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学习方法

有哪些关于学习方法的书?

关注者
274
被浏览
211,039

28 个回答

关于学习方法类的书籍我读过很多,有些是买书来读的,有些是在图书馆速读的。其中直接讲学习方法的比如:《如何学习》、《学习之道》、《这样读书就够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洋葱阅读法》等。

我看过之后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做了一些整理和思考:

亚当·罗宾逊的《如何学习》: 学习时多思考这12个问题,看学渣如何逆袭成学霸

《学习之道》这里没写过专门的文章,不过下面“记忆方法”中会提到其中的“提取(检索)、间隔重复”

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这样读书才有用,获得最大收益

《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重要知识点提炼整理

古典的《跃迁》: 高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破局思维

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 大脑喜欢的看书方式,适合任何人的洋葱阅读法

个人建议:

如果是学生党,可以读亚当·罗宾逊的《如何学习》、《学习之道》两本

如果是成人,可以读《跃迁》、《这样读书就够了》这两本

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大家都推荐,所以我就不啰嗦了。《洋葱阅读法》里面涉及到很多方法,更像是一本阅读方法的“集锦”,其实也不错。

学习和记忆不分家,下面再给你分享对我较为有用的4种记忆方法吧:

1、最常用的记忆方法:尝试回忆法。

尝试回忆法很老套,但也很经典,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用过。

要想记得快,先熟练,也就是重复几遍是非常有必要的,等顺了一点之后,就可以尝试着记忆。也就是看/读几遍之后,就尝试着记忆背诵,卡壳的时候再翻开看看,然后继续。

回忆法的运用是很广泛的,比如:课后回忆课上都讲了哪些知识点,巩固自己的掌握;一天结束了,回忆今天都学了什么知识、做了什么事,做个“自身”;走过一条路,回忆这条路上都有哪些建筑物、店铺、岔路,锻炼一下自己的记忆力等等。

2、最牢靠的记忆方法:间隔重复+检索

对于刚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即便当下记住了,也并不能一劳永逸。要想记得牢,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巩固。而最好的巩固方法不是“集中练习”,而是“间隔重复”。因为前者只能形成短期记忆,而后者则更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因为知识的遗忘不可避免。

当你学习完一门知识后,在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总体而言可以参考遗忘曲线,具体要考量知识的难度和你的记忆能力)稍微有点遗忘之后,再次“检索或提取”记忆,这的样动作可以让你重新触发记忆,并且巩固自己所知的东西。

所谓检索,就是透过各种让大脑觉得有点困难的方式来深化记忆。最常见的检索工具就是测试。通过测试,我们能够检验出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多次使用这种测试方法,就可以强化大脑关于检索的神经回路,形成长期记忆。

比如在记忆一本书的时候(或者说考察自己是否记住一本书),我一般有两个方法:

①看完一本书之后,根据书籍知识和我读这本书的目的,设计3-10个考题出来,然后进行作答。等一周之后再拿出这些试题,在不看书、不看答案的情况下,再次进行回答。检查一下自己能答出多少内容,有哪些遗漏,又有哪些新的体会。遗漏的地方就去再深入了解、思考一下,新体会可以添加进自己的题库或知识库中。这既达到了温故的效果,又起到了知新的作用。

②看完一本书之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书籍进行梳理。梳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深记忆的方式,做好思维导图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遗忘,我会再拿出这个思维导图,根据关键词进行检索回忆。

具体的方法,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

思维导图记忆法,如何用思维导图整理并记住一本书?

3、最有效的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最好的记忆,这一点我想没有人不认同吧?

