的国王。达格伯特三世于715年染疫而亡,他的叔叔希尔佩里克二世被拥立为王。希尔佩里克二世在721年逝世,达格伯特三世之子提奥德里克四世被拥立为王。

732年,阿拉伯帝国派兵越过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时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率军在普瓦提埃击败进犯的阿拉伯人,声威大震。此后查理·马特又推行了采邑改革,基本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737年,提奥德里克四世去世。法兰克王国进入短暂的王位空窗期,由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摄政。至741年,宫相查理·马特去世。查理·马特之子卡洛曼和丕平一边平定国内的各种叛乱,一边于743年拥立了希尔德里克三世为国王,终于稳定了国内局势。

746年,丕平打败了其兄长卡洛曼,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实权人物。751年,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在苏瓦松召开贵族大会,废黜了希尔德里克三世,并被贵族们选举为新任国王,墨洛温王朝也就此灭亡。

(二)加洛林王朝

751年,“矮子”丕平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并被贵族们选举为新任国王,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时期。754年,教皇为“矮子”丕平正式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丕平率兵进攻威胁教皇的伦巴第人,并将攻占的伦巴第人的土地献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768年,“矮子”丕平病逝,王国由他的儿子查理与卡洛曼平分。至771年,卡洛曼逝世,查理继承了他的领土,统一了整个法兰克王国。查理完成统一后不久,便率兵进攻意大利,于774年灭亡了伦巴第王国,控制了北意大利。随后他又进攻威悉河和易北河河谷的萨克森人,这场残酷的征服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33年,最后萨克森人被迫改信基督教,接受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而后查理又率军远征斯拉夫人,巩固了东部边防。778年,查理率军攻入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占领巴塞罗那城,但旋即失败。在经比利牛斯山朗塞瓦尔山口撤退时,又遭到当地土著巴斯克人袭击,死伤惨重。796年,查理又击败了游牧的阿瓦尔人。至800年前后,查理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史称“查理帝国”。在这一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为查理行加冕礼,周围的群众齐声欢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查理帝国版图

814年,查理大帝去世,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虔诚者”路易统治后期,企图不再遵照传统将国土平分给他的儿子们,结果引发了几个儿子的叛乱。最终,路易战败,被迫将帝国分割给三个儿子:长子洛泰尔一世得到皇冠和东部地区;第三子“日耳曼”路易得到巴伐利亚;幼子“秃头”查理得到西部地区。三个儿子之间具有相互继承的权利。

840年,“虔诚者”路易去世。洛泰尔一世试图统一帝国,结果引发了他的两个弟弟联手反抗。经过多年战争,三兄弟于843年在凡尔登缔结条约,约定“日耳曼”路易得莱因河右岸地区和巴伐利亚,其所得大致与今天德国西部相合,地理上称德意志。“秃头”查理所得地区大致与今天的法国相合,地理上称法兰西。洛泰尔一世得到意大利中部、北部及路易、查理所占地区之间的狭长地带,并保有皇帝称号。

法兰克王国的分裂

在《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法兰克王国彻底分裂为三个国家。尽管法兰克王国在后来得到了短暂的统一,但它最终还是在分裂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三个国家也在后来演变为今天的法国、德国与意大利三个民族国家。


三、东法兰克王国

843年,“日耳曼”路易与他两个兄弟缔结了《凡尔登条约》,获得了帝国东部地区,并享有国王称号,他的王国因此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而这也是德国的前身。

东法兰克王国版图

855年,领有中法兰克王国的洛泰尔一世去世,他将王国分给了他的三个儿子:长子路易二世分得了意大利和皇帝称号,次子洛泰尔二世获得了洛林;幼子查理得到了普罗旺斯。864年,领有普罗旺斯的查理去世,路易二世与洛泰尔二世乘机瓜分了普罗旺斯。到了869年,洛泰尔二世去世,于是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路易联合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在870年签订了《墨尔森条约》,瓜分了洛泰尔二世的领土。依照条约,东法兰克王国与西法兰克王国以默兹河和索恩河为界,洛林西部、阿尔萨斯和勃艮第北部划给“日耳曼”路易,“秃头”查理获得今荷兰南部、比利时与洛林一带。

《墨尔森条约》后的东法兰克王国

876年,“日耳曼”路易去世,他把王国分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卡洛曼分得巴伐利亚,次子“青年”路易获得萨克森;幼子“胖子”查理得到了士瓦本。次年,卡洛曼兼并了意大利王国。至879年,卡洛曼去世,他将其领土分给了他的两个弟弟:“青年”路易获得了巴伐利亚;“胖子”查理分得了意大利。882年,“青年”路易去世,“胖子”查理继承了他的领土。至此,“胖子”查理统一了东法兰克王国。884年,西法兰克国王卡洛曼二世去世,“胖子”查理又继承了西法兰克王国。他也因此再度实现了法兰克王国的统一。次年,维京人大举进攻巴黎,“胖子”查理率军迎敌,结果战败,被迫缴纳高额赎金以换取维京人撤军。战争的失败使法兰克贵族们对“胖子”查理极为不满。887年,“胖子”查理的侄子阿努尔夫发动政变,废黜了“胖子”查理,法兰克王国再次分裂,而这次分裂是永远。“胖子”查理倒台后,西法兰克王国与意大利王国的贵族们分别推举了自己的国王。阿努尔夫也被东法兰克的贵族们推举为东法兰克国王。

阿努尔夫成为东法兰克国王后,不断率军东征西讨,大大扩张了东法兰克王国的势力。891年,阿努尔夫在布鲁塞尔以北重创维京人,使维京人不敢再劫掠东法兰克王国。随后,他又于894年攻入意大利,并于次年攻克罗马。899年,阿努尔夫病逝,其子“孩童”路易幼年即位。

在“孩童”路易统治时期,马扎尔人频繁入侵东法兰克王国。911年,“孩童”路易去世,由于其死后无嗣,于是贵族们推举了加洛林家族的远亲、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一世为王。康拉德一世统治时期,企图加强王权,但遭到了一众贵族的抵制。919年,康拉德一世去世,临死前他选定了贵族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为他的继承者。“捕鸟者”亨利即位第二年,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东法兰克王国的历史就此结束。


四、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是德国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其时间跨度从962年一直到1806年,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先后经历萨克森王朝、法兰克尼亚王朝、苏普林堡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韦尔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拿骚王朝、卢森堡王朝、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等。

(一)萨克森王朝

919年,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成为东法兰克国王,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次年,亨利将国名改为德意志王国。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捕鸟者”亨利首先借助中小世俗封建主和教会势力击败了士瓦本公国与巴伐利亚公国,稳定了内部局势。随后,他于925年利用西法兰克王国内讧之机,又吞并了洛林。928年,“捕鸟者”亨利又发兵渡过易北河,夺取了斯拉夫人的要塞迈森和勃兰登堡。934年,“捕鸟者”亨利在里阿德大败马扎尔人,使得其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不敢侵袭。同年,他又发兵北上打败丹麦人,重建了丹麦边区马克。936年,“捕鸟者”亨利去世,其子奥托一世即位。

奥托一世上台后,铁血镇压了巴伐利亚公国、法兰克尼亚公国、洛林公国等诸侯的叛乱,将大多数公爵职位都代之以自己的亲戚或亲信充任,并把主要的主教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奥托向主教辖区提供保护和授予特恩权,赋予主教和修道院长以国家行政管理职务,使教会日益成为王国行政的执行机构和国王政策的支柱。这一系列政策使得奥托一世的王权得到大大加强。在巩固好内部统治后,奥托一世开始着手对外扩张。955年,奥托一世集结重兵,击败了入侵的马扎尔人。为加强防守,他在东部建立了边区马克。随后,他又将目光转向南方。961年,奥托一世率军攻灭意大利王国,并帮助教皇平定了罗马的叛乱。次年,教皇为奥托加冕,取得“神圣罗马皇帝”称号。从此德国在中世纪亦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意大利北部与中部也被纳入帝国的版图。

神圣罗马帝国疆域

加冕之后,奥托又和教皇签订《特权协定》,规定:由皇帝任免教皇,教皇宣誓保卫皇帝,皇帝亦宣誓保卫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也因此获得了支配教会的权力。973年,奥托一世去世,其子奥托二世即位。

奥托二世延续了其父的政策,打击帝国内部各公爵的势力。977年,奥托二世因洛林与法国开战,并最终于980年击败法国,保住了洛林。随后,他又于981年攻入意大利南部,但在次年于卡拉布里亚战役中被拜占庭与阿拉伯人的联军所击败。983年,奥托二世去世,其子奥托三世即位。

