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曾有人断言,步兵将消失在未来战场,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仅凭精确制导和远程打击就能赢得胜利,但在随后发生的战争实践中,证实这个结论下的过于武断。在阿富汗战场,步兵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力量,而且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但同时萨达姆数十万陆军一触即溃也说明,传统陆军在武器装备信息化的进程中将成为历史。

古往今来,步兵是战场上最基本的作战兵种,过去我们常常用陆海空三军来概括军队的构成,由此可见步兵是排在第一位的。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作战样式的变化,未来战争已将作战领域拓宽到陆海空天电网多维战场,但胜负的决胜场还是陆战场,步兵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面战场的最后胜利,还是要靠新型步兵——数字化士兵去实现。那么数字化士兵到底是什么样的?

数字化士兵系统的构成

数字化士兵从字眼上拆开来看就是士兵和数字化士兵系统的组合,数字化士兵系统从作战需求上可分为四个子系统:武器子系统、通信子系统、动力子系统和防护子系统。

武器系统包括敌我识别系统、激光测距仪、观瞄系统和战斗系统。敌我识别系统是基于现代战争而产生,现代武器的威力、杀伤面积、攻击距离都在不断增大,但若使用不当将给己方造成严重损失。2008年08月俄格战争期间,俄空军误将俄军地面部队当成格鲁吉亚军队进行了空中攻击,而陆军防空部队和空降兵防空部队也没有识别出自家战机给予了还击,造成了双方不小的伤亡,严重迟滞了俄军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因此使用敌我识别系统十分必要,它可及时识别目标身份防止误伤。

通信系统包括单兵通信电台、野战智能终端和抗噪声综合头盔,是战术互联信息系统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信息通信网在战场前沿的延伸。其目的是使士兵分队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同时把分队纳入战场指挥控制、侦查和火力打击的体系中。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夺取制信息权、打赢战争,单兵通信系统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未来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及近距离作战中,单兵之间、单兵与上级指挥中心之间的战场态势信息和其他信息的互连互通问题都离不开单兵通信系统。

动力系统包括储能设备(电池),战场能量获取设备(太阳能充电板),机械外骨骼装置。数字化士兵的任何系统都需要消耗能量,没有能量的装备无法发挥其作战效能。在阿富汗战场上,一名美国陆军士兵为期5天的任务平均要消耗88节AA电池,每年消耗的电池费用高达6.5万美元。不止武器装备,士兵对动力也有强烈的需求,现阶段,一名海军陆战队员标准野战装备包括防弹衣、步枪等武器弹药、水、食物和通讯器材,总重量大约为44公斤至 61公斤。而机械外骨骼系统能为士兵充分的减去负荷。拥有了动力系统的士兵能够跑得更快、跳的更远、背的更多。

防护系统包括头面颈分系统、肢干分系统、肩背心腹分系统、手足分系统、骨盆分系统和生命检测系统。传统士兵防护装备有防弹头盔、防弹衣、防毒面具、防化服、阻燃作战服、作战靴等,但它们作用相互独立,不适应数字化士兵防护要求。数字化士兵防护系统是保证数字化士兵在战场上免遭直射枪弹、爆炸物破片、核生化武器等致命伤害的个体防护装备。

世界各国竞相打造“数字化”军团

1988年,美军提出“士兵现代化计划”,其中关键项目是“士兵综合防护系统(SIPE)”,美陆军投资1200万美元,从1990年开始技术预研制,整个系统包括:综合头盔、个人计算机、高级服装、体温调节和电源分系统。1992年9月至11月,由10名士兵组成的演示班,对“士兵综合保护系统”进行了技术演示,证明了“把一个士兵看做一个系统”的理论不但可行,还能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大幅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各国受邀观看完演示后,纷纷开始了自己国家“超级士兵”的研究计划。在进行“士兵综合防护系统”预研的同时,美军还实施了一项“增强型士兵系统(TEISS)”计划,目的是把“SIPE”证实了的技术变成装备部队的系统。1993年美军将“TEISS”计划更名为“21世纪地面勇士”计划,与此同时,“第二代士兵系统”计划作为远期目标同步开展,在1996年,两个计划合并,简称为“地面勇士”。

1999年美国开始研制生产“陆地勇士”系统,该系统堪称为单兵装备发展的路标。它是“着眼于士兵被看做一个完整武器系统”的单兵装备,士兵首次从战场上武器操纵者转变为一个综合武器系统的核心。2007年3月至8月首先为驻伊拉克的陆军第四“斯特赖克”旅装备了约200套“陆地勇士”系统,但因其过于笨重而使得计划以失败告终。不过美国陆军的战地网络信息化思想没有改变,并尝试用一种穿戴式计算机和电台系统把步兵和战场网络联系起来。2011年,“奈特勇士”计划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研发团队决定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整套系统仅重约2.2千克,它好比是“陆地勇士”系统的计算机及无线电子系统,只是着力实现单兵信息融合、辅助决策等功能。