学生时代,我经常会有“感觉是记住了,甚至知道内容在课本上的哪个位置,可测试或考试的时候就怎么也想不起来,或者模模糊糊,说不出来也写不出来”的情况。包括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某个概念,脑海中有着满满的信息,但让你把它描述出来,怎么描述怎么不对劲。这其实就是因为对知识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而导致的。

那如何才能强化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呢?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尝试“写和讲”(这也是检验自己对一个知识点掌握与否的方法)。

“写”说的是:用自己的词汇、语言、知识,把老师讲的重难点或你阅读自学时遇到的重难点,重新描述。

“讲”说的是:(假装)把这个知识讲给别人听,通过实际的讲的这个过程(即便是自己对自己讲,也要讲出声来;如果环境不允许,那就写),不断思考、调整,直到你可以把这个知识讲得很顺溜、别人听得懂。

写和讲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写和讲的过程中,我们是独立思考的,而不是跟着老师或作者去思考。跟着老师和书去思考通常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懂了,但其实大多时候只是假懂,只有自己尝试写几遍、练习说几遍,才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卡壳的地方,也会发现有些环节自己还没那么懂。只有当你自己能快速、轻松、逻辑清晰地写出来、讲出来的时候,才代表你真的懂了,这个时候你也就记住了,而且会记得很牢固。

在写和讲的时候,要学会关联知识。也就是运用“已知”的知识来讲解“未知”的知识,运用已有的词汇来说明新的词汇。这样才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同时可以让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在一起,实现融会贯通,更好地记住。

4、锻炼提高记忆力最靠谱的方法:运用联想、思维的能力

运用联想、思维的能力,是大部分记忆法的基础。比如“ 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的“编码定位记忆”:其中“数字编码”把要记忆的那些无意义的数字或文字,通过“谐音、形象转化、意义转化”来进行编码之后,记起来就会轻松很多;“人体编码、家居定位”则是在数字编码基础上的一种“位置记忆法”。以及后面的“扑克牌记忆法”也都多多少少运用到了联想和思维的能力。

具体学习: G先生:手把手教你几种高效记忆的训练方法!

这些训练记忆力的方法,说来简单,但想要熟练掌握则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练习,一旦掌握了绝对是如虎添翼。

如果有帮到你,就点个赞支持一下吧~

编辑于 2020-03-12 16:52

父母们总是叫孩子去学习,去学习,但怎么学习,却没有告诉孩子。最近看了一本书——《认知天性》,再次颠覆了我对学习的理解,它是继《考试脑科学》后,我看到的又一本介绍学习方法的好书。


一、你的努力学习是真的“努力”吗?

这本书开篇就给我们泼了盆冷水,它说传统的反复阅读、大量刷题、在书上做各种划线、标志……其实是偷赖的行为,这种学习方法其实是省力的,这…?得凉了多少寒窗苦读学子的心啊!

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真正有效的学习一定是耗费心血的。

既然传统的学习方法效果并不好,那为什么一直延用至今,大量的学生仍在使用呢?因为它的假象太迷惑人。

反复阅读课本、机械式的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经常说的”一教就会,一做就错“估计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吧,只是你以为会了。

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二、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这本书里谈到了不少的学习方法,选三种我觉得比较好的介绍一下。

1.考试

对,就是考试,让人痛恨的考试。我们现在给考试加了太多外界的因素,检测学习成果、成绩排名、叫家长……,但其实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有句话叫”读它千次不如考它一次“。

刚有说过,我们传统的学习是省力的,而考试,是需要你花费心血的,你需要拼命的回想事实、检索概念、正是这种吃力状态,让你大脑中的轴突与树突在不断延展,你所学的东西才能被记住。

2010年,《纽约时报》报道过一项科学研究: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一段文字,然后选一部分人进行考试,让他们回忆阅读过的内容。一周之后再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接受考试的学生比没接受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信息。

读这一章时,想起了初三那年我的物理老师,和我同姓,也姓顾,我怀疑他看过这本书,因为他基本每堂课下课前都要考试,A3的纸,内容也不多,5分钟就能完成,考完打分,但不计入成绩。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排斥,压力很大,后来慢慢接受了,甚至变成下课前的一种期待。我原来在初二物理就是渣渣,但是初三那一年,成绩突飞猛进,这种小测验经常满分,单元考试也是大幅提升,不单单是我,我们班的物理成绩整体都很好。现在想来,原因大概有二:一.因为有考试,所以上课时听得格外认真;二、通过考试及时巩固了当堂所学的内容,通过检索答案强化了记忆。

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2.间隔练习

“某某同学平时也不怎么看书,也不怎么复习,但是一考试,就比我们这些认真学习的考得好呀!”