奥托三世幼年即位,先后由他的表弟亨利二世、母亲狄奥凡诺与祖母阿德莱德摄政。994年,奥托三世开始亲政。随后,他便于996年进军罗马,平定了教皇克雷森蒂乌斯二世的叛乱,并将其堂兄格里高利五世册封为新任教皇。但此后不久,克雷森蒂乌斯二世又举兵叛乱,并拥立了约翰十六世为教皇。于是奥托三世在998年重返罗马平叛。奥托三世的两次平叛行动大大加强了皇帝对教会的控制。在平定教皇叛乱的同时,奥托三世又发兵东征叛乱的斯拉夫人,重新收复了易北河以东的领土。1002年,奥托三世病逝。

奥托三世死后,他的表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二世继位。亨利二世上台后,首先向东方的波兰王国开战,随后又向意大利进军,击败了自称为意大利国王的阿尔杜英。1024年,亨利二世去世,由于其死后无嗣,贵族们于是推举了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二世为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历史就此终结。

(二)法兰克尼亚王朝

1024年,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二世被贵族们推举为国王,开启了法兰克尼亚王朝的统治。康拉德二世于1026年在米兰加冕意大利国王,并在次年被教皇加冕为皇帝。随后他又率兵进攻波兰王国,迫使其退出了奥得河流域,并放弃了国王称号。1034年,康拉德二世又入侵勃艮第王国,攻占了其大部分领土。1039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其子亨利三世继位。

亨利三世是法兰克尼亚王朝中最强大的国王。他身兼法兰克尼亚公爵和士瓦本公爵,强力打击国内诸侯势力,强化了王权。在西边,他以决斗吓退了法国国王,夺回了洛林。在东边,他接连攻打马扎尔人、波兰人、斯拉夫人,稳定了帝国的东部边界。在南方,亨利三世还支持克吕尼派运动,推动教会改革,严禁圣职买卖,并连续废黜了三位对立的教皇。在他的一系列行动下,皇帝对教会的支配达到了顶点。

皇帝对教会的支配地位并没有维持太久。在亨利三世死后,教皇借助克吕尼派运动开始向皇帝进行反扑,并引发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教皇与皇帝的斗争。“克吕尼派运动”是法国克吕尼修道院的教士们于10世纪末发起的纯净教会组织的运动。该运动要求革除教职买卖和教士淫乱的流弊,并声称主教的任免权应该重归教会所有。这一运动得到了教皇的极力支持,教皇也凭此开始强化教会的权力,并力图使教权凌驾在皇帝之上,真正成为上帝在尘世的代表。

1056年,亨利三世去世,这通常被视作帝国发展的转折点。在亨利三世死后,教皇开始反对皇帝对教会的控制。这使得亨利三世之后的皇帝们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对付教皇,从而分散了统治德国的力量,最终皇权衰弱,皇帝被迫受制于德国各大诸侯。也正因此,德国走上了与英国、法国截然相反的道路,王权衰弱,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帝国四分五裂,逐渐沦为松散的诸侯国联盟。

亨利三世死后,其子亨利四世即位。亨利四世意图制服国内实力强大的诸侯,强化王权,但最终引发了1073年萨克森公国的叛乱。同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又颁布训令,宣称教皇至高无上,并且可以罢免皇帝,这无疑激化了亨利四世与教皇的矛盾。1075年,亨利四世镇压了萨克森的叛乱,开始着手对付教皇。1076年,亨利四世召集26位德意志和北意大利的主教在沃尔姆斯举行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但并未获得主教们的支持。随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而帝国的诸侯们纷纷响应,表示亨利四世如不能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便不再承认他为国王。一时无力镇压叛乱的亨利四世只得于1077年前往教皇所在的卡诺莎城堡,请求教皇的宽恕,最后得到了教皇的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行。在卡诺莎之行后,亨利四世集结重兵镇压叛乱的诸侯。经过数年的征伐,亨利四世终于在1080年将叛乱的诸侯悉数剿灭。随后,他发兵攻打教皇国,于1084年攻陷罗马,废黜了格里高利七世,另立克雷芒三世为教皇。1105年,亨利四世的幼子亨利五世发动叛乱,囚禁了亨利四世。后来亨利四世逃脱,并在列日重新征集了忠于他的军队。但未等亨利四世起兵重夺王位,他便于1106突然去世了。

同亨利四世一样,继位的亨利五世继续同教皇争夺主教任免权。1110年,亨利五世率军攻入罗马,监禁了教皇和枢机主教,迫使教皇暂时屈服。但不久教皇就宣布此前的协议无效,于是亨利五世于1117年再度攻入罗马,将教皇驱逐出了罗马。此后,新任教皇加里斯都二世与德国的诸侯们联手反对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被迫妥协,于1122年同教皇加里斯都二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议》,规定主教任免权归教会所有,但教会资产由皇帝控制。《沃尔姆斯协议》否定了德意志国王对教会的绝对支配权,动摇了长期以来教会作为德意志皇权支柱的重要基础;它也是德意志封建诸侯势力进一步强大的表现,是德意志在政治上逐渐走上分裂的开端。1125年,亨利五世去世,由于其没有孩子,于是贵族们推举了萨克森公爵洛泰尔二世为国王,法兰克尼亚王朝就此灭亡。

(三)苏普林堡王朝

1125年,出身苏普林堡家族的萨克森公爵洛泰尔二世被贵族们推举为国王。1127年,洛泰尔二世与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围绕皇帝领土问题而爆发内战。1130年,英诺森二世被少数枢机主教推选为教皇,但不久多数派另选阿纳克莱图斯二世为教皇。英诺森二世逃往法国,并获得了德国国王洛泰尔二世的支持。1132年,洛泰尔二世率军攻入意大利,帮助英诺森二世驱逐了阿纳克莱图斯二世。次年,洛泰尔二世在罗马被英诺森二世加冕为皇帝。此后,洛泰尔二世又于12世纪30年代迫使波兰与丹麦臣服于他,并终于击败了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至1136年,洛泰尔二世再次南下意大利,大败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次年,洛泰尔二世在返回德意志的途中去世。由于洛泰尔二世死后无嗣,于是贵族们推举了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为国王,从而开启了霍亨斯陶芬王朝。而洛泰尔二世统治的时期就被称为苏普林堡王朝。

(四)霍亨斯陶芬王朝与韦尔夫王朝

1137年,皇帝洛泰尔二世去世,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自封为国王。随后他又于次年被诸侯们正式选为国王,开启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1146年,康拉德三世率军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结果次年在小亚细亚被塞尔柱突厥人击溃。而后康拉德三世率领残部随法兰西十字军继续东征,并最后于1149年失败撤军。1152年,康拉德三世去世,临死前他将其王位传给其侄子“红胡子”腓特烈一世。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是德国史上的著名皇帝,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1155年,罗马爆发阿诺德起义,时任教皇尤金三世立刻向腓特烈一世求援。腓特烈一世随即出兵意大利,迅速镇压了起义,并召集意大利各城邦代表召开了隆卡利亚会议,重申了皇帝对意大利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从官员的任命到赋税的征收都只能由皇帝决定。1158年,由于腓特烈一世纵容士兵在意大利的大肆抢掠,导致以米兰为首的北意大利各城邦结成了反对腓特烈一世的伦巴第同盟。但很快同盟便被腓特烈一世击败,意大利各城邦被迫屈服于腓特烈一世的统治。但腓特烈一世专横残暴的行为引起了新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不满,他宣布革除腓特烈一世的教籍,并支持伦巴第同盟的斗争。于是,腓特烈一世在1160年再次出兵意大利。经过两年征战,腓特烈一世攻陷米兰,解散了伦巴第同盟。但威尼斯、维罗纳等意大利城邦又于1167年组建了新的“伦巴第同盟”,并迅速得到了教皇的支持。腓特烈一世只得再次派兵南征。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直捣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迫出逃。但不久,帝国军队突发瘟疫,加之意大利各城市坚决抵抗。腓特烈一世难以短时间取胜,只得无奈撤军。1174年,腓特烈一世率军卷土重来。但在1176年的莱尼亚诺战役中,帝国军队为伦巴第同盟击败,腓特烈一世狼狈逃走。次年,腓特烈一世与教皇、伦巴第同盟签订了《威尼斯和约》,在要求意大利各城邦继续向神圣罗马帝国效忠的同时,承认了城市的自治权。1183年,腓特烈一世发动了对意大利的最后一次远征,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腓特烈一世与伦巴第同盟签订了《康斯坦茨和约》,废除了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1189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与“狮心王”理查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共同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0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在渡过萨列法河时,不幸坠河溺亡。传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同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样,都因获得了染上耶稣之血的朗基努斯之枪而变得伟大,但也因长枪的遗失而死。

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不幸溺亡后,其子亨利六世于1191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随后,亨利六世发兵进攻西西里王国,但遭到了西西里王国的坚决抵抗,被迫于1191年底撤军。1194年,亨利六世再次南征西西里王国,终于在是年末完成了征服,加冕为西西里国王。至此,整个意大利地区都被纳入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中。1197年,亨利六世去世。

