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
产品
商业模式
社交产品

人人网究竟做错了什么?

@互联网阿超: 人人网流量已经跌出前中国区前100!一年前是18,前100是什么概念?再跌下去就是新媒体虎嗅网了。我估计2014年人人网的流量会跌落到…
关注者
4,548
被浏览
849,432

288 个回答

利益关系:人人网资深用户,接触过陈一舟,接触过人人网的大量员工,和人人网有过合作。先贡献两个数据,来源不可靠,不要信:人人网的日活最多达到过3700万,现在呢?平时就30多万。

-

从人人整个公司的发展上也能清晰的看出,陈一舟是一个眼光非常毒辣的投资者,几乎每一步投资都是思路清晰并且有远见,只是没有一个真的能做起来,甚至失败的觉得略微有些可笑。

人人网这么介绍自己:中国领先的实名制SNS网站 。人人网前身为校内网,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领先的实名制的SNS网络平台。通过每个人真实的人际关系,满足各类用户对社交、资讯、娱乐等多方面的沟通需求。



上面的图片是人人网上自己定义自己要做的事情内容。对他们自己说的事情暂不做评价,我们看一下人人网实际做了什么。

2015年2月人人网决定下线「站内信」功能,逻辑上完全不太理解究竟为什么。但事实上这是一次不错的广告,又一次把这个一脚踏进坟墓的网站重新拉回了人们的视线。但没想到的可能是这条新闻在传播中被严重曲解,多数人都理解成了「人人网要破产了」。

但可能最让陈一舟无奈的事情是,这个过程里,在大家讨论人人网可能要破产的过程里,我周围的用户流露出来的情感都是「遗憾」,没有人表示任何疑问,大家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个结果。这唯一能说明的是,对人人网的不满大家习以为常,对人人网的萧条和没落已经形成了共识。

人人网2015年Q3 的财报绝对称得上惨不忍睹:

总净营收为1240万美元,同比下滑36.4%。
人人业务净营收为860万美元,同比下滑24.5%。
游戏净营收为380万美元,同比下滑53.3%。
毛利润为250万美元,同比下滑64.9%。
运营亏损232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运营亏损7740万美元。
净亏损为820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3810万美元。
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为771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2930万美元。

这种财务数据完全可以定义为灾难。以至于在电话会议的时候就有投资人明确指出陈一舟应该辞职,网易新闻还贡献了如此的投票结果:



几乎所有人都对陈一舟失去了耐心。

副总裁杜悦离职的时候更是贡献了一封可能是互联网圈子里言语措辞最激烈的离职信:




直接一脚把陈一舟踹到谷底。

-

校内最早的成功就是把社交这个行为绑定在校园里,事实上我知道校内网就是因为学校厕所小便池前面的小广告。那依然是贴吧最火热的年代,校内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为贴吧过于开放在校园内的一些弊端,比如你在里面说的话老师也能看到。更重要的是你在校内可以相对清楚的了解自己周围的同学在说什么在做什么。

《社交网络》的电影里解释了这种行为获得成功的原因:人们总是喜欢知道一些身边介于熟和不熟的人隐私。这种模式就是帮助人窥探这些隐私的同时不对被窥探人产生打扰。

校内网的成功是跟对了 Facebook 的方向,但人人网的失败就是一天才的想法配上了一堆猪一样的团队。整个人人网落败的过程可以总结为四宗罪:

第一宗罪:产品团队质量太差。

人人网上最被疯狂吐槽的功能是什么?

毫无疑问一定是「过往的今天」。这个功能就是在每个用户的右下角会给你一个地方可以查看过往今天朋友们发的照片。这个功能的起初逻辑是很好的,帮助用户发现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同时有可能能回味一下曾经风雨飘摇异或剑拔弩张的过往。但作为一个逻辑正常的人,你如果看到朋友几年前的窘态后你会做什么?去嘲笑?

别逗了,第一时间肯定是去删自己相册里的照片。在除了这个功能以后我就删掉了人人网相册上所有跟我自己有关的照片,而且再也没有传过。事实上这个功能推出以后就明显感觉传照片的人越来越少,每天能看到的照片也都是一些早就不上的僵尸用户的内容。

关于这个功能我见过最厉害的案例是一个女生偶然看到她男朋友的人人上的「过往的今天」显示的是前女友和他的暧昧照……之后的事情就要大尺度分级了。

之所以我认为产品团队差其实并不是他们做了这个功能,毕竟这个时代互联网产品是在试错中前进的,但令人发指的是这个被轮死的功能一直在网站上放了很久很久……类似被吐槽吐到崩溃的产品还有人人小秘书,一直在不停给用户刷着各种垃圾信息,迫使我放弃使用人人网的就是小秘书每天发疯的提醒我「快来用哔哔吧」。

而且事实上从2012年到2014年整个人人网几乎没做什么积极的改动。作为用户最大的感觉像是整个人人网的技术团队在这两年间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中。在我记忆中接触的人人网员工在这家其实并不算太大的互联网公司处于一种「自动巡航」的状态前进,然而在我们的印象里这是中石油这种公司才能干出来的事情。

12年和13年因为工作问题曾经接触过人人网的几个团队,管理人员明确要回扣这事我就不说了,只是说我当时偶尔问过一次他们的产品经理,问他你产品都没有迭代没事吗?我至今记得他给我的回答是「反正老板不说就这样用着呗。」

我今年看过最大的笑话就是一家曾经平台级的社交网络公司把自己 App 搞成美拍和照片分享了。

第二宗罪:运营团队质量太差。

人人网的运营几乎是我见过整个互联网圈子里面烂的最令人发指的。有网民总结了一个人人网八大俗,分别为:

生活常识化妆技,
十二星座小秘密;
不看后悔成功录,
论文大全雅思题。
恋爱金句传送门,
男默女泪蛋疼文;
读到哪句心痛了?
不顶不是中国人。

有可能人人网的运营团队很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因为多数国内的社交网站最后都要被这些内容所填充,但是,但凡被这些内容所填充的网站一定不会活太久,或者早已远离高光的时刻。因为一是这些信息受众太广,对于个体来说价值很低,容易引起用户的 Timline 信噪比过低,二是这些内容在各个网站上重复度太高,缺乏吸引力。我们看人人网的编辑做了些什么?