这样的报怨估计我们都听过吧,这位不怎么“用功”的同学,他(她)可能是知道复习的技巧,也可能是无意间使用了这种方法,所以学习卓有成效。

这个复习的技巧是什么呢?就是间隔练习

所谓间隔练习,就是不需要每天复习,只需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去复习。

频繁集中的练习,短期内是非常有效的,就像我们都经历过的“考前抱佛脚”,属于短期记忆,考完后,立马就忘了。

为什么间隔的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原理有了,但这本书中并没有明说具体间隔的时间,《考试脑科学》这本书中有详细的时间,贴一下:

第1次复习:学习后的第2天

第2次复习:第1次复习1周后

第3次复习:第2次复习2周后

第4次复习:第3次复习1个月后

我自己就按照这个方法,大概两个月时间,把《考试脑科学》这本书做了间隔复习,现在对它的内容是历历在目,在接触其他相关内容时总会调动到它。

再多说两句,关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短期记忆如何转化为长期记忆,可以参考《考试脑科学》这本书,里面详细介绍了有效记忆的途径,我以前的回答里也写过。


3.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

刚刚说的是练习的时间要间隔, 这里要说的是练习的内容、形式也要有所间隔。

一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周后,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

你猜是练习距离3英尺的孩子投得准,还是练习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孩子投得准?根据我们常规的思维,那肯定是3英尺远的孩子投得准,因为他一直就是针对这个距离练习的,但结果是,练习2英尺和4英尺远的孩子投得准,虽然他们练习时,从未站在过3英尺远的距离。

多数人认为,一心一意学某样东西,学习效果会更好:“练习、练习、再练习”就是要让人牢牢记住一项技能。信奉专注的力量,在一段时间里反复练习一件事情 ,直到真正掌握。这是老师、运动员、企业培训人员,以及学生普遍持有的一种看法。……然而,眼睛蒙蔽了我们,让我们信错了对象。

为什么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样本混合起来学习,可以提高你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

将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做到极致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都知道他拖延,一幅画画个一半就扔那了,被好奇心吸引着去研究别的东西去,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再给画添两笔,《蒙娜丽莎》就是这样断断续续的、用了17年时间完成的。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这17年中,他穿插着研究光学、解剖学和宇宙规律,最终,这些知识也都体现在《蒙娜丽莎》上,这幅画“令每一位勇敢的艺术家都感到颤抖和气馁”。

三、其他的一些学习小Tips

下面的一些学习小方法,我们可能也有在用,但并不一定知道缘由,比如老师经常说的,“先自己思考,实在不会再来问我”,这本书里给出了解释。

  • 在请教别人答案前请先自己试着解案。

因为这个过程中,你会苦苦思索,会绞尽脑汁地考虑可能带来启发的答案。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求知欲,甚至会因为觉得被难住了而感到沮丧,并且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并不完善,存在空白。这样一来,你在看到答案后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虽然会有失败,但这样做却能让你在发现正确答案前对其进行尝试处理,为答案的编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坐等答案送上门所没有的效果。解决一个问题总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尝试的。

  • 为什么有些问题,同伴、同学教授会比老师、教练教更容易理解?

我记得我学车时,那个“弯道行驶”总是会踩线,教练教了好多次也没啥见效,后来有一天,教练临时有事,让比我们早一批学车的一个师兄来教,然后那个师兄就告诉我们,你应该什么个速度,对标看哪里,什么时候打灯……哦,豁然开朗,我们几个那天练习得都很好,觉得他说的特别能理解,也容易上手练习。

按理说,教练经验更加丰富,为什么师兄教的我们就更容易接受呢?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对某件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

最了解学生们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么困难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学生。所以,如果一个问题你请教了老师但仍不懂,不妨,问问同学。