亨利六世死后,德国的诸侯们选举了亨利六世之弟士瓦本公爵菲利普为德意志国王。但隔年,来自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在部分帝国诸侯的支持下也宣布继任为德意志国王。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内战,最终奥托四世在在1206年的华森贝格战役中战败,被迫放弃国王宣称。但到了1208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奥托四世被帝国诸侯们重新推选为国王。次年,奥托四世又在罗马加冕为皇帝。在成为皇帝后,奥托四世迅速集结军队,进军意大利,誓要将整个意大利彻底纳入他的统制中。1214年,奥托四世与英王约翰一世联手进攻法国,结果在布汶战役中惨败。战败的奥托四世引发了帝国诸侯们的不满,并最终于1215年被废黜。奥托四世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时期被称为韦尔夫王朝。

奥托四世被废黜后,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被选举为国王,神圣罗马帝国重新为霍亨斯陶芬家族所统治。由于腓特烈二世自幼便生活在西西里王国,并早在1198年就加冕为西西里国王,故而他的统治重心一直在意大利而非德国。为了集中力量同教皇争夺意大利,腓特烈二世允许德国封建主有更多的独立性和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使他们的割据合法化,皇帝对他们的封主权力更加有名无实。1228年,腓特烈二世率军进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腓特烈二世兵不血刃地收复了耶路撒冷,并重建了耶路撒冷王国,同时自任为国王。而这也是唯一一次和平的十字军东征,东西方皆认为这是一场奇迹。为了避免腓特烈二世的势力继续扩大,时任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发兵攻打西西里王国。但腓特烈二世的及时回援,最终使得教皇的企图落空。1234年,教皇又鼓动腓特烈二世之子亨利七世叛乱。但腓特烈二世很快扑灭了叛乱,他废除了儿子的王位,并将其终身监禁。1236年,腓特烈二世又率军征伐反对他的伦巴第同盟,并于次年的科特瓦努战役中大败伦巴第同盟。1250年,腓特烈二世去世,其子康拉德四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与西西里王国。

康拉德四世即位后,延续了其父政策,将主要精力用于经营意大利与西西里。1251年,康拉德四世发兵攻入意大利,企图消灭教皇的支持者们,但无疑他失败了。1253年,康拉德四世攻占那不勒斯,巩固了他在西西里的王位。次年,康拉德四世病逝,霍亨斯陶芬王朝灭亡。

(五)大空位时期

康拉德四世死后,帝国的诸侯们并未选举他的儿子康拉丁为国王。各路诸侯围绕王位大打出手,最终导致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王位空缺期,史称“大空位时期”。

在康拉德四世死后,德国诸侯们围绕王选争论不休。部分诸侯拥立荷兰伯爵威廉为国王,但威廉旋于1256年被杀。次年,英国与法国也涉入到德国王位选举中。莱茵伯爵等诸侯推举了英王亨利三世之弟康沃尔伯爵理查德为国王;特里尔大主教等诸侯在法国的支持下,选举了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为国王。理查德仅在德意志加冕后便离开了,其从未管理过德意志事务,而阿方索十世甚至从未到过德意志。在这一时期,各诸侯不再受到皇帝约束,互相争战,兼并土地,整个帝国一片混乱。1272年,理查德死后,帝国诸侯们拒不承认阿方索十世为皇帝。在罗马教皇的游说下,诸侯们于1273年选举了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为国王,结束了“大空位”时期。

“大空位”时期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危害是致命的,它使德国的皇权彻底坍塌,各地诸侯的势力急剧膨胀。曾经皇帝们缔造统一帝国与强大王权的努力尽皆付之东流,而此后的皇帝们对“帝国”的理想日益失去信心,帝国彻底沦为诸侯国的联邦。

(六)哈布斯堡王朝、拿骚王朝、卢森堡王朝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被选为国王,建立了哈布斯堡王朝。鲁道夫一世成为国王后,为巩固自身地位,一面积极与各诸侯进行联姻,一面重建帝国秩序,打击强盗骑士,收回部分诸侯强占的领土,召开由诸侯、僧侣与城市代表参加的帝国议会。同时,鲁道夫一世对觊觎王位的波希米亚王国发兵征讨,最终于1278年的马池河战役中重创波希米亚王国。此后,鲁道夫一世又为他的儿子们夺取了奥地利、斯提里亚和法国东部作为领地。但这也引发了诸侯们的不满和猜忌。

1291年,鲁道夫一世去世,诸侯们不愿选举他的儿子为皇帝,他们转而于1292年选举了拿骚伯爵阿道夫为国王。阿道夫的统治并不长久,鲁道夫一世之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于1298年联合各大诸侯推翻了阿道夫的统治,并在当年7月击杀了反抗的阿道夫。阿道夫的这一段短暂统治时期也被称为拿骚王朝

1298年,鲁道夫一世之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推翻了阿道夫的统治,成为新任国王,德国又回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中。次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联合法王腓力四世反对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但他的亲法政策引发了莱茵的诸侯们的不满,这些诸侯企图废黜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300—1302年,阿尔布雷希特在莱茵各城市的支持下,成功击败反对的诸侯,并于1303年迫使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承认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0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镇压士瓦本暴乱的途中,被自己的侄子约翰杀害。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死后,帝国诸侯们选举了卢森堡伯爵亨利七世为国王,开启了卢森堡王朝的统治。1310年,亨利七世在米兰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312年,他又在罗马被教皇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随后,亨利七世率军进攻意大利,企图降服各自治城市,但最终在征战途中去世。

亨利七世死后,来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四世于1314年被帝国诸侯们选举为国王,建立了维特尔斯巴赫王朝。1327年,路易四世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328年,他从罗马贵族而不是教皇手中接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他甚至册立一名敌对教皇。至1338年,当教皇企图对他施以绝罚时,德意志选侯们通过决议,规定德意志国王的选举无须经教皇批准。1346年,部分诸侯在教皇克莱孟六世支持下选举了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为国王。次年,在路易四世准备讨伐查理四世之时,却突然去世。

在路易四世去世后,查理四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德意志国王,德国再次回到了卢森堡王朝的统治之下。1354年,查理四世乘北意大利诸侯混战之际,率军攻入意大利。次年,查理四世在米兰加冕为意大利国王。随后,他又在罗马正式成为神圣罗马皇帝。1356年,查理四世在梅斯召开帝国议会,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美因斯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伦大主教、莱茵的宫廷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和捷克(波希米亚)国王这七大选侯选举,皇位空虚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的宫廷伯爵摄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诸侯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也得到确认,于是诸侯的独立地位得到完全的肯定。1378年,查理四世病逝,其子文策尔一世即位。

文策尔一世同时兼任波希米亚国王与德意志国王。为了强化对波希米亚王国的控制,文策尔一世同波希米亚的贵族们展开战争,但屡次失败。而在文策尔一世执政晚期,波希米亚又爆发了胡斯运动。胡斯运动是波希米亚神父胡斯所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他主张改革教会,支持农民反对贵族、反对农奴制,引发了教皇与贵族们的仇恨。1400年,文策尔一世被选侯们废黜,另立维特斯巴赫家族的鲁佩特为国王。德国短暂的回到了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统治。

1410年,来自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被选举为德意志国王,德国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回到了卢森堡王朝的统治。1419年,波希米亚(捷克)爆发胡斯战争,波希米亚国王文策尔一世被吓死。西吉斯蒙德趁机兼任了波西米亚国王,并派大军镇压起义军。这场战争持续了15年之久,直至1434年才被镇压。胡斯战争给以德皇为首的封建主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对一个世纪后的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1437年,西吉斯蒙德去世,卢森堡王朝在德国的统治就此终结。

在西吉斯蒙德死后,德国又回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中。选侯们于1438年选举了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为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于1439年颁布了著名的美因茨国事诏书,限制了教权,强化了皇帝对教会的影响,但也进一步推迟了教会改革。同年,奥斯曼帝国入侵匈牙利,兼任匈牙利国王的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率军抵抗,最终战死。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死后,其兄弟腓特烈三世继位。腓特烈三世致力于治理自身的领土,在他的努力下,他于1464年几乎控制了整个奥地利。1485年,匈牙利国王马加什一世率军入侵奥地利,腓特烈三世战败,整个奥地利沦陷于匈牙利人之手。1490年,马加什一世去世,腓特烈三世重新控制了奥地利。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其子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继位。

1494年,法国入侵意大利。次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同教皇、西班牙、威尼斯、米兰结盟抗击法军,并成功于次年赶走了法军。1499年,瑞士邦联不愿服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派兵讨伐,结果大败,瑞士邦联实质上从神圣罗马帝国独立。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1519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去世,其子查理五世继位。