在热门里面疯狂的推荐这八大俗,兴致勃勃的推荐了好几年。再好的内容也要被这些东西给冲淡,最后冲的没脾气实在不想上了。

用户喜欢看这些,但不代表一直看这些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像超市很多商品其实根本没人买但是货架也要必须有陈列一样。

第三宗罪:转型和定位失败。

2009年7月,陈一舟不满足于只是一个针对学生的社交网站,将校内网改名人人网,并且用户群体开始针对更多的大众群体。如果清楚人人网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人人网的一次涅磐重生,「人人网」三个字应该是陈一舟多年来的痛。

校内到人人的转型从开始就注定失败。

转型的思路和 Facebook 转型一样很清晰,就是有些人毕业走出学校后,因为这些人的带动人人可以成为一个大而全社交网络产品,但人人忽视了三个问题:

  1. 中国当时偏职业化的已经有了开心网,要让人从开心网跳过来的难度绝对不低。(当然,最后的胜者是执行力更强的微博。)
  2. 一面在考虑做受众面更广的产品,一面在不停推低龄内容和明显针对学生群体的游戏。
  3. 缺少在校园群体上的功能提升,间接伤害了作为学生群体的老用户。

结果就是既没有吸引来社会上更广阔的用户,还丢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学生群体。

第四宗罪:移动化的彻底失败。

人人网移动化战略进行的本身就不算太早,而且开头就遇到了两个非常大的问题:

  1. 校内开始就是抄袭 Facebook,但随着用户使用整个网站的逻辑和用户习惯和 Facebook已经有明显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人人网的 App 直接原封抄了 Facebook,结果就是用户体验近乎于毛骨悚然的差。
  2. 人人网的 App 开发团队也像前文所说的一样成为了一种「自动巡航」的状态,机械化的添加和删减功能,但其实这个过程中参考对象是 Facebook,而根本没有考虑实际用户的反馈。

在后期几次大更新稍微挽回了一点颜面,但无奈依然缺乏移动血统,思路依然是一窝蜂的把 Web 的功能往 App 里面塞(在很长的时间里其实 Facebook 也是相同的情况,所以我认为这个期间其实就是在借鉴 Facebook 的思路而已,但产品完成度上 Facebook 是完胜的,至少没有人人那么多 Bug)。

总结下来就是,一系列没有逻辑的决策加上执行力的极端低下造成了人人网今天的窘境,就像是一直在走一条没有出口的迷宫。

编辑于 2018-12-12 15:43

先说结论,我认为最核心的是,人人网团队没搞清人人网到底是什么

不止一次的在TL里看到人人网相关的话题,也不只一次的在输入框里尝试敲下几百个字,然后全部删掉,也便成了自己的一个心结。现在似乎有些头绪了。

在说人人之前,不得不提最近一年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各类图片社区,这些图片社区有着不同的名字,不同的UI,但是都带着instagram或者viscocam的影子。

instagram的出发点是:通过滤镜等工具解决了普通用户也能拍好照片的需求。

而国内绝大多数图片社区的出发点是:通过抄instagram硬造一个图片社区

所以他们的定位都是类instagram这种偏全用户的产品,但是推荐内容全是大气风光,唯美人像这种只有专业摄影师社区,或者图片站才会出现的照片。用户漫无目标的进来,看了一些在NG在gettyimage随处可见的美图,然后呢?反观那些很垂直的图片社区like(玩具)、nice(潮牌)粘性和活跃度都还挺不错的。

我们都知道也不避讳,人人是靠抄facebook起家的。那我们如何定义facebook呢,可能是:实名制社交网络,人人的定位应该也和次类似。但是由于人人和facebook一样是从大学校园起家,所以人人的定义也可能是:基于校园的实名制社交网络,是线下生活在线上的映射而下文的所有讨论全部是基于这个大前提进行的。

基于上述定义人人可以做的功能多了去了,但是人人这边在做什么呢?

2013年,人人投入了非常大的资源在做通讯聊天。感兴趣的看这个:

人人手机2014版 全新上线

。(有人记得13年的夏天是多么的热闹,7月陌陌用户超过5000W,8月出了易信,9月出了来往)

2014年,人人做了社团人和校园广场。

2015年,人人变成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舟从王兴手里接过校内也有快十个年头了。十年的时间还记得自己

facebook直到今天也仍然在做一些促进真实好友关系建立的事情。他们还在优化好友推荐算法,客户端还在没事就提醒我完善新的公司资料。国内,微博在各个角度去完善自己的媒体属性和大V资源,QQ团队也在为了让人更愉快的沟通努力。而人人网现在注册流程里已经砍掉了学校资料部分(不会有人闲着没事去研究产品的注册流程吧,话说回来,现在人人网要做美颜美图似乎也不需要填写资料了),前段时间甚至放弃了实名制。结果人人上瞬间多出几十个陈一舟...

听说了人人放弃原有的实名制和校园市场专注做贴纸美颜这种转型的原因,不方便多谈。也不愿意再分析这种转型的对错,因为看结果就可以知道了。

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产品经理也好、运营也好、用户体验也好,在我看来都不是大问题。

方向不对,都是扯淡。


最后,我知道这个问题下有N多人人员工关注,估计都要得罪了。不过如果可以,记得把这个地方的文案改了

————————update1更————————————————

今天在人人上发现了这个,才知道自己是在人人网十周年的时候写下了这篇答案,大概是缘分吧。

编辑于 2015-12-15 14:02

每次搜索点东西搜到人人上发的文章,要看完整版都要登录。由于这种极差的体验所以现在都默认人工屏蔽人人。

发布于 2014-12-23 17:25

阿里产品经理面试时郝老师问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问的是“什么样的模式可能打败微信?”,我当时回答时是从“人人为何落寞”引出的。

以下是正题:

咳咳,首先谈下“玄学”

人们去一个SNS网站的期待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 对于发布信息的人,他的期待是有人能给他回应。这个回应包括浏览量,点赞,评论,转发等等举动
  • 对于一个浏览的人来说,他的期待是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那么我们先来抛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人最火的时候,最喜欢用人人的也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我认为原因是因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周围的一切完全不了解。渴望去认识同班,同社团,同学院,同学校的人。而人人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于是人们纷纷加入了人人网。

但到了大三大四甚至离校后为什么又有很多人选择离开呢?

这里先普及一个概念:邓巴数

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

150定律_百度百科

这个定律是否正确便不再讨论,但我希望你们认同一个观点,人们对SNS的维持,是有人数上限的。

而大一大二喜欢人人网的人们,因为非常轻松的能够加到整个学校甚至不同学校的人,所以好有数普遍都非常多。500+好友甚至1000+好友都是非常普遍的情况。

那么好有数多了会有什么样的坏处?

  • 对于浏览的人:大多数信息不感兴趣。因为生活上离你很近的人可能精神上离你很远。比如你舍友和你睡一个房间,生活上很近。但是你喜欢摄影,他喜欢篮球,你们的生活层面是距离很远的。他发一个NBA的明星动态你不感兴趣,不会去点赞评论。你发一个你认为拍的很好的照片,他也不会给你点赞评论。因为这些信息对彼此来说不是值得关注的点
  • 对于发布的人来说:因为一个人拥有太多好友,因此他浏览到感兴趣的内容概率就相对低了。因此那些他本来可能会点赞评论的内容,因为没有看到,而导致发布者收到的点赞评论相对少了。不过因为好友基数在增加,哪怕浏览到的概率下降了,也还是有很多的人看得到。因此我们发现那些非常活跃的发布者(或者说是人人网红人),是最后离开人人的。

而微信朋友圈为什么就相对人人更优质了呢?