小结

这本《认知天性》的作者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都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他们从心理学方面给出了关于有效学习的方法;《考试脑科学》的作者是日本的脑科学博士池谷裕二,更多的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教你将所学化为长久记忆。两本书结合着一起看,效果会更好。



写在最后的叨叨

或许你看了这些书,也不一定会去用这些方法。因为考试,是令人痛楚的,总有无解的、做错的题,然犯错是学习中有建设性意义的一部分,它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代表努力。至于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等,短时期内成效都比传统的反复阅读、集中大量刷题成效要差的,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不一定有耐心等待,但是学习是长期的事情,我们要的是将知识变成长期的记忆,而不是立竿见影又昙花一现的虚假现象。万千智慧始于记忆!希望你能所学所用的坚持下去。共勉!

编辑于 2021-09-27 17:07

推荐《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本书讨论了人们可以通过做些什么来使自己学得更好、记得更牢。除了希望提高学习能力的读者,这本书也适合希望将心理学原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工作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毋庸置疑,学习需要吃苦。上学要早起、熬夜、做卷子,学乐器要每天练上几个小时,学游泳会呛水,打球难免受伤。相信大家对这种种的苦不会感到陌生。

但如果很多苦都是白吃了呢?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既犀利地指出了一些被广泛使用的学习方法的无效性,又硬核地通过实验结果给出了如何学习的建议。通过收听这本书,你可以学到具体的学习方法,也会对考试、犯错、记忆、智力有一个新的认识。

本书是由两位认知科学家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主导,11 位认知心理学家合作完成。两位主导者曾经做过很多关于学习与记忆机制的研究。在 2002 年,他们开展了一个长达 10 年之久的项目,旨在把心理学家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研究发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这本书就是该项目的成果之一。为了让文章更通俗易懂,他们还特别邀请故事作家彼得·布朗共同完成此书。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说了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想要学以致用,就必须形成记忆。相比于反复阅读学习材料,检索式练习是更好的学习方法。定期进行检索式练习可以有效阻止遗忘,具体方法包括测验、复述、总结、反思等。

第二个要点是:学习新东西时遇到困难不仅是必然,而且是必要的。困难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或者加深对于新知识的记忆。学习时耗费的努力越多,学得就越扎实。 第三个要点是:智力不是生来不变的,而是基因、环境与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并提高智力。学习本身是可以习得的技能。

下面我先来讲第一个要点,检索式练习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人认为记忆就是死记硬背,而教育应当关乎高层次的技能。但事实上知识与创造性不是互斥的,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只是空中楼阁。试想一个对人体结构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完成一台手术呢?

有一个能够加深记忆的学习方法,就是检索式练习,也就是主动回忆所学的知识。举例来说,在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可以合上书、在脑中回想刚才讲过什么,并用一两个课后题来自测。虽然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简单地重复阅读不会对理解内容有很大帮助。在一个研究中,两组学生被要求学习一些名人的生平介绍。在规定时间内,一组学生反复阅读这些材料,而另一组学生用 40% 的时间阅读,60% 的时间合上书本、回忆学过的内容。学习结束时两组学生都写下了自己记住的知识,并在四小时后进行测验。实验发现,花时间回忆的那组学生比重复阅读的学生记住了更多的内容。

检索式练习之所以对学习有帮助,一是因为回忆的过程可以巩固记忆,二是因为它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地理考试中有一道题问「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哪座」,正确答案是武汉长江大桥。那么在思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可能会想起这座大桥的建造时间,还可能想起南京长江大桥,进而想到两座桥之间的区别。这就在无意中复习了相关的知识。

有一种检索式练习的方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那就是考试。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很少将考试或测验当成一种学习工具,而是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甚至使它成为压力源。于是近年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家长或老师对考试的控诉,认为经常性的测验是应试教育,是在鼓励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确不是好的方式,但错误的是将考试作为目的、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不是考试本身。事实上,测验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首先,在测验的过程中我们会主动回忆学过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这种检索式练习本身就会加深我们的记忆。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来发现自己不会什么,并在事后重新学习,也就是所谓的查漏补缺。可能大家有过这种感觉,学完之后觉得自己都会了,但一考试就有想不起来的知识点或是不能活学活用。其实,考试不仅可以帮我们找到知识上的漏洞,也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对自己状态的认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元认知。古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针对学习而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是最可怕的状态。