查理五世同时继任了西班牙国王与神圣罗马皇帝,使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巅峰。1521年,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召开帝国议会,马丁·路德在会上义正言辞的为自己申辩,得到了群众们的热烈支持。沃姆斯会议后,路德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1522年,济金根和胡滕召集骑士,要求废除贵族与教士的特权,引发了骑士战争,但旋于次年就被镇压。骑士的影响力自此衰落。在骑士战争结束后不久,闵采尔领导农民于1524年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这场起义遍及德意志大部分地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投入战斗。诸侯们对此十分恐慌,集结军队疯狂镇压,终于在1525年将农民起义尽数扑灭。在镇压了农民起义后,查理五世开始了漫长的对法战争。同时,德国国内也因宗教改革分裂为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1529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召开。由于会上天主教诸侯占优势,会议重申1521年沃姆斯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路德教派诸侯拒绝接受这个决定,并提出抗议,此后新教徒被称为“抗议者”。1531年,新教诸侯在施马尔卡尔登集会,结成了互相保护的同盟。1546年,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爆发战争。至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和约》,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至此,德国北部为新教国家,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该和约使帝国结构更为松散,各邦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1558年,查理五世去世,他的帝国被其弟斐迪南一世与其子费利佩二世分别继承:斐迪南一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费利佩二世继承了西班牙。

斐迪南一世的统治并不长久,他于1564年去世,其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即位。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致力于调和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但最终以失败告终。1576年,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去世,其子鲁道夫二世即位。

1593年,鲁道夫二世对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企图转移国内矛盾。至1606年,帝国军队统帅马蒂亚斯向奥斯曼帝国作出妥协,签署了和平协议,结束了这场战争。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德国内部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1608年,新教诸侯结成“新教联盟”;天主教诸侯也迅速于次年建立了“天主教联盟”进行对抗。1612年,鲁道夫二世去世,其弟马蒂亚斯继位。

1617年,马蒂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意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1618年,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威廉·格拉夫·斯拉法塔、亚罗斯拉夫·波西塔·冯·马丁内斯及一位书记官菲利普.法布雷加斯共3人从窗口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以此为开端,德国的天主教联盟与新教联盟及其支持的外国势力展开了全面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

1619年,马蒂亚斯去世,他的兄弟斐迪南大公继承皇位,是为斐迪南二世。斐迪南二世即位后,立即举兵讨伐波希米亚,引发了“三十年战争”。斐迪南二世率军大败新教诸侯,并下令于于1621年解散新教同盟。但到1625年后,同样信奉新教的丹麦、瑞典等国宣布支持德国的新教诸侯,派兵进攻斐迪南二世。经过漫长的战争,斐迪南二世再次取胜,并于1635年缔结了《布拉格和约》,暂时结束了德国内战。但同年,法国向德国的盟友西班牙宣战,再度引发战争。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斐迪南三世即位,并继续了这场战争。1648年,参战各方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这场漫长的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沉重地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的分裂进一步加深,神圣罗马帝国更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荷兰、瑞士脱离帝国而独立,承认帝国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力,皇帝不得干涉诸侯内政,帝国的重要事兵、宣战、媾和等,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

三十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314个邦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同时,帝国经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德国重新沦为农奴制,从而抑制了资本主义在德国的发展。

1657年,斐迪南三世去世,其子利奥波德一世即位。1672年,利奥波德一世率军加入法荷战争,帮助荷兰对抗法国。1678年,法国取胜,与其他参战国签定了《奈梅亨条约》。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举进攻神圣罗马帝国,但最终在维也纳之战中为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联军打败。此战之后,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国际地位空前高涨,维持了其在中欧的霸权。至1686年,为遏制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典、英国、荷兰等一众国家建立了“奥格斯堡同盟”(后改名为“大同盟”)。1688年,法国与奥格斯堡同盟爆发战争。战争持续了9年之久,各国皆死伤惨重,最终在互相妥协下于1697年签订《里斯维克和约》。此次战争有力地削弱了法国的霸权,阻止了法国的进一步扩张。随着西线战事的结束,利奥波德一世在东线也取得了巨大胜利,他于1699年吞并了整个匈牙利。但匈牙利并未被并入神圣罗帝国,而是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逝世,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王位空缺,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等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展开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5年,利奥波德一世未能等到战争结束而先行去世。

利奥波德一世死后,其子约瑟夫一世即位,并继续了这场战争。约瑟夫一世整顿了奥地利的财政,保证军事开支。随后,他派兵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等地接连击败法军,取得胜利。1707年,特兰西瓦尼亚大公拉科齐·费伦茨在法国的支持下率领匈牙利人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约瑟夫一世对此给予了无情地镇压,到1711年,匈牙利人的反抗斗争已完全停止。同年4月,约瑟夫一世不幸感染天花去世。

约瑟夫一世死后,其弟查理六世即位。查理六世厌烦了漫长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于1713年同英国、法国等国签署了《乌得勒支条约》,结束了战争。战争结束后,哈布斯堡王朝迎来了20年的上升期。1716年,查理六世与威尼斯结盟反对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败,被迫于1718年签定《帕萨洛维茨条约》,将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的部分领土割让给查理六世。接着,查理六世又于1720年击败西班牙,同时迫使萨伏依公国交换了富庶的西西里岛。但短暂的上升期很快便结束了,查理六世在1733年争夺波兰王位的战争中失败。随后,查理六世又在1737—1739年的战争中为奥斯曼帝国击败,其上一次与奥斯曼帝国战争中所得大部领土再度沦丧。在查理六世晚年,哈布斯堡王朝虚弱不振,其统治摇摇欲坠。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由于查理六世没有男嗣,于是他早早地就让各国签署了《国事诏书》,同意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继承哈布斯堡家族的各大领土。在查理六世死后,玛丽娅·特蕾西娅成为奥地利大公,继承哈布斯堡家族的各大领土。但西班牙、法国及德国境内的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诸侯突然拒绝承认特蕾西娅的继承权,并发兵进攻奥地利,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2年,来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选帝侯查理七世被诸侯们推举为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又一次回到了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统治。查理七世无力击败特雷西娅,最终于1745年在内外交困中去世,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在德国的统治彻底终结。

(七)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查理七世死后,特蕾西娅的丈夫洛林公爵弗朗茨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皇帝,开创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1748年,特蕾西娅与参战各国签订了《亚琛和约》,特蕾西娅的王位与继承权被承认,相应地,特蕾西娅也被迫割让了不少领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也就此结束。1756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特蕾西娅同法国、俄国结盟,向英国与普鲁士宣战,史称“七年战争”。1763年,特蕾西娅与普鲁士签定《胡贝尔图斯堡和约》,被迫承认普鲁士继续占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地区,战争结束。数次战争的失利,使得特蕾西娅开始在奥地利进行大规模改革,此次改革被视为奥地利的“开明专制”。1765年,弗朗茨一世去世,其子约瑟夫二世即位。

在约瑟夫二世统治初期,帝国实权掌握在其母亲特蕾西娅手上。至1780年,特蕾西娅逝世,约瑟夫二世开始全面掌权。约瑟夫二世继承了其母的“开明专制”,继续强化改革,使奥地利的国力有所上升。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引发了德国、俄国等一主君主国的不安。次年,约瑟夫二世不幸病逝。

约瑟夫二世死后,其弟利奥波德二世即位。利奥波德二世上台后发现他哥哥的激进改革措施使得其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中。在内部,比利时与匈牙利企图摆脱奥地利的统治,普鲁士也与奥地利爆发争端。在外部,奥地利又深陷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中。为了巩固统治,利奥波德二世恩威并施,取消了他哥哥的一些激进改革,结束了与普鲁士的争持,平息了比利与匈牙利的叛乱。随后,他又撕毁了与俄罗斯的联盟条约,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议和,稳住了内外形势。1791年,利奥波德二世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皮尔尼茨会晤,发表《皮尔尼茨宣言》,声称要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但他在这时突然去世。

利奥波德二世死后,弗朗茨二世即位。1793年,弗朗茨二世同葡萄牙、英国、那不勒斯王国等国结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向法国宣战。但封建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又怎能敌过法国的革命军,在接下来的数年里,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屡战屡败,最终弗朗茨二世被迫于1797年向法国求和,签定了《坎坡福尔米奥条约》,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1798年,弗朗茨二世趁法国大将拿破仑远征埃及之际,同英国、俄国、奥斯曼帝国、那不勒斯王国、葡萄牙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再度向法国进攻。1799年,拿破仑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取得了军政大权,并向反法同盟发起反击。1800年,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对神圣罗马帝国取得决定性胜利。1801年,弗朗茨二世被迫与法国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承认法国对北意大利与比利时的占领,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1805年,拿破仑宣布加冕为意大利国王,这一举动激怒了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意大利国王这一头衔一直是神圣罗马皇帝所拥有)于是,弗朗茨二世与俄国、英国等国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法国宣战。同年12月,拿破仑率法军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俄军在奥斯特利茨展开决战,拿破仑大获全胜,弗朗茨二世与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退出了第三次反法同盟。1806年,拿破仑将神圣罗马帝国西部与南部的16个邦国组建为莱茵联邦,并要求弗朗茨二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同年8月,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称号,存在九个世纪之久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终结。