  • 更为紧密的关系:因为人们留存在通讯录的人,其实都是彼此关系更紧密的人(相对人人网好友更紧密),因此他们发的信息你更感兴趣的概率会比较大
  • 没法转发分享:微信好友发的照片,状态是没办法转发的。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大量弱势的信息流扰乱朋友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首先假设一个前提:你不喜欢摄影。你的一个摄影师好友发一个自己拍的很好看的摄影作品,你也还是会去点个赞,恭维下说“拍的好赞”。但是假如朋友圈有转发功能,你的这位摄影师朋友转发了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拍的照片,很好看,但是没有到惊艳的程度,你会不会就没有太大的意愿去点赞或者评论了呢?
  • 更多的鼓励原创:这点是承接上一点来说的。我们发现朋友圈没办法转发别人的图片或者文字。人人网没落时,最先走的都是只看不发的人,因为他们的新鲜事里信息流太混乱,看不到有意思的内容,于是选择离开。而喜欢发表观点的人,尽管受众点赞评论的比例下降,但是基数还是在不断增长,因此他们还会得到很多的回应,还是很有动力留在这个平台。回到正题,因为朋友圈的机制限定,所以人们传递自己观点最好的办法便是晒照片。而我认为这样的机制保障了朋友圈有着比人人更优质的信息流。

再来第二部分。数据~

我统计了人人2010到14年的Alexa数据,得到下图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人人的流量从12年的暑假开始便开始逐渐下滑。

下面再来看看这张图:

人人有一段时间人均浏览页面数不断下降,但是日均IP数没有什么变化

然后到了暑假时日均IP数目大幅下跌

我认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人均浏览页面数先于日均IP量下降
  • 人均浏览页面数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因为暑假导致部分人毕业或脱离原来的校园环境,因此出现大幅下跌
  • 新生尝试进入人人后,发现不如其他平台更有社交价值。于是9月份没有出现大幅增长。13年9月份曾经出现过大幅的增长,但很多的时间内又下跌了回去。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13年9月的详细数据。很有意思

联系上面的推断。我认为人们离开人人的直接原因在于越来越少人们感兴趣的内容

而考虑到曾经的基数还是很大的,但为什么突然就没了感兴趣的内容呢?我们来看看百度指数

人人处于巅峰的初期,微信还没起来。但是人人的人均浏览页面数已经开始大幅下滑。但日均IP没有下降。由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做如下解析:

因为人人上的信息越来越乱,有很多都是浏览者不感兴趣的,所以人均均浏览页面数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没有同样聚集着人们圈子好友的竞品,所以日均IP量没有变化。但是一旦有更好的竞品发展起来了,人人将以很快的速度溃不成军。

这也解析了为何Facebook主要机制和人人差不多,但是为何Facebook没有这样大幅没落:因为没有相似竞争力的竞品

插一句,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SNS或者IM软件,绝对不是所谓的体验好坏,而是他感兴趣的朋友使用那种软件,使用的频率是多少。


先写到这~

发布于 2015-01-02 19:05

打开的时间太慢!微信都发出去两条消息了人人还停留在正在打开的界面!!!

更新太频繁!!每次更新都大幅度修改!然后花很久去适应新界面!!很影响用户体验好么!!!

人人小秘书太烦人了!!!天天给推送乱七八糟的东西!!!什么又是有人暗恋你!又是有人给你发情书!!!当我傻还是当别人瞎啊!!!

发布于 2014-12-21 16:30

以renren品牌经营策略来看,对资本来说没什么错。

以消费者角度分析的失败原因固然有道理,资本方是不太在乎的。

这和商业策略有关,品牌定位阶段,最重要的一个决策就是这个品牌是准备卖掉还是上市还是作为私人公司。这将导致后续操作的极大不同。从陈一舟过往的案例分析,大概率能够推导出他是为了脱手或者打自己品牌这一结论。这一模式的特点就是国外的照搬,潮流在哪就搞哪个,博取短期效应顺利出手。

renren的成长故事可以以归结为典型的“美国有,中国就得有”的模式,这种模式截止目前有两种结果:京东阿里走的模式是利用gfw的制度红利,找到了洋为中用的良好结合点;renren的结果就是上市或卖掉,在美国可比公司稳定后也失去了动力。陈一舟高明之处是选择了Facebook作为模板,而选择了airbnb的某些公司,在中国很难生存,毕竟让中国人社交比让中国人住别人房子简单多了。

国外renren的历次业务变迁看,基本就是国内什么火就对标什么。倒不是操作和落地不给力,而是指导思想就不是为了把东西做长久。Facebook的策略是打造通用型工具,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是要做下去的。所以Facebook的后期调整并没有大刀阔斧式变动,这是规模提升后的必然选择。renren的几次巨大变动,还是以小搏大的经营策略,很难看到有长远打算。如果renren一开始走长远发展道路,完全可以选择被收购合并。

这样策略下,老用户习惯无所谓,因为renren后期目标客户一直在变。社交,网游,手游,平台,这几个的target user都不太一样。在新策略不奏效的情况下,必然流失老客户。但是,renren策略下是不在乎老用户的。

所以,renren在博短期的策略下,失败了是正常的,成功了也是正常。这是商业社会,资本掌控下必然发生的。

和renren采用同样策略的大众点评就很成功。点评火做点评,团购火做团购,外卖火火做外卖,酒店旅游都做。所以不能看到结果再往回推倒。资本看到互联网经济火,都会分散投资,反而更坦然接受成功失败。和我们单一消费者的角度很不一样。

编辑于 2016-01-01 18:37

现在你有闲了,刷刷朋友圈,逛逛淘宝,至多再看两眼微博。人人网?要是问现在的年轻人,人人都没听过;开心网?上了还真能开心咋的?