鉴于考试的重要作用,本书建议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考试形成正确的认识。考试不是目的,更不应该成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考试应该是学习的过程。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学生们在课上学的新知识随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课后进行了测验,另一部分不进行测验,而是让学生们复习了三遍。一个月后,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了考查,他们发现学生在曾经测验过的知识上的平均得分远高于只是复习过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中,同学们为了考试而复习,却不知考试才是最好的复习。作者建议,教师可以在课上安排经常性的、不计分的课堂小测验,即使是一两道选择题也可以达到巩固的目的。也可以在期中、期末考试的间隔期间每月进行一次小考试。但要注意不要强调成绩,以免把考试变成学生的负担。

除了考试以外,生成性学习以及反思都会调用检索式练习。生成性学习是指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学到的核心概念;而反思是指在脑海中回顾发生了什么、自己是怎么做的、哪些方法是有用的,以及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境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写学习小结来实现,也就是「以写促学」。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把讲座中的重要概念随机分为两组。在讲座后,学生对一组概念自行总结核心观点并写出书面总结,而对另一组概念通过幻灯片进行总结,比如抄录幻灯片里的观点和例子。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安排考试,用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们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实验结果表明,学生们对自行总结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刚才讲的学习方法。

编辑于 2024-03-11 15:35

《自学大全》——送给不想放弃学习的人 55 个自学方法,买回家管用一辈子!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每次做学习计划的时候,都是信心满满、两眼放光。

但一到执行时,问题就层出不穷:爱拖延、效率低、半途而废、没动力……

感觉全世界都在阻挠我自学!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不想放弃学习却不知道怎么自学,那这本自学神作一定要看。

55 个自学方法!学完立刻脱胎换骨

每一个不想放弃学习的人,家里都应该有这本书!

图片
图片


一、55 个自学方法管用一辈子的自学神作

说真的,我拿到这本书翻看了几页后,就忍不住拍案惊呼:「如果我能早点遇到这本书,说不定早就成学霸了!」

它的牛逼之处就在于,把我们在自学路上会遇到的所有困难,都一网打尽了!

01 两分钟起跑法 摆脱拖延症:

1.将计时器设定为 2 分钟;

2.开始计时,同时立刻开始学习;

3.无论做到哪里,只要计时结束就立即停止学习。

怎么样?这个方法是不是很简单。

但它特别有效!

因为开始做,比什么都重要。

只要两分钟,就能让任务从「未开始」变成「未完成」,当任务中断未完成,人们总是忍不住想将其完成,这种心理学现象叫做「奥夫相基娜效应」

图片
图片

02 三十五分钟模块法 告别记不住:

1.第 0~20 分钟:学习新的内容 ;

2.第 20~24 分钟:稍事休息,让新的知识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为接下来的复习做准备;

3.第 24~26 分钟:复习一天前的学习内容 ;

4.第 26~28 分钟:复习一周前的学习内容;

5.第 28~30 分钟:复习一个月前的学习内容;

6.第 30~35 分钟: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

为什么是 35 分钟?

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只能保持 20 分钟,所以就用前 20 分钟来学习新内容;接下来,再按照学习时间:复习时间为 6:4,计算出复习时间应为 15 分钟;从而组成一个 35 分钟的学习模块。

比起一次性记住,这样多次重复中记忆的效果会更好,而且持续时间也更长。

图片
图片

像这样简单又实用的自学方法,《自学大全》里还有很多,比如:

如果你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可以用:净化灰色时间法、番茄工作法;

如果你特别爱拖延,可以用:先学习一分钟、反向计划法;

如果你忘得太快,可以用:预习地图、复习地图、记忆法组合术……

总而言之,只要你学习遇到了一丁点儿问题,翻到这本书的 684 页,一切困扰都会迎刃而解!