五、莱茵联邦

1806年7月,拿破仑将巴伐利亚、符腾堡、列支敦士登和巴登等16个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组建为莱茵联邦。联邦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由法国皇帝拿破仑兼任莱茵联邦的最高元首,并且支配联邦的外交和军事。莱茵联邦实质上就是拿破仑为控制德意志地区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同年8月,拿破仑宣布莱茵联邦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并破使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德意志分裂出诸多邦国。原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将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等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整合成为奥地利帝国,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而剩下的德意志邦国则陆续加入莱茵联邦。至1810年,除去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其余德意志诸邦皆已并入莱茵联邦。莱茵联邦版图至此达到极盛,囊括了德意志大部分地区。

莱茵联邦地图

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瓦解,德意志诸邦尽数被纳入法国控制下的莱茵联邦,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成为了德意志地区的主要势力。1806年9月,普鲁士与英国、俄国、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向法国宣战。同年10月,拿破仑率法军在耶拿战役中击败普军主力,随后经莱比锡攻克普鲁士首都柏林。次年,法军攻占普鲁士全境,普鲁士被迫投降,并与法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王国因此丧失了大部分领土。1809年,趁着拿破仑在西班牙镇压起义之际,英国与奥地利帝国结成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急忙回国,仓促组织军队应战。同年5月,拿破仑连破奥军,攻陷奥地利首都维也纳。7月,法军在瓦格拉姆击溃奥军主力,奥地利求和。10月,法国与奥地利签署了《肖恩布鲁恩和约》,奥地利对法割地赔款。1813年,趁拿破仑东征俄国惨败之机,普鲁士与俄国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随后,奥地利与英国也先后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同年10月,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会战中击败法军,拿破仑狼狈逃回巴黎,法军也尽数撤退到莱茵河西岸。失去保护的莱茵联邦诸国害怕反法同盟的进攻,芬芬宣布脱离法国的保护,莱茵联邦就此解体。


六、德意志邦联

1814年,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拿破仑战败投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在战胜拿破仑后,欧州各战胜国于当年10月召开维也纳会议,重建欧州秩序。各国在会议上争说不休,迟迟未能达成协议。而就在此时,拿破仑又东山再起了。拿破仑于1815年3月重返法国,并重登帝国。正在维也纳会议上的各国代表无不震惊,他们于1815年6月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随后,英国、俄国、普鲁士与奥地利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以七八十万大军向法国扑去。双方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最终拿破仑战败,被联军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在彻底击败拿破仑后,奥地利依照《最后总决议》建立起了“德意志邦联”。邦联由德意志34个邦国与4个自由市(汉堡、不来梅、吕贝克与法兰克福)组成,奥地利代表主持邦联会议。这个邦联实质上是一个松弛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因此,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的局面。

德意志邦联版图

为了维护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新秩序,镇压革命运动,俄国、普鲁士与奥地利于1815年9月成立了“神圣同盟”。同年11月,英国、俄国、普鲁士与奥地利又缔结了“四国同盟”。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先后镇压了西班牙革命、意大利革命、希腊革命等革命运动。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可阻挡。1848年,欧洲大革命爆发,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德国也不例外。

1848年3月,德国爆发三月革命,德意志各邦几乎都组成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同年5月,各邦派代表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民议会。法兰克福议会选举,奥地利大公约翰为帝国元首(执政),并组成了帝国政府,但是这个中央政府无任何实权,各邦君主根本不听它的约束。法兰克福议会进行了冗长而无休止的宪法讨论,这使反动势力赢得了时间,积蓄力量已准备反攻。1848年末,普鲁士、奥地利等邦国爆发反革命政变,议会被解散,各邦又恢复了君主专制统治。1849年3月,法兰克福议会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并选举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拒绝接受皇冠,德意志其他邦君主也拒绝接受这部宪法。

德意志各邦君主对帝国宪法的抵制,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全国掀起了维护帝国宪法运动。1849年5月,萨克森、巴伐利亚、普鲁士与巴登等邦都爆发了人民起义。这些起义先后被政府军队所镇压,法兰克福议会也被军队强制解散。维护帝国运动的失败和法兰克福议会被解散,标志着1848年德国革命的终结。

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皇帝宣布《1849年宪法》作废,德意志又回到了邦国林立的四分五裂的局面。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掀起工业革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与广大人民对统一的要求日渐强烈。1859年,民族同盟成立,其宗旨为支持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

1861年,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后,任用俾斯麦为宰相,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军事改革。在俾斯麦的推动下,普鲁士决定采取“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德国。小德意志方案即排斥奥地利,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普鲁士通过数场王朝战争逐步实现统一德国的大业。

1864年,俄罗斯与奥地利结成同盟,向丹麦发战争,意图解放丹麦控制下的德意志邦国—石勒苏益格公国与荷尔施泰因公国。同年7月,丹麦战败,被迫将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施泰因割让给普奥两国。

在对丹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展开“多边外交活动”以孤立奥地利,为对奥战争做准备。1866年,普鲁士对奥地利宣战,普军在萨多瓦战役中大败奥军。奥地利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就此终结。


七、德意志帝国

1866年,普鲁士打败奥地利,迫使其解散了德意志邦联,实现了小德意志方案中最重要的一步,把奥地利排斥出德意志。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它由美因河以北的19个邦和三个自由市组成,囊括了德意志2/3的领土和人口。“北德意志联邦”的成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初步完成。

北德意志联邦地图

北德意志联邦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德国的统一大业就此完成,南部的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斯塔特、巴伐利亚4个邦仍置于联邦之外。为了使南部诸邦并入联邦,俾斯麦于1870年挑起普法战争。普军于1870年9月在色当战役中击败法军主力,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战败投降。同年11月,俾斯麦与南德4邦政府缔结联合条约,南德4邦正式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德意志帝国地图

1873年,德国、俄国与奥匈帝国结成“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罗斯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的安全保证;并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1875年,法国通过扩军法案,重整军备。德国借机大肆渲染战争氛围,意图恫吓法国,使之屈从德国的意志,从而引发德法危机。但英国、俄国、奥匈帝国等国害怕德国坐大,纷纷表示支持法国、反对德国,迫使德国否认战争意图。此次德法危机充分暴露了三皇同盟内部的矛盾。

在德法危机爆发的同时,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南斯拉夫人起义。俄国与奥匈帝国先后涉入其中,引发近东危机。至1878年,德国、英国、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国召开柏林会议以解决近东危机。俄国在柏林会议上受到挫折,使俄德、俄奥关系恶化,最终导致三皇同盟的瓦解。

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为防止俄国组织反德集团,德国决定加强德奥关系。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德奥同盟条约》。1882年,德国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形成同盟国阵营。随着同盟国阵营的形成,英国、俄国与法国也结成协约国阵营与之相对抗。

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即位。腓特烈三世仅在位99天,就因患喉癌去世,其子威廉二世即位。

同盟国阵营与协约国阵营建立后,欧州列强开展了大规模军备竞赛,战争一触即发。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同时开启东线与西线两线作战。当年9月,德军越过比利时,攻入法国北部,结果在马恩河战役中战败,西线就此陷入僵持。在东线,俄军于8月中旬率先攻入东普鲁士。8月底至9月中,兴登堡及鲁道夫指挥德军在坦能堡战役大败俄军,迫使俄军退出东普鲁士。

1915年,德军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企图首先打败俄国,迫使其媾和,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当年5—6月,德国与奥匈军队在果尔利策战役中突破俄国防线,俄军全线溃败,退回俄国本土。尽管德军在东线取得巨大胜利,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战略上的不利地位,未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仍不得不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1916年2月,德军在西线发起凡尔登战役。此次战役历时10个月,双方死亡共70万多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由于法军的坚决抵抗,德军未能取得任何成果,西线继续僵持状态。在凡尔登战役的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起凡尔登方面的压力行,突破德军防线,于6月至11月发起了索姆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150个师,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役。英法联军死伤惨重,只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同年,德国与英国爆发了一战中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此战以德国失败告终,英国舰队继续掌握制海权,德国公海舰队仍被封锁在港内。

由于德军在各线均未取得重大进展,德皇威廉二世为打破僵局,于1917年下令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无限制潜艇战给协约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严重损失,协约国纷纷采取护航制等进行反潜斗争。1917年3月,德国引诱墨西哥参战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破译,随后转交给美国,引发美国舆论大哗。4月,美国对德宣战。随着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也逐渐走向失败。1917年㡳,俄国爆发革命,布尔什维克党上台执政,宣布退出一战。