沧海桑田,世事无常。我刚上大学那会,人人网和开心网几乎就是中国社交网站的代名词啊。哦,不对,那个时候人人网还叫校内网。学生都在校内网,白领都在开心网,两伙人还相互看不上。玩校内的,觉得开心老气;玩开心的,觉得校内幼稚。实质上呢,两伙人玩得都是同样的东西,不过是在两个不同的网站罢了。



有意思的是,都是剽窃Facebook的内容和技术,都以为哪一天Facebook在大陆解禁了之后会冲击他俩的市场,结果呢,Facebook还没进来呢,人人和开心都已经死得透透的了。而那个被大家戏称为“非死不可”的网站,就算没有中国这十几亿用户群,却依然还活得风生水起。他们的老大小扎虽然娶了不太美的妻子,却依然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



高中毕业那年,等待大学入学,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大把的空闲时间。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一直被告知大学多美好,到了大学男的帅女的靓,异性就如玲琅满目的商品,让你目不暇接。在那段空档期,每个人心中都充斥了渴望,渴望预知自己未来的同学,渴望了解未来的生活,渴望知晓那些未来将要伴你身旁至少四年的家伙们的过去。很显然,QQ和QQ空间承载不了这些内容,那上边都是矫揉造作的假名字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忧伤。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网站,真实的姓名,真实的照片,真实的过去,真实的现状。于是,我被人拉进了校内网。



现在想来,当时拉我进来的女生大概是想多了解我的,有点像《非诚勿扰》中为你留灯的感觉。跟你聊了觉得还算聊得来,但是我还不知道你长啥样子,过去如何,但是直白的问又显得颇有不妥,那好吧,你注册下校内网,这样我只要去你主页一趟,想要的信息就尽在掌握了。


就这样,还没上大学,我们就把至少一半的同学了解了大概了。那些有进一步发展可能性的伊人,默默记在了心里。


不得不说,校内网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风靡了全校,包括学生和老师。这里面肯定有跟风的因素,因为别人一回宿舍就上校内网,每个人都在上面发最新的状态和照片,转载最火的视频和文章,而你独自徜徉在QQ空间也是怪没劲的。



当时,校内网是个真情流露的地方。你会看到那些豪放的人,会在他们心仪对象的每一条状态下面评论,而还有些腼腆的,只会默默留下自己来过的脚印,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最近来访”的名单中。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共同好友找到那些失散已久的老同学,人人网后来的广告语就是这样的——上人人,找同学。后来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还被恶搞成——上同学,找人人。



当时最为流行的两个网页游戏,一个是抢车位,一个是偷菜。其实要论游戏本身,挺无聊的,顾名思义,就是好友之间相互抢占停车位和偷对方菜园子的菜。但是因为有了社交的因素,这东西就会让你欲罢不能。你绝不能眼看着自己的车位停着的都是别人的车,而自己的车却没地方停;你也绝对受不了别人把你家的菜偷了个干干净净,到你想要偷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就自己把菜收走了。我当时的室友,经常和我口若悬河地讲他的布加迪威龙和兰博基尼,我起初以为他是富二代,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抢车位。即便是游戏中,那些买车的钱也都是辛辛苦苦一点一点赚来的。他为了在好友排行榜上力争上游,甚至不惜每天晚上定上个凌晨三点的闹钟,就为了及时抢占那些在凌晨空出来的车位。



另一个室友也不简单,为了让自己的校内主页显得人气旺一些,还参加了一个”校内网互踩“活动。就是一大堆互不相识的人,相互不停进入对方主页,以期将来访人数总量提高。他用数个小时的时间,将来访人数总量提高了一万,一时间被惊为天人。因为那么高的访问量,通常要是学校中有名的美女才做得到啊,并且前提一定是这个女孩还常在主页晒照片。


大学毕业前夕,校内网突然宣布更名为人人网,大概想法也是要让自己的网站不局限于学生,而成为像Facebook那样的网站,不但你上学的时候用,毕业了也还会继续用,年轻人用,老年人也会用。



但是,事与愿违。更名人人不但没有让人人网真的惠及每个人,相反让他本来已经坐实了的校内也逐渐失去了,事实证明,一个成熟的企业不应该随便改名,就像阿里巴巴不能改名叫阿里麻麻,QQ不能改名叫GG,“非死不可”也不能改名叫“活不下去”。


但是,如果你归因人人网的衰落是改名,这绝对不准确也不真实。那是什么导致当年同时在线人数比QQ还多的校内网一蹶不振的呢?


首先,后期的人人网广告成灾。打开页面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硬广告和软广告,看点好内容逐渐成为奢望。人人网那种急于发大财的小农意识显露无疑,而忽略了内容才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根本。



其次,如果说广告还能忍,那你绝对忍不了人人小秘书,废话超多,一天到晚哔哔个不停,一句有用的没有,屏蔽起来还特别麻烦。除了推广,就是广告,要么就是游戏,上个网站听你话唠个没完,是不是也挺辛苦的。一个社交网站,你上去了都没办法好好社交,用户流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然后,人人网与开心网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恶性竞争,人人网08年意图收购开心网,未遂。然后花高价购得域名 kaixin.com,山寨了一个与开心网几乎一样的网站。这个纠纷到了10年年末才得以了解,即便表面上双方一笑泯恩仇,但是稍微了解过程的朋友都会诧然,这TM闹得什么事啊?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如此没有底线,他们当真会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吗?




还有朋友去过人人网面试,面试地点居然选择了酒店,酒店的台面上满是早饭吃剩下的面包屑!这也就罢了,据内部人士讲,如果在人人网内你有什么创意,那么上级的反应通常是:Facebook有这个功能吗?假如没有,上级的回复将是:如果Facebook没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有?原本就是山寨人家的网站,好容易做大了还不愿意自己创新,那么前路只有一条——死路。


最后吧,应该也是最关键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太快,像人人这样的社交网站,起初还不重视移动端的设计和体验,很容易就被微博和朋友圈所替代。人人的好内容原本就不多,恰恰很多还要加对方好友才能看到。更为可气的是,加对方好友常常还被告知对方好友数量已经达到上限。怎么破?对于一个连聊天软件都可以做电子钱包的国家,人人网居然还要忽略移动端的发展,还要桎梏好内容的传播,这不是等死而是找死。



人生是不进则退,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是不进则死。没有人会等待你成长,等你变得优秀。那些“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鬼话,很显然并不适合现在的受众。今天我对你还寸手不离,明天我可能就会弃之不用。


人人网还没明白这个道理,就已经死透了。



(作者:刘舒 微信公众号:wojiushiliushu 微信公众号搜索:“刘舒”)

编辑于 2016-07-03 19:18

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死掉从来不是做错了什么。

而是一直没有做对什么。

编辑于 2016-11-08 19:23

我的第一感觉:人人网还没死啊

人人网陈一舟对投资很有感觉,但是对做产品好像没什么兴趣啊。

人人网基本就是看到什么马上做什么,但是基本又做不好,唯一做得盈利的就是人人游戏了。


附上其它知友的

人人网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局? -

你就知道它做错什么,因为它做什么就错什么,不死才怪呢

前几天说了知乎和豆瓣的发展方向,今天说人人网。这个网站也是我一直想说的。


人人网的品牌核心是什么?同学,同学关系。它没有认识到这个内核,也找错了参照对象。人人网和非死不可、微博、QQ空间都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同学关系,核心价值点也是同学关系。


在中国的情况下,一个人在社会上主要有三方面的关系。一是父母以及父母双方亲戚建立的社会关系。二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关系。三是毕业后建立的同事社会关系。可以说,同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粘性非常强的社会关系。说人人网的粘性比微博高,也是说的这,因为同学关系粘性本来就高。