而且,各位真爱,千万别因为这本书「厚」而被劝退!因为,读这本书最合理的办法,不是从头读到尾,而是「哪里不会点哪里」!

它就是一本囊括各种方法的自学辞典,无论是自学语言,还是自学考公、考研,你都可以找到所需的「学习方法组合拳」!

图片
图片

《自学大全》P684 页:自学烦恼索引

二 掀起日本自学狂潮雄踞日本各大畅销书榜 No.1!

我敢拍着胸脯保证,这 55 个自学方法不仅科学有效,而且任何人都可以用!阅读起来还相当有趣!

也难怪这本书一经出版,即刻售罄,雄踞日本各大畅销书榜 No.1,掀起日本自学热潮!

图片
图片

《自学大全》日本亚马逊分榜 No.1

作者「读书猴」,从小就非常不擅长读书,就算是看书,集中注意力不到 20 分钟就会走神,曾用了整整 5 年时间才读完一本书。

为了克服这一弱点,他收集了历代自学者的方法,从古希腊哲学到最新论文,网罗一切知识,为所有不想放弃学习的人,严格挑选出 55 个自学方法。

所以,只要你不想放弃学习,只要你学习遇到了一丁点儿问题,就一定要马上打开《自学大全》!

编辑于 2024-03-11 18:34

《学习学习》,用 4 步让你快速变强,把知识变成资产:

1.高质原则;2.多样原则;3.速读方法;4.主题式学习。

作者王专,新东方集团助理副总裁,15 年来基于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套集知识输入、分类管理、构建体系、系统输出于一体的学习法。

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有效知识,而且能进行体系化的知识管理,内化于心,进而在生活中实践开来。

1 如何迅速获取有效知识?

第一步也是最源头的一步,是知识输入的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听课、观察生活和搜索三种渠道获取知识。

但是网上信息繁杂,良莠不齐,非常考验个人的「搜商」。

那么如何搜索,才能获取有效的知识呢?

图片
图片


《学习学习》一书中提到了搜索需要遵循的 4 个原则:高质原则、多样原则、速读方法和主题式学习

1.高质量原则

要坚持高质量,首先就要谨慎选择信息的源头。

优质出版物、优质课程、优质论文,这样的内容以传播知识和研究新知识为己任,整体质量相对较高。

对于微博、公众号和抖音等平台,建议可以取消关注大部分信息质量偏低的博主,只关注少数高质量的。

浏览的时候看「关注」而不是「推荐」,或者直接搜索自己喜欢的博主,翻阅他们的主页。

尽量关闭差的信息源,但同时还要意识到:优质的信息源内也不全是好东西,要进行二次筛选。

这就要看你所要获取的内容的「价值大小」。

内容的「价值大小」,可以依据下文中的评分表进行打分。

评分表里的每一项内容是个「是否选择题」,答案选择「是」,该项得 1 分,满分为 8 分。

得 0 分的内容谨慎阅读,最好不读,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你会惊讶地发现好多内容评估后都是 0 分;得 1 分的内容往往就值得读。

这可能有些令人意外,但现实确实如此;得 2~3 分的内容就值得好好读,这些内容已经是价值比较高的好内容;超过 4 分的内容往往就值得精读,甚至重复阅读,这些内容是精品中的精品。

2.保持多样性:不要让喜好变成偏见

我们不能指望一篇文章就提供多样性,也不能指望一本书什么都谈,「多样性」是我们主动构建的,多看一些不同类别的知识,组合着看,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要看,类别多了,多样性自然就能提升,针对一个主题,也可以多看一些视角。