1918年初,德军统帅部认为俄国退出战争形势于自己有利,决定在美军到达欧洲大陆之前在西线发起进攻,取得决定性胜利。为此,德军集中了190多个师的兵力,从3月到7月连续发起四次攻势,但未能改变战争的颓势。7月起,协约国开始大规模反攻,东线同盟各国也纷纷投降。

1918年秋,德军在前线不断溃败,国内政局动荡。德皇威廉二世慌忙于9月下诏改革。10月,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巴登亲王马克斯担任首相,组成了包括中央党、进步党和社会民主党的国会制政府。社会民主党人谢德曼任不管部长,鲍尔任劳工部长。随后,新政府向美国表示愿意结束战争。在新政府向协约国求和的时候,坚持战争政策的海军司令部于1918年10月下令远洋舰队出海与英国海军决战,如果不能取胜就“光荣地沉没”。此举激怒了海军士兵,水兵们拒绝起锚出海。同年11月,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起义浪潮从北向南迅速扩展,莱比锡、汉堡、慕尼黑等城市相继取得革命胜利,各个邦的君主诸侯都被赶下宝座。到11月8日,大城市中只剩下柏林仍在反动政府手中。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走投无路,宣布退位,逃往荷兰,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彻底垮台,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也就此终结。


八、魏玛共和国

1918年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后,社会民主党主席艾伯特接任首相职位。11月10日,艾伯特政府成立。11月11日 ,德国战败投降,与协约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12月30日—1919年1月1日,德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在柏林举行。1919年1月,柏林工人发动起义,企图推翻艾伯特政府。但由于德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没有能力领导起义,一月赵义很快就被艾伯特政府血腥镇压了。

在柏林工人起义的同时,不莱梅也于1919年1月10日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由共产党人、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和士兵代表组成的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1919年1月19日,一月起义失败后,德国举行国民会议选举。德国共产党拒绝参加选举。社会民主党得到的选票最多,获得421个议席中的163个。1月底,政府派军队镇压不莱梅共和国,2月4日,孤立的共和国被颠覆。2月6日,国民会议在魏玛开幕。2月11日,国民会议选举艾伯特为总统。社会民主党由于在国民会议中没有取得多数席位,不能单独组织政府,便同民主党和人民党联合组阁,谢德曼担任总理。2月下旬,鲁尔地区和中部的爱尔福特、哥达等城市先后爆发总罢工,要求立即实行社会化政策。政府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要求国民会议通过关于社会化的法令,一方面派遣军队平息各地的工人抗议。

1919年3月,柏林工人再度举行起义,但由于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同年4月13日,慕尼黑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共产党人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左翼分子共同组织政府,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4月中旬,政府集结10多万军队进攻巴伐利亚。社会民主党人在这紧急时刻,宣布拒绝同共产党合作,分裂了革命力量。5月1日,政府军队攻进慕尼黑,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灭亡。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失败,结束了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国十一月革命是一次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群众革命运动。它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使欧洲的一个反动君主大帝国崩溃。它打击了容克地主和军国主义势力,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场革命未能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使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短暂地走向了低潮。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被迫在巴黎和会上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根据条约,德国的莫列斯纳、欧本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此外,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从德国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的绝大部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也尽数被战胜国所瓜分。德国的军备也受到限制:陆军被缩编至不到10万人;海军主力舰与潜艇被禁止,兵员也不得超过1.5万人……

魏玛共和国地图

1919年7月9日,德国国民会议批准了《凡尔赛和约》。1919年7月31日,国民会议通过新宪法。8月,艾伯特总统签署生效,魏玛共和国已正式成立。魏玛共和国本质上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实行联邦制。各邦设置自己的议会和政府,有权管理本地的行政、教育、警察等事务。德国立法机关由两院组成。参议院由邦选派的代表组成。它主要起咨询作用,但各项立法须得到它的同意。不过,国会只要有2/3的多数,参议院虽然反对,仍可通过一项法律。德国国会由年满20岁的男女公民选举产生。它负责立法和决定预算,有权宣战和媾和。政府总理和部长都对国会负责,如果得不到国会信任,就必须辞职。总统由全体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总统有权任免总理,解散国会。 魏玛共和国成立后,旧德国的官僚机构、司法系统、警察系统未受损失地保留下来,军队的数量虽然裁减了,但军官团还是由原来的人员组成。

1920年初,驻扎在波罗的海沿岸的5万德军奉调回国。当军官们得知裁军的消息后,极为不满,进行抵制。国内的军官同样要求维持军队的现状。3月13日,埃尔哈特海军旅和其他几支部队在冯·吕特维茨将军率领下占领了柏林政府区,并拥立东普鲁士的地方长官卡普为总理,史称“卡普暴动”。当暴动者向柏林进军时,政府要求国防军出兵镇压,却遭到了国防军的拒绝,理由是“国防军不打国防军”。总统艾伯特、总理鲍尔等政府人员仓皇逃至斯图加特。但柏林工人举行了罢工,切断柏林和外界的通讯和交通联系,经济生活陷于瘫痪,3月15日,总罢工席卷全国。叛乱头子得不到支持,纷纷出逃,3月17日,卡普暴动彻底失败。同年,德意志工人党在希特勒的推动下改组为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1921年4月27日,赔偿委员会把德国赔款的总额定为1320亿金马克,德国在协约国的武力威胁下被迫接受。同年,希特勒当选为纳粹党主席,在党内实行独裁统治,并建立了纳粹党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1922年7月12日,德国要求延期交付已到期的1921年赔款额。法国坚决反对,英国则支持德国的要求。1923年,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引发“鲁尔危机”。对此,德国政府于宣布实行“消极抵抗”,停止支付赔偿,并指示各级官员拒绝执行占领军的命令,禁止铁路员工装运运往法国和比利时的货物。矿山和企业都停工停产。法国、比利时占领鲁尔及德国的“消极抵抗”,使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工业产量急剧下降,大批工人失业。通货恶性膨胀,马克严重贬值。同年8月,德国爆发遍及全国的总罢工。受形势所迫,德国政府于9月26日正式停止“消极抵抗”。

1923年秋,在萨克森和图林根,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一起在议会占了多数。10月10日和10月16日,在萨克森和图林根先后成立了两党共同组成的联合政府,从而引发了德国中央政府的恐慌。总统艾伯特宣布全国处于“非常状态”,并授权国防军采取军事行动。10月29日,国防军开进萨克森的首府德累斯顿,占领了邦政府。11月8日,希特勒趁德国国内形势混乱,率纳粹冲锋队发动啤酒馆暴动,企图夺取巴伐利亚的政权。但很快便被平定了。11月13日,图林根的邦政府也被国防军占领。1924年,德国国会接受道威斯计划。此后,外国贷款大量流入德国公私企业,德国经济开始稳步回升。

1925年2月28日,总统艾伯特去世。同年4月26日,兴登堡当选为新总统。兴登堡执政后,德国形势渐趋稳定,德国经济走向复兴。至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州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但随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便将德国的经济再度摧毁。经济危机造成德国大批人员失业,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1930年3月27日,以社会民主党人米勒为首的内阁举行会议,讨论因经济危机而引起的财政困难问题。由于参加政府的各党派意见分歧,无法制定一项大家都能接受的财政政策,联合破裂,米勒遂于3月28日辞职。米勒政府是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议会政府,随后上台的布吕宁政府是依靠总统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紧急法令”,才能维持统治。至此,德国由议会内阁制转向总统内阁制。

经济危机的爆发,为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最难得的机会。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人民饱受失业和破产之苦,对现政权极端不满,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纳粹党乘机发动了强大的宣传运动,攻击魏玛共和国历届政府腐败无能,许诺自己执政后定能振兴德国,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经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周密的组织工作,纳粹党迅速壮大。

1932年,兴登堡七年总统任期已满,经过3—4月的两次选举,他再次当选总统。7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共获议席230个,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共产党共获89个议席,成为国会第三大党。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纳粹党经过多年奋斗终于上台执政,德国从此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

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国会,决定在3月5日举行大选。2月27日晚发生了国会纵火事件。纳粹政府未做任何调查,就立即宣布罪犯是共产党人。随后,纳粹党徒大肆迫害德国共产党,党的机构被摧毁,数千干部被逮捕。3月5日,国会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下举行大选。纳粹党获288个议席,社会民主党获120个议席,共产党仍获得81个议席。3月23日,国会通过《授权法》,授予希特勒政府为期四年的独裁权力,在此期间政府无需国会和参议院的同意就有权颁布法律。此后,国会名存实亡,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在德国不复存在。随后,希特勒又解散了中央党、民主党、人民党等传统的资产阶级政党,禁止了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党派的活动。7月14日,希特勒宣布:“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是德国唯一的政党”。