认清了这个核心,人人网的产品设计、战略方向都有了眉目。它想从校内延伸到毕业后,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方向,就像李宁的品牌转型。


再说一次,同学关系是人人网的根基。围绕同学关系,可以延伸的概念有:


学校内的产品设计:学习类和论坛类。围绕学校进行的产品设计是人人网最应该做的。一个中学动辄上万人,一个大学动辄几万人,针对这群人的产品和服务,人人网做具备先天的合理性。学习,包括但不限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方面的盈利模式是线上线下教辅、互联网教育平台。这方面的参考对象是新东方、沪江网。贴吧和论坛类的产品是一块内容,有关校园内的八卦新闻总是大家最关心的。


游戏服务。中国的游戏玩的最多的就是学生,魔兽、DOTA、英雄联盟,做一个就起死回生。


学校周边的衣食住行娱乐服务。这方面的参考对象是58同城、赶集网、大众点评。


恋爱交友。这方面的参考对象是珍爱、世纪佳缘,甚至非诚勿扰。这么多大学生研究生找不到对象,这是多么强的需求。


大学毕业后还有招聘服务。


这些都是人人网可能的价值点。中国有超过2000万在校大学生,这个人口基数比知乎的用户数大多了。


另外,毕业后的关系维护,这不是主要的,但可以做,比如类似豆瓣同城的同城同学活动。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铁打的营盘,铁打的校内关系,同学关系。这是根基。

《锵锵三人行》中,窦文涛问郭敬明:“年轻人长大了怎么办?” 郭敬明说:“不断会有年轻人进来,这就是市场。”

现在人人网的问题是有关系,没价值。你作为一个产品,总要给人提供价值呀。微信朋友圈、QQ空间展示存在感,微博看新闻,百度搜信息,淘宝买东西,那么你人人网呢?我可以利用你做什么?


如果我可以用你学习、玩网游、查看学校周边的餐厅娱乐信息、恋爱交友、求职。作为一个学生,我需要你,我离不开你。

编辑于 2014-12-27 22:27

附近期文章一篇。

-----------------------

从开心网到柏拉图,所有不能构建“心智护城河”的增长黑客都是耍流氓

水深火热的7月里,沉寂已久的互联网领域爆出两个新闻:一个是柏拉图APP的“性格标签”病毒页火了,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自己也迅速飙升到苹果商城社交榜15名,终于惹得老大微信出手了,又是一夜之间封账号粉丝清零,从速火到速死之间的蹦极式转折,戏剧性有如一部标准的《冰与火之歌》。另一个是,开心网终于“卖身”成功的消息,相比而言这个消息可就没有那么火了,请原谅笔者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哎,这个东西怎么还活着?一个速死而不朽成了木乃伊,一个僵而不死成了僵尸,折射出光怪陆离却又无限无奈的当下。

死或者生,这不是核心问题,问题是如何反思死和生,很多时候大家是太沉溺在英雄成败的传奇故事中,于是吃一堑不长一智,好了伤疤忘了痛,历史总是相似的,该怎么死还是怎么死。

遥想2006年前后,当时的QQ是我们维持人际关系之必备,虽然大家都对QQ的山寨成风和LOW逼画风诟病有加,但是却也只能依赖无法离开。就在人们料定互联网这东西已经玩不出什么新花样,山河大势业已确定的时候,互联网上蹭蹭蹭连续冒出校内(今人人)、开心、微博三个挑战者,以致大家一时间交手称快,你腾讯的山寨帝国终于要改朝换代了!谁想,就在这纷乱的战局中,腾讯非常低调地推出了一款不知是何意图的微信(当时免费短信很发达,微信似乎并无卵用),就这么不声不响地悄悄推进。智能机时代到来了,一夜之间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无数社交APP,约炮的,唱歌的,作图的,匿名的,职场的,瞬时的……但是微信就这么不声不响地悄悄推进着。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样貌普通到有点LOW的家伙已经击败了之前大大小小、各显神通的所有对手,时代绕了个圈,又回到了腾讯手中。

如烟的往事,如流星一般一闪而过的社交网络们……那么问题来了?这中间火过的N个产品,到哪里去了?为何一度火成那样,却最终逃不过速生速死的轮回?“火一把就死”固然比连火都不能火要好,但为何总是最终令人扼腕叹息呢,在他们“火一把”的过程中,如同facebook的增长黑客不断上演,可最终为何没成就facebook一般的功业呢?是增长黑客失灵了?

一、追忆,“上古三杰”已逝

要想理清脉络,还得追溯源头。

开心网的新闻,勾起了笔者心底沉睡已久的记忆,那是07年到11年间,当时菜狗还在中国电信的某个办公室格子间里无聊度日,大学期间的理想主义、叱咤风云和毕业后的社会黑暗、庸常生活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逛BBS灌水:天涯、母校BBS或者自己运营的兴趣BBS。就在这个时候,校内、开心和微博出现了,点亮了生活。

以下的内容都是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去回忆,而非产品经理或者创业者的维度。

(一)人人网

对于校内,最初的原因就是“妹子”,当时很多学妹都注册了校内,并且在QQ空间等地方四处炫耀她们的逼格主页,这也使这个在大学校园里风靡一时的网站进入了我这个毕业老妖怪的视线。到后来学弟们也用起了校内,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一个长相平凡的学弟,他的好友和访客全是清一色的清纯美女,还来自清北这样的高校,这使我毫不犹豫地注册了校内,并申请加星。而最初使用校内最常有的动作便是“找人”,每天都混迹在各个女生众多、素质优异的高校页面中,一页页地刷着,寻找着各种自己认识或不认识的女生,完全不必担心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这种感觉应该和后来很多人玩陌陌、探探高度相似,但是必须得说,当时校内上女生的质量远远高过它们。不夸张的说,我之后的历任GF即便不是通过校内结识,关系的深度发酵也一定是在那里,那就是文艺高知青年们谈情说爱吟诗作赋的乐园,俱往矣……

从移动时代开始,校内变成了人人并一路衰退,渐渐变成了今天这幅卵样。但是我的忠诚度居然一直维系到了2014年,这其中核心的原因是“圈子”。作为曾经在高校辩论圈小有造诣的“老妖怪”,当时的感觉是非常容易在人人构建自己的圈子。不需要像在微博那样在现实中拥有牛逼的名头或背景,也不需要组建段子手水军公司玩各种运营,只要发布一些和兴趣(辩论)有关的文章或状态,就能很快收获一堆互动强烈的好友,享受微博上大V的感觉,即便粉丝没微博那般百万千万,但多是素质较高的学弟妹,这种存在感和成就感还是很强的。于是当时,我的创作热情非常之高,没事就在人人上UGC,然后看着好友数量一天天涨起来,全国各地美丽的学妹们常常来访问。