除此之外还要警惕一点:小心算法推荐。

警惕所有基于算法的推送,算法推荐是「偏见加速器」。

推荐的逻辑就是根据你的喜好推荐相似内容,这本身就违背了多样性原则。

在推荐引擎的帮助下,你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看的、已经认同的内容。

新观点越来越少,重复的观点越来越多,多样性就被破坏了。

「你的喜好」开始变成「你的偏见」。

要学会停下来,及时给自己的偏见刹刹车。

踩刹车的第一个方法是换软件。

先把推荐太多相似内容的软件放一边,读读书,看看其他软件。

第二个方法是主动点击一些其他内容,让算法重新推荐。

3.速读方法

另外,我们获取知识不仅要高质量还要讲求获取的速度,一些实用的提高阅读速度的小方法大家可以用起来。

技巧 1:空白卡片法

操作方法非常简单,阅读时,拿出一张空白的卡片,或者一张白纸,在读的过程中遮挡其他内容,让自己的视线快速移动。

但是注意要遮挡住你阅读内容的上方,而不是下方。

之所以要遮挡住上方而不是下方,是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回读,这个方法简单易操作,效果立竿见影。

技巧 2:意群阅读法

在空白卡片法的基础上,还要学会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句子,而是能够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读,这样也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

在《如何阅读:一个已被证实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学习方法》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案例:
意群阅读法/就是阅读/构成同一思想/的一群单词/。

通过寻找/这些意群,你迫使视线/在保持/好的理解力/的同时/移动得更快些。

上述段落中第一个句子有 20 个字,4 个意群。

第二个句子有 30 个字,7 个意群。

学着眼睛每次停顿时抓住一个意群肯定比一次只读一个字更加有效。

你的大脑会积极配合眼睛,抓住意思相关的字。

意群阅读法的特点是要训练自己一块一块地读,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这个训练非常实用,在以后的阅读中能经常用到。

强烈推荐你将它变成日常阅读的习惯。

技巧 3:关键词跳读法

在空白卡片法和意群阅读法的基础上,你可以借助关键词来进行视线的进一步跳动,让自己的阅读速度进一步提升。

这样就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对一个内容的筛查,确定它值得读后再好好阅读。

关键词跳读法的第一个特点是不用完整的句子来理解所有信息,而是利用关键词。

看一个例子:关键词跳读法的第一个特点是不用完整的句子来理解所有信息,而是利用关键词。

关键词跳读法……不用完整的句子……,……利用关键词。

虽然部分信息被省略了,但是关键词保留了核心信息,重要内容并没有丢失。

而且用这种方式阅读,我们的视线是跳跃的,跳着跳着,阅读速度就快了。

4.主题式学习

我们在利用了以上的方法进行了有效有质有量的知识储备后,不妨尝试建立一个「主题内容清单」,实现主题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的中心是「主题」,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吃透这个主题。

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不再做类型上的限定,可以读书,可以听课,可以观察生活,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但有一个要求:这些内容都要与主题相关。

要让主题式学习成为常态,接触一个新事物,就开展一次主题式学习,就这么简单。

2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形成体系?

有些人说,我听了课,看了书,过几天发现都忘记了,怎么办?

王专在《学习学习》中提到,我们可以用卡片管理法进行知识管理,卡片管理有两大环节:写卡片和分类管理卡片。

1.卡片该如何写?

写知识卡片,而不是内容摘要

知识卡片,和传统意义上的「记笔记」并不完全相同。

假如你现在正在听一个大师的课程,「记笔记」更强调的是有条理地记录下大师的讲解内容,你可能做不到字字不落,但基本的要点是要记录清楚的。

但知识卡片不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思考」,是用来整理自己的思绪,我们平时要多写「思考笔记」,而不只是把别人的话写在纸上而已。