1934年6月30日,为了在兴登堡死后更好地接管政权,赢得国防军的支持,希特勒对冲锋队发动了三天的清洗,大批冲锋队领导人、党内外政敌被处决,冲锋队就此瓦解。这一事件史称“长刀之夜”。

1934年8月1日,《元首法》通过,规定:把总统与总理的职务合而为一。8月2日,总统兴登堡去世。8月19日,经过所谓的公民投票,希特勒成为“元首兼国家总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至此,魏玛共和国彻底终结,德国从此进入到纳粹德国时期。


九、纳粹德国

随着1934年兴登堡总统逝世,希特勒宣布成为元首,纳粹党彻底接管德国政权,德国进入了“纳粹德国”时期。

纳粹党上台执政后,通过修筑高速公路、兴建飞机场、建造兵营、改良土壤和开垦荒地、整治水道和架设桥梁等大规模公共工程,解决了几百万人就业问题,这些公共工程中的相当大部分也是备战所必需的。

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宣布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一支和平时期由36个师组成的陆军。1936年,希特勒开始实施四年计划,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大大增加了军事订货的开支。

1936年3月,德国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但未受到英国、法国的干涉。同年7月11日,德国与奥地利签定秘密协定,通过这个协定,德国基本上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1月25日,日本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1938年3月12日,德军开进奥地利,在德国的武力威胁下,奥地利被迫并入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后,德国又对捷克斯洛伐克虎视眈眈。捷克斯洛伐克位处欧洲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德国如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则向东进攻苏联时,可用它作为桥头堡;向西进攻法国时,可无后顾之忧。而且,侵吞捷克斯洛伐克后,还可占有它的发达的工业和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1938年3月,希特勒指示汉来因在捷克斯洛伐克制造苏台德问题。5月,德国在边境集结大军,捷克斯洛伐克也随即宣布局部动员,引发“五月危机”。英国、法国与苏联先后介入其中,终于克服了“五月危机”。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慕尼黑协定》使希特勒看出了英、法等国的软弱,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动侵略战争。

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希特勒立即着手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在德国的策动下,1938年10月7日,斯洛伐克成立了“自治政府”。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总理提索发表了由德国起草的“独立宣言”。3月16日,提索致电希特勒,“要求保护”,德国军队随即开入斯洛伐克。至此,捷克斯洛伐克只剩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了。3月14日,德国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签署《德捷协定》。3月15日,德军进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至此,捷克斯洛伐克彻底被德国吞并。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实力大增,希特勒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1939年3月22日,德国占领默麦尔。3月23日,罗马尼亚与德国签订经济协定,沦为德国的农业附庸。1939年5月22日,《德意友好同盟条约》签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秘密约定瓜分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军执行“白色方案”,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与法国依据协定,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9月17日,苏联发兵攻打波兰,波兰在苏德两面夹击下全面崩溃。9月28日,德军攻陷波兰首都华沙。10月5日,波兰军队有组织的抵抗结束,波兰之战告终。在德军于东线激战之时,西线却出现了宣而不战的情况,德国西部边境的英法联军与德军隔壕相峙,没有采取过重大军事行动。时人形象地称之为“静坐战”。

1940年4月9日,德国陆海空三军入侵丹麦和挪威,在进攻中第一次使用了伞兵。丹麦半天就被占领。挪威军民面对德军的袭击,进行英勇抵抗,给德国海军以迎头痛击。但因挪奸、前国防部长吉斯林的策应,当天傍晚首都被占。英法为了争夺这块战略要地,也派出军队在挪威登陆作战,英德海军在挪威沿海几次交锋,德舰被击沉多艘,但对整个战局已无补于事。两个月后,德军占领了挪威全境。攻占北欧是希特勒的西进序曲,当他在挪威基本取胜后,不等战役结束就向西欧大举进攻。

1940年5月10日,德国实施“曼斯坦因计划”,大举向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与法国进攻。5月14日,德军攻占鹿特丹。5月15日,荷兰投降。5月17日,德军占领布鲁塞尔。5月28日,比利时投降。与此同时,另一支德军从阿登森林攻入法国北部。英法联军被打得猝不及防,全线崩溃。5月26日—6月4日,英国实施“发电机”行动,将30多万的英法联军撤运至英国,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5日,德军移师南下,全面突破法军防线,兵临巴黎城下。6月14日,德军占领法国首都巴黎。6月17日,刚成立的贝当政府向德军请求停战。6月22日,法国在康边森林向递交德国投降书。

在攻占法国后,希特勒制定“海狮计划”,企图征服英国。1940年7月10日起,德国出动大量飞机空袭英国,以全面夺取制空权,为海军登陆作准备。英国也派出大量飞机进行反击,德国空军死伤惨重,未能赢得制空权,“海狮计划”也就被无限期延后。此次战争被称为“不列颠空战”。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1941年2月,为挽救意大利在北非的颓势,希特勒派隆美尔率两个师的“非洲军”前往北非,统一指挥德意军队。1941年6月22日,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分三路大军闪击苏联。由于战争爆发的突然,苏联军队一溃千里,死伤惨重。9月,北路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军推进到距莫斯科约400公里处的斯摩棱斯克,南路攻占基辅。9月30日,中路德军集结180万大军实施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在苏联的顽固抵抗下,德军攻势受阻,死伤惨重。到1942年1月7日,中路德军未能成功攻克莫斯科,反被击退100~150公里。莫斯科之战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它标志了闪击战的破产,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一场持久的两线作战。

莫斯科之战后,苏军于1942年春发起多次反攻,但均被德军所败。于是,希特勒下令集结兵力于南线,发起第二次夏季攻势,兵锋直指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1942年7月,德军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苏德在斯大林格勒激战200天,最终以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告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使苏德战场开始根本转折,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在东线激战之时,隆美尔也在北非取得重大进展。1942年6月,隆美尔率部攻克托布鲁克,7月初,隆美尔直逼阿拉曼,开罗告急,英国震动。1942年10月23日,英军发起反击,由于德意军队缺乏补给,最终于11月4月战败。阿拉曼战役的战败使北非战局呈现转折,此后,轴心国也无力在北非发动进攻了。11月8日,艾森豪威尔指挥11万英美联军登陆西北非,与英军一同夹击的德意联军。1943年3月,两路盟军将德意军队围困在突尼斯北部。5月13日,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北非法西斯势力至此被肃清。

为了挽回颓势,希特勒实行全国总动员。他调集东线的精锐部队,配备了新型武器、大量弹药和装备,并委任了经验丰富的优秀指挥官(曼斯坦因等),于1943年7月在苏德战场上发动了第三次夏季攻势。德苏双方在库尔斯克从7月5日激战到8月23日,德军再次惨败。经此一役,德军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标志着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从此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展开全线反攻。

1944年,苏军集结兵力发起十次突击,德军疲于奔命,连战连败。与此同时,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第二战场。面对盟军的攻势,希特勒又进行总动员,增强了西线的防御力量。12月,希特勒调集东线的精锐部队,在阿登地区进行孤注一掷的反扑,期望一举击败盟军,然后调头再对付东线苏军以扭转战局。1945年1月,阿登反击战以失败结束,德军军力已无力支持双线作战了。

1945年4月16日,苏军发起进攻德国首都柏林的战役。4月18日,鲁尔地区的近32万德军向盟军投降,西线德军防御基本瓦解。4月25日,苏军与盟军在易北河胜利会师,德军防线与整个德国被切成南北两半。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柏林战役结束。5月7日,德国代表在兰斯向盟军无条件投降;5月8日,德国代表在柏林向苏军投降。至此,纳粹德国彻底覆灭。


十、冷战时期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苏联、美国、英国与法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包括柏林)。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审判开始,戈林、邓尼茨、施特莱歇尔、弗兰克、里宾特洛甫、赫斯等受到审判。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1月1日,美英占区合并。1948年春,法国加入英法双占区,合并成“西占区”。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苏联闻之大怒,也于6月22日在苏占区实行币制改革。6月24日,苏联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路交通与货运,引发第1次柏林危机。这是战后第1次美苏冷战高潮。

1948年9月,西方占区组成由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参加的议会委员会,主管临时宪法即《基本法》的拟定工作。1949年5月8日,德国议会委员会通过基本法。5月12日,西方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基本法》,同时公布了《占领法》。《占领法》与《基本法》的问世标志着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知晓封锁柏林已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便于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连续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结束。5月30日,苏占区通过宪法,做好了成立东德国家的工作。

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占区成立,定都波恩。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1949年10月7日,苏联在苏占区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都柏林。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

东德与西德

(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年5月23日,西占区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8月14日,举行联邦议院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成为第一大党。9月7日,联邦议会成立,选举自由人士特奥多尔·豪斯为联邦总统。9月15日,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康纳德·阿登纳为联邦总理。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首都设在波恩,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