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军提出的“未来步兵”系统的特点是一个以班为基本单元的作战系统。核心有20个组件,但不是每个人都配套全部装备,而是采用分级使用的模块化概念,一个班里有选择的配备并相互补充。这种方式成本更低,作战协调性也更好,但需要组队。2004年6月,第一批“未来士兵”系统交付给在哈穆堡的演习部队进行测试,2006至2007年,德国国防部将经过测试和改进定型的1600套基本型“未来步兵”系统投入阿富汗进行野战测试。

英国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未来一体化士兵技术”(FIST)技术演示计划,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协助徒步士兵执行近战任务的综合作战系统,于1999年结束。2001年正式开始FIST的研制,2005年进行了首次试验并改进,于2007年底完成试验评估。英国“重拳”系统士兵的战斗服中内置传感器,防弹衣采用的是可定制分段式设计,提供更强的生存率以及态势感知,还有个人计算机及信息共享网络能力。“重拳”系统的头盔不再只是防护弹片的防具,它更是一个信息处理中心,将各种战斗相关的重要数据并呈现给士兵,甚至其队友;其护目镜具备信息显示功能,让士兵对战场态势有更好的把握,甚至内置摄像头;耳机采用骨传导技术,保证士兵能听清通讯内容的同时还不会忽略来自周围环境的动静。系统设计上最为奇妙的是“电子个人武器”,这种模块化武器带有语音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器,传感器用于监视武器装弹和枪管温度,液晶显示器用于提示过热和低电警告,并提醒步兵武器里面还剩下多少弹药。这种模块化武器可以使士兵对着语音传感器说话,可进入“重拳”系统计算机菜单,菜单中有打开保险、开火等程序,代替了以往士兵扣动扳机。

士兵“数字化”是信息战场必然的发展趋势

冷兵器时代,士兵拼搏厮杀,靠的是刀剑的材质,拼的是体能;热兵器时代,士兵舞枪弄炮,靠的是火药的威力,拼的是技能。信息时代,士兵手持电脑,靠的是信息,拼的是智能。

2011年5月1日午夜至5月2日凌晨,美军发起“海王星之矛”军事行动。在国家战略体系支援下,24名海豹突击队员利用夜暗,乘直升机潜入巴基斯坦旨在突袭在此隐居数年的恐怖大亨本·拉登。经短暂交火,美军以零伤亡的代价成功击毙本·拉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美军猎杀本·拉登,海豹突击队和特战空勤团仅派出4架直升机、24名特战队员,用时不到40分钟便成功突袭拉登在巴基斯坦的藏身之地并将其击毙,整个过程都有无人侦察机在头顶盘旋,全程视频直播,美国总统奥巴马实时指挥。

《红海行动》中,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恐怖组织连同叛军攻入首都,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我国海军战舰接到上级命令改变航向,前往执行撤侨任务,就在掩护华侨撤离之际,蛟龙突击队接到了营救被劫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邓梅女士的任务,7名蛟龙突击队队员全副武装配备单兵数字化系统深入恐怖分子基地,拯救了被恐怖分子挟持的人质,取得了行动的胜利。

设想在上述场景的战场中,传统的步兵各自无法取得联系,指挥官也不清楚各处战场态势如何,要想取得行动的胜利无异于痴人说梦。无论是海豹突击队的现实战例,还是《红海行动》中的电影畅想,都深刻地演绎了现代战场基本作战单元在战场中的作战形式。在这样一个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的数字化部队的基本单元中,士兵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战斗员,而成为战场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个终端,成为一个由点到面,从单面到全面,从二维到多维直到整个战场战区的信息作战平台。

当科技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战场将变得异常复杂和变化莫测,对战场指挥员来讲战场态势亦将更难掌控,做出正确决策也会越来越难。然而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条件下,前方战场的景况被实时传回后方指挥中心,配装数字化士兵系统的战士是信息化战场上火力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每个战士与整个信息网络连接,始终与上级和战友保持联系,随时了解战场态势,这样作战效能将大大超出机械化时代的单兵作战效能。信息化的普及使得传统的士兵作战模式逐渐被淘汰,现代网络化的信息作战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数字化士兵是信息战场必然的发展趋势。说不定未来某一天,战场上到处都是“钢铁侠”。(刘洋 欧阳骞

(原标题为“世界军事变革催生士兵‘数字化’”)

声明:本文来自光明军事,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