这种美丽的体验没有持续多久,急于一口吃个胖子的人人全面放开身份审核,一夜之间本来纯粹的校内空间鱼龙混杂,各种马甲营销号开始横飞,而这一点伴随着“盗版抄袭”成风的公共主页达到顶峰,各种千篇一律、互相转载的鸡汤、成功学、惊悚标题和段子开始在信息流里横飞,直接的效果是你认认真真写一篇干货文章,带来的效果远不及人家从微博上抄来一个段子,慢慢地也就不想写了。与此同时,由于马甲和水军的存在,人人上类似微博的网络暴力开始升级,而整个网站的态度极其暧昧,最终笔者在2014年遭受了一次非常恐怖的网络围攻诽谤之后彻底灰了心,再也不回。

我们来复盘这个案例,对于笔者这样的用户来说,人人的爆火是因为“异性”,而粘性来自“圈子”,当你的个人信息、创作物、好友关系、影响力都沉淀在上面的时候,“转移成本”就会非常之高,你就离不开了。然而学生总是会毕业的,毕业老狗要想一直维持自己的圈子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地UGC进而吸引新生粉丝,但这一切最终被击溃了:一是因为新生渐渐不用人人了,新生粉丝的吸取没那么容易了,吸收来了新的粉丝你也会怀疑他们是真的学生吗(还是营销号?);二是因为创作的投入产出比降低了,认真写东西不如从微博上抄一个段子,用心经营个人账号不如人家有组织的营销号,而最可怕的是还时常面临遭遇网络暴力围攻的风险,这样一来二去就不想UGC了。当身份真实的新鲜粉丝和认认真真的UGC都难以为继的时候,这个平台对你而言除了算是一种情怀,还有什么赖着不走的理由呢?

但是请注意,一定要注意哦,陈一舟老板做了三件好处非常明显的事情:第一,放开身份审核可以迅速拉高人人的用户量,立即和微博放在同一赛道上竞争;第二,放开公共主页允许营销号的进入,可以迅速充实news feed的内容,还可以引入一些机构用户借势发展打造生态,微博的蓝V、微信的公共号、知乎的机构账户不就是这样吗?第三,人人抄了很多功能,什么火抄什么,这至少在概率论上是成立的,什么火说明他多少经过了“市场验证”,所以抄了大概率上可能跟着火一把,不是吗?这三件事本质上是一个事情,就是尽一切可能地关注短期数据增长,追求一个漂亮的数据,同时通过抄袭模仿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确定性风险。

是的,你没有理解错,在笔者看来正是这种高度强调短期数据、高度强调确定性低风险的商人投机心理,将人人网送进了坟墓。只不过每一次这种心态上的战役,数据都会非常漂亮,都是一个个爆品和增长黑客,无奈打赢了所有的战役,却越来越输掉整场战争。

(二)开心网

那么开心网呢?最早的印象是强大的“饥饿营销”。笔者用上校内网没多久,开心网出现了,然而由于需要邀请邮件和陈一舟的假开心,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一睹真容,这使它成了一个江湖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说,心中向往久矣。那时候的感觉就是,开心网正在流行,是一个高逼格的存在,一般人你还用不上,未来一定是一个大家都会使用的产品、中国的facebook。可见,这个开头的“饥饿营销”是非常成功的,产生了强大的爆发势能。

终于有一天,笔者注册了开心网,当时就发现公司里同事们都在上头,其他部门的白领美女呀,营销部门的小丫头呀,而界面玩法都与校内神似,于是一开始的想法和打算也很简单:像在校内一样,发一些用心写的文章、照片之类,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情趣,构建自己的圈子。索性当时人人上发了什么,都会转到这里(也会同步转到空间、世纪佳缘、51之类,就是这么浪),然而结果就完全不同了:一方面,自己作为职场新人,发的东西很少被老同事们阅读、读了也很少收获肯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职场当时特有的文化,几乎没有人会发原创文章呀,大家都是像今天朋友圈那样,转发第三方的鸡汤、养生、国家大事文。

UGC的动力没有了,那就玩游戏吧。没错,在笔者看来开心网火的第二个点是游戏,准确的说是非常适合在同事之间进行的轻社交游戏,奴隶买卖、抢车位直到最终横扫天南海北的偷菜,一个个都是爆款!然而自命清高的笔者总是觉得这些大众化的爆款游戏太low,实在无法沉浸其中……就在这个时候,微博出现了。

我们复盘开心网这个案例,在非常成功的“饥饿神秘营销”中爆发,而维持其粘性的是“游戏”,通过一个个社交属性极强的爆款轻度游戏,一次次地引爆人群、激活人群、占用他们的时间。是的,如果说人人占用时间靠的是基于UGC的互动,那么开心网靠的就是基于爆款游戏的互动,在当时看来效果是一致的,都带来了用户的持续使用。对开心网来说,更带来了一次次的短期数据暴增。

可效果,真的是一致的吗?

用户在SNS平台上UGC越多、UGC的动力越强,他的归属感和转移成本也就越高,渐渐地他就沉浸其中、离不开了。但是游戏呢,特别是开心网这种轻度小游戏呢,用户的持续使用并不能拉高他的转移成本,其乐趣反而“边际效益递减”,所以这种热潮往往是运动式、一波接一波的,只要你能不断做出新的更刺激的游戏,数据就会一直上升,但是只要有一天你做不出了……

或者,你做的游戏被很快抄袭,因为其实你也是抄袭的,这就是后来发生的事情。QQ总是第一时间迅速地跟进,以致使腾讯成为了中国最赚钱的游戏公司之一,同时一方面蚕食了开心网的“游戏红利”,使其每次爆款推进都是能量有限的,成了转眼衰竭的礼拜攻势,更是根本不可能威胁腾讯的关系链江山。

利用UGC和兴趣氛围缓步崛起的公司常常是慢公司,曾经的校内、豆瓣及知乎都是。而当开心网把战略路径界定为“爆款游戏”时,当开心网的UGC体验远远不如玩游戏时,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因为轻游戏几乎是一个绝对不会产生转移成本、绝不会构筑护城河的模式,你只有赌每一次推出的游戏都能火一把,当然我们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连环爆款只要有一天失灵了,或者出现了能够快速跟进但是沉淀能力好很多倍的对手……那么职场的UGC真的做不成吗,看看人家领英和脉脉呀。

所以开心网死得冤吗?一点也不呀。差一点就成了的不是他,是微博。

(三)新浪微博

我们再来看新浪微博。从《新周刊》推出“微纪元”专刊的那一天起,微博时代到来了。笔者是最早的微博控之一,那时候真的是每天都沉浸在微博的世界里,在办公室里一直刷到晚上10点才想起下班,手指就是不停重复着刷新、转发、刷新、转发……与后来的微信强调“私人属性”不同,微博最为强调的就是“公共生活”,他像一个广场。