西德地图

阿登纳任用经济学家艾哈德进行经济改革,在联邦德国建立起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使西德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1951年4月,联邦德国与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奠定了欧共体的基础。1952年,联邦德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均已超过战前水平,顺利实现了经济复兴计划,开始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在1952—1965年的1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8%左右,增长速度一直居西方国家前列。

与此同时,阿登纳带领联邦德国坚持与西方国家联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抗衡政策。反对联邦德国中立法,主张保持优势威慑力量遏止苏联的威胁,并于1955年加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允许在联邦德国部署导弹和核武器。1957年3月25日,签定了煤钢联营协定的六国又在签署了《罗马条约》,并于次年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而这最终促使了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1959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拒不承认民主德国。这一时期的联邦德国外交政策被称为“哈尔斯坦主义”,即要求与联邦德国有关系的国家不得与民主德国建交。到60年代初,这两项指标的绝对数额均已超过英国和法国。

1966年,基民盟与社会民主党联合执政,组成“大政府联盟”。至1969年,执政二十余年的基民盟在大选中失败,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并一直执政到1982年。

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较1952年提高了6倍,经济实力居西方国家第二位。 1973年,“滞胀”危机爆发,德国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但由于联邦德国推行社会经济体制,使联邦德国情况相比其他欧洲国家较好。面对“滞胀”危机,社会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1980年,“绿党”诞生,联邦德国形成了基民盟、社民党、自由民主党与绿党四大党并存的局面。80年代中后期,“滞胀”危机有所缓和,但联邦德国仍处于生产低速增长、失业率较高等困境中,尚未能从滞胀中走出。

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急剧动荡与变化。同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与两德边界,从而诱发了两德立即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克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并入联邦德国,至此,分裂多年的德国再次实现统一。

(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6年4月,苏占区的的德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了德国统一社会党。1949年5月15日,苏占区进行了第三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组成了德国人民代表大会。5月30日,德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并选出了400人组成的德国人民委员会。9月,德国人民委员会改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临时人民议院。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东柏林,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10月11日,威廉·皮克当选为总统,奥托·格罗提渥为政府总理。

东德地图

民主德国建立后,完全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政治经济体制。1950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951年,民主德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由于民主德国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加之民主德国本是德国东部农业区,土地较贫瘠,资源较匮乏,工农业生产率较低,又经历二次大战的破坏和战后对苏赔偿,以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国民经济陷于艰难拮据的境地,并与在“马歇尔计划”援助下的联邦德国日益拉大了距离。对此,群众日益不满。为了摆脱困境,政府于1953年5月28日宣布,在不增加工资的情况下增加工作定额10%。这种做法更遭到工人们反对,并引起了全国性的罢工示威浪潮。6月17日,东柏林的群众举行示威游行,由于西方间谍特务的混入和美占区广播电台的煽动作用等,酿成流血事件。人们放火烧毁书报亭、工会大厦、德苏友好大厦和警察局等建筑物,冲击监狱释放大部分政治犯,甚至还将部长会议副主席奥托·努施克绑架到西柏林。苏联驻军出动坦克干预,与示威者发生冲突,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东柏林“6·17 事件”是东欧国家中群众第一次显示出反对推行苏联模式的迹象。事件发生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政府承认了错误,并提出改进措施,改善了人民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经此事件后,苏联宣布免除民主德国尚未还清的25亿美元的赔偿费,并把33个大企业移交东德。

1955年5月14日,为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国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成立了“华约”。1955年9月,苏德正式缔结两国关系条约,苏联政府正式决定取消苏联驻民主德国高级专员的职位,并取消管制委员会为实行对德占领而颁布的法律、命令和决定。至此,民主德国才开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1958年9月,苏联向美国、英国、法国发出早会,要求美英法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美英法断然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双方强硬的态度最终引发了第二次柏林危机。第2次柏林危机爆发后,东柏林人心惶惶,包括技术人员在内的大量民众逃离民主德国。并且西柏林成为了西方国家反苏、反共的宣传中心与间谍中心。

20世纪50—60年代,民主德国受到苏联、东欧各国改革浪潮的影响,也逐步推行了局部放权的“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绩,但又出现了新的比例失调问题。

1960年9月,皮克总统去世,民主德国改设国务委员会,由统一社会党中央第一书记乌布利希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61年8月13日,为防止东德人口流失以及西方间谍的渗透,苏联与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筑起了“柏林墙”。1964年9月,部长会议主席格罗提渥逝世后,由斯多夫继任。1971年5月,乌布利希改任新设党中央主席的职务。同时,民主德国公布了国民经济平衡法,重新加强了中央集中管理,但在价格、税收等方面仍保留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决定推行发展经济同改善人民生活相统一的方针,并把生产集约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1972年12月,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首次缔结了双边基本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承认为主权国家,互不干涉内政并友好合作。1973年9月,两个德国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成员。但联邦德国这时虽然承认了两个德国的现实,却一直未放弃谋求统一的立场。

1973年,乌布利希逝世,䀚纳克当选党中央第一书记,1976年改成党中央总书记,同年他开始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8年5月,民主德国开始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建立托拉斯式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联合企业有一定经营自主权。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也倡导建立这种大型企业和农工协作团体,同时仍鼓励发展自留地经济和家庭副业。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的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8500美元,人均住房26平米,家庭普遍实现电器化,每百户居民有小轿车53辆,全国粮食能自给。这时期,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1989年中期,在苏联推行“新思维”政策和东欧各国形势相继剧变的影响下,民德政局也开始急剧动荡和变化。大批公民通过第三国逃往联邦德国,国内反政府示威游行迭起。10月18日,统一社会党举行党中央全会,昂纳克被迫辞职,由克伦茨接任总书记。11月9日,东德被迫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于11月28日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12月初,人民议院通过宪法修正案,删去了关于工人阶级及其马列主义政党领导国家生活的内容;昂纳克、斯多夫等12名前领导人被开除出党;国家党政领导机构连续变动。12月8日和16日,德国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决定将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居西当选为党的主席。1990年2月4日,党名又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以示与过去决裂。

1990年3月,根据东德政府和各反对派组织在这年1月圆桌会议的商定,东德议会进行了首次多党制的自由选举。参加竞选的有24个党派,参加投票的选民近1200万,占全国有选民资格人数的93.3%。受到联邦德国执政党大力支持的民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夺魁,得票率为40. 91%。以它为首的“德国联盟”(其中还包括德国社会联盟和民主觉醒两个党派)共得选票的48.15%,社会民主党得21.84%,民主社会主义党仅得16.33%。随后组成了以基民盟主席德梅齐埃为总理的新的联合政府,民主社会主义党丧失执政党地位。

民主德国新政府同意尽快按联邦德国基本法实现两德统一,并于5月8日在波恩正式签署了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0日,两德政府又签订了一项双边“统一条约”,确定民主德国采用联邦德国宪法。1990年10月3日,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即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从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历史告终。


十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结束了40多年的分裂,再度进入统一时期。德国将首都重新定为柏林,并把全国划分为16个州。

德国地图

德国统一后,德国东部地区全面按西部模式转轨,在经过惨痛的转型期后,整个德国被彻底改造为资本主义国家。

1991年12月上旬,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宣布建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而统一的德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欧盟逐渐居于领导地位。

此后的德国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超过英法等国,跃居欧州经济首位,被誉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如今的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生活水平较高,更是以严谨务实、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响誉世界。

投诉或建议

玻璃钢生产厂家河南景区玻璃钢雕塑销售电话玻璃钢公园雕塑厂家昆明佛山玻璃钢动物雕塑特价玻璃钢雕塑武汉仿石材玻璃钢花盆郴州商场美陈玻璃钢雕塑景观定做楚雄市玻璃钢雕塑价格上海玻璃钢雕塑摆件批发人玻璃钢雕塑价格人物玻璃钢雕塑工厂盐城玻璃钢雕塑报价十堰玻璃钢考拉雕塑批发门头玻璃钢雕塑生产玻璃钢彩绘雕塑夏天商场美陈布局泡沫玻璃钢彩绘雕塑公司金华公园玻璃钢雕塑生产厂家青岛小型玻璃钢雕塑摆件聊城玻璃钢海豚雕塑厂家玻璃钢人物雕塑效果有哪些鹤壁玻璃钢卡通雕塑铸造工艺定制雕塑玻璃钢合肥惠州玻璃钢雕塑绵阳定制玻璃钢面包雕塑赤峰玻璃钢雕塑订制价格玻璃钢雕塑设计制作方案无锡玻璃钢雕塑工程滁州玻璃钢雕塑公司玻璃钢龙雕塑设计价位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汪小菲曝离婚始末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何赛飞追着代拍打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饲养员用铁锨驱打大熊猫被辞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联合利华开始重组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河南驻马店通报西平中学跳楼事件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钱人豪晒法院裁定实锤抄袭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

玻璃钢生产厂家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