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沒有大腦,沒有血液,眼睛位於每一條手臂的末端。儘管有超過兩千種,海星大致上是獨來獨往的生物,一生孤獨地沿著海床爬行,把可伸縮的胃部伸到體外去,分解、消化蛤蜊、貽貝、牡蠣等,一路上找到什麼就吃什麼。有些海星成珍珠狀、尖形或有圓點,有些則展現五彩繽紛的顏色:亮藍、泡泡糖粉紅、橘色和紫色。牠們是非常顯眼的生物。難怪時尚界這麼喜歡海星!這種豔麗的棘皮動物跟其他幾個海洋主題成為Versace 2021 春夏系列的重點。牠們爬在印花絲綢上,化身迷你洋裝和西裝外套上的珠寶,穿在頭髮潮濕的模特兒身上。這不是 Versace 第一次採用海洋生命。這場時裝秀是向吉安尼‧凡賽斯 Gianni Versace 1992 春夏的「珍稀海洋」(Trésor de la Mer)系列致敬,該系列也是以令人眼睛一亮的海洋生物為設計重點。

海洋生物一向給設計師提供豐富的資源。貝殼、漁網、鯊魚、浪濤、礁岩、海藻、珊瑚、海洋生物:潛藏在海洋裡的美學和象徵無窮無盡。扇貝的扇形線條或水母飄逸的動作,可以完美轉化為布料擺動的樣式和線條輪廓。發揮想像力也充滿各種可能性。海洋是浩瀚、未知、危險的,既賦予生命也會奪取生命,因此提供了引人遐思的背景,讓海面底下的世界產生各種神話、故事與臆測。

浪漫的視覺效果與故事混雜著更多生存問題

亞歷山大‧麥昆 Alexander McQueen 於 2010 年二月驟然離世之前發表的 SS10 伸展臺作品,就是以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作品中虛構的沉沒島嶼,命名為「柏拉圖的亞特蘭提斯」(Plato’s Atlantis)。這場走秀呈現一幅氣候變遷下的末日景象,融化的冰帽迫使海平面上升,而麥昆的模特兒代表了適應的進化過程:打扮成人類與動物混種的怪異模樣,慢慢變身回到可以在水漫世界、需要腮與閃亮魚鱗的未來存活的生物。

十多年後,麥昆的擔憂仍展現十足先見之明。海洋勢力又重回伸展臺,體現了想像的海洋奇觀與更深、更反烏托邦的憂慮之間的分歧,而我們對此已經很熟悉了。Simone Rocha 或許可以說是前者的代表人物,她愛用珍珠(往往以超現實手法呈現),並經常提到跟水有關的故事(她以阿倫群島為主題的 AW20 系列,靈感就來自海洋的失落與洗禮)。

對於海洋較黑暗的想法通常來自於恐懼。這些恐懼有些近在眼前,來自對於看不見的事物感到驚慌、波浪底下潛藏著危險,有些則讓我們想到海洋的未來,進而也思索起我們自己的未來。

Marine Serre 就是這樣一位針對這些恐懼適切地提出問題的設計師。這位法國設計師敏銳地意識到環境破壞的問題,採用的則是既實際又有遠見的方法。她的美學提出一個未來主義的世界,到時服裝可能更像是盔甲,而她的設計工法則強調升級再生的布料、可追蹤的原料與出乎意料的物品。這些物品往往包括海洋廢棄物,Serre 使用的配件有貝殼、漂流木、仿造珍珠,以及在海岸線上像碎石一樣被沖刷上岸的鋁製飲料罐。

時裝界與海洋聯手,能夠讓產業界洗心革面嗎?

越來越多設計師使用從大海裡拾回的塑膠瓶製作的織物,Serre 就是其中一位。沒有人能確定我們的海洋污染到底有多嚴重,不過 2015 年做的一項評估認為,海洋已經累積了超過 1.5 億噸塑膠,預估到 2040 年這個數字將成長為三倍,除非我們採取積極行動。

男性服裝品牌 Botter 自 2017 年創立開始,就非常注重這個環境困境。兩位荷蘭設計師的 AW21 秀展提出一句口號:「沒有海洋,就沒有人類,沒有我們。」該系列長而寬鬆的剪裁線條搭配漁具、潛水服式的衣領,還有海洋塑膠製成的風衣。他們也不只是提出時髦的解決方案而已。Botter 還宣布,他們已在加勒比海島嶼古拉索島建立了一個水下珊瑚養殖場

連高級時裝都動起來,而永遠創新的 Iris van Herpen 自然成為領頭羊。繼去年一個名為「感官海洋」的系列探索了海洋生物與人類神經系統之間的界線之後,Van Herpen 最近發表的 SS21 時裝秀以不同的方式師法海洋:這位荷蘭女設計師與清除污染運動「Parley for the Oceans」合作,設計了一件由再生塑膠製成的拼接洋裝。正如 Herpen 告訴《Vogue》的:「除了改變思維方式,沒有太多理由不再使用永續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