这种“公共生活”,具体而言就是“接近甚至成为公众人物的快感”与“参与公共事件的YY快感”。我们都知道,新浪微博与饭否一上来最大的区别,就是强调名人大V的引入,似乎当时是要求每个员工都必须拉进5个大V、否则没有年终奖。所以这时候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那些以往高高在上的名人们忽然都出现在了微博上,也像普通人一般没事唠两句,甚至还常常会与你沟通互动(因为当时用户就不多,他们回得过来),这也忒有冲击力了,我可是与名人对话过的人哦!同时,由于早期用户较少、氛围比较单纯、UGC成本不高,你发的东西质量不错的话,真的有可能成为话题人物,真的人人都是自媒体了,记得笔者当时也是所在城市草根榜的前30了。所以那时候的微博,给了人很大的盼头,不仅能接近公众人物,假以时日也能成为公众人物,这种欣欣向荣的感觉让压抑已久的表达欲充分释放了出来。

但是,与人人的UGC交流和开心网的爆款游戏不同,当时微博最主要的场景是“第一时间关注和参与公共事件”,甬温线出事了,城管打死人了,哪里又地震了!每天总是时刻关注着这些热点事件,像过节一般期待着每一步的进展,一有新消息出现就立刻转发出去……不得不说,微博可能是键盘侠们最早量产的温床,平日里缺乏“广场体验”的群众们在微博上像打了鸡血一样,迅速参与到各个公众事件中。大家冥冥中抱着一种信念,中国现在有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微博上发声和转发,一切就会逐步变好,我们的每一次点击,都是这宏大变革的一部分。

微博早期的另一个优势是“较好的内容质量和无所不能的幻觉”。因为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什么水军、段子手、营销号,都是很认真地想在140个字中传递信息吸引关注,所以往往十条看下去、总有3、4条你是感兴趣的,而微小说大赛之类更是带来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内容。与此同时,微博的功能越加越多,但是习惯了PC上复杂界面的我们真的不觉得这是问题,当时哪有“产品做的大而全太重就是慢性自杀”的观念呢?直到微信出现。

微博的神话是在李开复写出《微博改变中国》一书之后没多久结束的。一夜之间,我们发现微博上的名人开始不理人了,甚至运营其账号的都不是本人,接近名人的快感逐步消失,与名人之间的“马太效应”却爆发了——韩寒一个“喂”引来千万转发,你用心写一段却无人问津;这个马太效应接着出现在普通用户和营销号之间,你用心写一段获得的反馈,远远不如营销号水军僵尸粉们合力助推的一个段子,你还想写吗;接着,参与公众事件的快感逐步降低,公众事件反而成了无休止的网络暴力,更伴随着上头终于下了重手而逐步平息,原来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终于有一天,微博上连续刷50条还看不到一条你喜欢的,你已经不愿意再发任何内容,这个时候你知道该去微信那里了。

复盘这个案例,我们会发现微博真的是赶上了好的势头,他真的是差一步就构建了围绕公众人物和蓝V的全新“公共”关系链体系,就像人人的“校园”关系链体系那样。然而他太急躁和贪婪了,为了用户数据的激增完全忽略了社区氛围的塑造,只要带来数据激增,段子手、水军、营销号、僵尸粉随你们闹腾吧,终于有一天用户数据的激增并没有带来大网效应的边际成本递减,反而带来了用户体验的“边际效益递减”,想管已经来不及了。而功能开发的急功近利、片面强调高大全执行力,与功能开发极度克制和精准的微信形成了良好对应。

普通用户由于功能体验的原因而更多使用微信只是灾难的开始,当大V们都发现微信公众号红利更高进而转战微信时,微博的凛冬到了。

二、今天,历史仍在重演

我们回顾这三个经典案例,他们都曾经数据激增成为爆款,他们都曾经众星捧月被寄予厚望,他们都曾实实在在拥有良好的体验和氛围……但是最终一切都覆水难收,而这样的故事更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重演,只是后来的社交APP们把这个过程演绎得更快,速生速死,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到了2016年,社交爆款们的神话仍在上演。年初,朋友印象的匿名小游戏刚刚红遍朋友圈,same的你自拍我来画开始在QQ空间大推,而faceu的变脸视频更是成为风潮,直到最近柏拉图的个性标签火了……在人口红利已经殆尽的今天,打造爆款成为一种能力,病毒营销增长黑客成为一种风尚。截至目前,笔者尚且无法评价这些引爆的成败,并且自己也深深认同这样的方法,毕竟资本也好公司也罢本质都是逐利的,能用最低的获客成本带来用户激增就是一种本事,这毋庸置疑,我对这些引爆的策划者们满怀敬意。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去衡量这些引爆的成败,一定也有一些非常明确的指标:

朋友印象的核心价值,就是那面了不起的印象墙,用户有没有在上面沉淀更加丰富的个人信息,因而像自己的“里程碑、宣传阵地”一样离不开呢?平台是否能因此积累庞大的用户数据库,真的构建人的百度搜索,任何人的资料都能在上面找得到,按任意条件都能在上面搜人呢?这个印象数据的生产和沉淀,就是核心指标。

same的社区体系是否因为人群的涌入而更加丰富,还是人人都只是发自拍,只是为了这个“画自拍”的用完即走的工具性功能?same有没有因为人群的激增涌入而展现其无穷频道和功能的价值,进而形成归属合力,打造出一个虚拟的心灵城市?频道体系的全面激活与价值传递、习惯养成与形成归属感的合力,就是核心指标。

faceu的变脸视频已经红遍大江南北,但是现在95后最爱的QQ也开始做变脸视频了,faceu能在视频工具之外构建全新的95后关系链吗?能培养他们使用faceu来IM的习惯吗?能培养他们看story视频的习惯吗?用faceu翻牌子的体验不错,可是翻到牌子以后呢,真的能形成有效的一对一陌生社交吗,还是和陌陌探探大差不差呢?以上四点随便哪一点取得重大突破,都可以视为核心指标的成功。

那么柏拉图呢?

我们当然承认,使用增长黑客的办法,即便没有带来产品核心场景功能使用的激增,仅仅是带来产品曝光量的激增,仅仅是带来排名的提升,这也是一种胜利,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运营和增长黑客的胜利。短期内确实带来了不错的数据,你可以和投资人交差了,可以堂而皇之地去PR分享成功经验了,但是你应该知道,这不是整场战争的胜利。

增长黑客没有错,《增长黑客》这本书一上来就说,他应该建立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否则带来的巨大增量转瞬即逝、意义不大。增长黑客是你的引爆点,而产品和商业模式是你的纵深,你有没有纵深,有没有粘性,有没有壁垒,有没有护城河,这才是关键。划出一条漂亮的增长曲线还是如地震线一般速生速死,这里就是分水岭。

三、展望,标准有迹可循

那么或许你要说,作者啊你讲的太虚了,什么壁垒啊护城河啊,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呀?

我们就说点实的。在巴菲特的理论中,所谓护城河常常是技术专利、转移成本、大网优势和成本优势。而在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中,市场竞争的实质便是基于品类逻辑对用户的心智进行切分,是要抢占用户心智的制高点。不要小看这些传统商科理论,说什么“互联网思维才是王道”,最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即便是今天他们也是完全适用的。

所以如果你是社交社区或类似产品,这几个指标是适用的:

1、有没有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基于核心场景的核心功能,所带来的用户核心动作与核心体验。举一个例子,如果今天in把他们的核心价值定位为做图和贴纸工具,那发展成今天这样绝对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把核心价值定位为instagram那样的社交社区,那只能说目前的核心价值传递得非常有限。再比如,如果柏拉图就是性格标签工具,那么这次营销太成功了,可如果他其实是一个不露脸的走心社交工具,拜托这和性格标签几乎无关啊……当然有人要说,增长黑客只是增加了产品的曝光量,让用户主动去搜索了解你。可用户是不是更愿意下载你呢?今天的用户已经懒到能用H5完成就一定只用H5,绝不多下一个APP的地步,即便下了也很难耐下心来学习。提醒一下,仅仅传递了核心价值未必有意义,这个核心价值还得足够强,能带来某种效率的激增,以致有可能让用户依赖。

2、有没有形成关系链,构建网络优势。这一点对社交产品尤为重要,就算N多人下载你,他们之间不构成关系链,不形成网络优势,那么你和一个工具或游戏又有多少区别呢?为什么当年用户都觉得QQlow爆了却离不开,因为关系链呀,你一个人离开了,可能和周围人都失去联系了,可让周围人都跟着你离开,这不大现实。当然,微信的熟人关系链已经难以撼动了,那么可以试着去做圈子关系链、社群关系链等等。

3、有没有形成转移成本。正如《情绪思维》的老帕指出的那样,很多产品都是“手纸型产品”,手纸你高频刚需吧,但是用完即礽,不会形成什么归属感。所以社交产品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能不能让用户持续为你“投资”,个人信息沉淀也好,UGC也罢,关系链归属也行,就是要像微信这样,有一天你已经没那么喜欢它,但是要离开尼玛成本太吓人了。

4、是否会带来“信息噪声”副作用,看起来数据是上升了,但是一股脑儿涌进的新用户却破坏了产品的体验和氛围,最终核心用户开始离去,于是蒸发冷却不断发生,就像微博上出现的那样。

5、最终的,有没有抢占用户的心智,在他们的心中形成“要……就用你”的神经回路。定位理论和品类逻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特别重要,因为用户不愿意过多选择和兼顾,往往一个品类愿意记住的APP就一个,我熟人沟通用微信,就不会用米聊易信。更可怕的是,用户愿意记住的品类也就那么几个,所以手机屏幕上的APP一般也就那么几个。

最后,让我们正视现实吧,在人口红利殆尽的今天,开发一款APP就能用户暴增、海量融资进而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实往往是,即便想尽了办法用户暴增,这种数据的激增也与最终的胜利相去甚远,往往就是“大进大出”。开心网们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在产品形态大差不差的今天,人们总是把一切推给运营,然而在根本纵深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打赢一次次数据激增的战役,打赢一次次忽悠海量融资的战役,但是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数据是刚硬的,数据也可能是泡沫,可以带你上天入海,也可能不小心出卖了你的认知力。

我们强调DAU ,强调留存,强调埋点检测,都是因为现实如此残酷。还记得前两年爆火过的那些产品吗,还有多少仍在用?关注增长黑客,更要关注背后的东西,不要到有一天突然听到某个产品的名字,我们都在慨叹——哎,这个东西怎么还活着?

本人张俊,野路子产品菜狗一枚,创业在上海,测试打磨全新的消费向兴趣社区中,运营sns lab社群,事件营销研究者,微信号:biohazard2015,欢迎勾兑,吵架不回。

发布于 2016-07-22 07:49

不好好抄Facebook 净画蛇添足

发布于 2014-12-27 22:59
  • 从产品角度而言:Facebook停止改版之前抄Facebook,后来人家脚的那个版本稳定了,不改了,就没得抄了,就开启了no zuo no die的模式。
    • 主产品经历了无厘头的几次改版,却从未涉及本质问题,只是UI上的修修补补。
    • 延展的垂直产品只是蜻蜓点水,从未认真去做,失去了第二次的重生机会。

  • 从公司架构上:能把身边的人做的众叛亲离的老板估计也带不好团队。
发布于 2014-12-30 11:14

人人网(原校内网)做错什么倒不是重点,重点是腾讯突然醒了。

这要比陈一舟做出的无数个错误的商业决策都更可怕。

腾讯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人人网,开心网,51,天涯,Myspace轮番撕逼。

然后在10年突然不耐烦一挥手的说,都让开,这是哥的地盘。

就此一锤定音。

编辑于 2014-12-23 19:19

因为人人上的好友,没有共同语言了啊……

大一时人人开始火,我把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都加了

差别最大能有什么?

无非是我上985,中学同学有二本,有清北,so what? 有人比我逃课多,有人比我微积分更难,

有人追妹子,有人被倒追,有人被发卡,

有人假期学车,有人上课,有人旅游,

但我们还算是活在同一个世界的……

后来呢……

我勒个去的

我在国内读研,别人在MIT

我在考试,别人在加班

我假期去九寨沟,别人去夏威夷

我在陪妹子自习,别人在生孩子

我琢磨matlab仿真雷达信号,别人发状态说仙人掌防辐射

这个圈子里没那么多熟悉的朋友了,为什么还要玩这个圈子

发布于 2014-12-28 20:27

本来觉得人人要完,咱看看别人的吐槽开心一下就好,什么人人小秘书啦,哔哔啦,跟着林子聪去战斗啦,点开消息总是能误碰到广告啦,人人V7就是翔的设计啦。但是前两天去人人溜达溜达,真是被恶心到了。怎么我的新鲜事里充斥着不认识的人的状态和图片,还都是很恶俗的那种?来来来看看截图~



怒点开头像想删除好友,点开一看,我也没有这个好友。

所以我的推测是人人为了吸引人,给很久没有登录的用户推送非好友新鲜事。

我自己筛选的好友,我自己筛选的新鲜事,结果被人人插了这么多恶心人的非好友新鲜事,去反馈投诉的时候狡辩那是实时热门推荐,点X删除即可,那么多新鲜事,一条一条删吗??



这种6月23日的图片叫实时热门推荐??你脑子是不是没有脑回路?你懂什么叫实时吗?

看看给我的回复


实在是怒得不行。啊啊啊怒得不行!!!我也要来踩一脚!

发布于 2015-12-14 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