实践越久越发现,一本书其实不是看懂的,很多时候是「写」懂的。

很多时候你通过书写才能想清楚,甚至才能意识到自己原来根本没有想清楚。

下图展示的是作者王专看完《高绩效教练》这本书后整理的卡片,一本书的学习形成了 120 张卡片,而不是一篇长长的摘要笔记。

知识卡片的双区结构

刚开始书写卡片时建议把内容「结构化」,这样方便以后调用。

一张好的知识卡片会被划分为两个区域。

上面的区域是卡片的正文,把思考和总结写在这个地方,下面的区域是素材来源的汇总,把原文内容和出处放在这里,方便之后查阅时能及时找到一手素材是什么。

上下区域中间可以用横线分隔开,这样就能在视线上清晰区分。

这样的卡片结构有非常好的实用效果,在进行回顾时能及时看到最初让我们思考的原文。

思考往往是一种提炼,而原文有更完整的信息,配合使用,效果最佳。

三种最实用知识卡片类型

为了进一步方便之后进行卡片整理,书写卡片时建议对卡片进行分类。

虽然提倡给卡片做分类,但不建议把分类做得太复杂,比如分成十几种。

一旦分类过多,分类之间难免有很多交叉重叠,未来就会给我们书写卡片带来负担,常用的卡片就主要分为三类:

•观点卡

•方法卡

• 案例卡

观点卡就是告诉人们「怎么想」的卡片。

简而言之,观点卡侧重在「想」这个环节。

我们读书时,如果看到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就可以把它整理成一张观点卡;看到一个强大的分析模型,就可以把这个内容整理成一张观点卡;看到一句名言,也可以整理出一张观点卡。

方法卡就是告诉人们「怎么做」的卡片。

简而言之,方法卡侧重在「做」这个环节。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完善工作的工具介绍,可以制作一张方法卡;看到一个做事的小妙招,可以整理一张方法卡。

案例卡就是让怎么想和怎么做变得更加直观的卡片。

案例卡中就放案例,可能是一个实验,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商战事件,也可能是我们观察到的真人真事。

卡片的命名要方便分类和检索

命名的目的是方便之后进行分类整理和快速检索。

卡片命名可分为两个部分:卡片类型和卡片核心内容。

首先,写清楚卡片类型。

其次,写清楚核心内容。

卡片的名字不要只是一两个关键词,建议把重要内容写得完整清晰一些。

不然,我们就不能从名称上看出卡片的内容是什么,需要挨个点开卡片查看,这样效率太低。

最好把卡片核心内容相对完整地写进去,这样看完卡片名称,就已经快速了解了卡片里讲解了什么。

2.如何用卡片管理知识,提升效率?

学会如何写卡片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研究如何整理卡片。

卡片管理有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以书籍或课程为单位整理卡片

假定我们现在正在阅读一本书,那么就可以在电脑里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的名字就是这本书的书名。

阅读时把写的卡片放到这个文件夹里。

下图是王专在阅读《穿透式学习》时整理的卡片。

每张卡片都标记了类别,能清晰地看到哪些是观点卡,哪些是方法卡,哪些是案例卡。

如果几张卡片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就可以建立一个子文件夹,把这几张卡片放到这个子文件夹里。

这样一本书的卡片会存放得更有逻辑,也方便第二阶段的整理工作。

第二阶段:以主题为单位进行卡片分类

在第一阶段,我们建立了很多卡片文件夹,一个文件夹就代表一本书或一套课。

此时,这些卡片还是按照别人的逻辑存放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做一个重要的动作,即「卡片分类」,让卡片从「别人的分类」变成「自己的分类」。

这一步在电脑上操作没有什么困难,最关键的是要整理好自己的「分类体系」。

这个「分类体系」要靠一个个主题支撑。

分类做得好,文件夹的设置就比较合理,长远来看返工的概率会小一些,减少返工会提升卡片管理效率。

几十个文件夹,几千张卡片,每一次返工调整都是巨大的精力耗费。

尽量把分类做好,减少返工。

那么如何搭建分类体系?

建议根据「人生需要」进行反推。

也就是可以问问自己:一生中我最需要关注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有机会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人生观,也能清晰地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一生。

如果你的一级文件夹都与工作相关,这意味着「工作」几乎成为你人生的全部,即使你可能不承认,但文件夹代表了你真实的想法。

想看清自己的人生观,就看看自己的文件夹。

你的人生中有哪些事情重要到可以建立一级文件夹呢?这个问题你一定要找到答案,这将让你受益一生。

下面以王专老师的分类为例的做法。

他在电脑里建立了以下几个一级文件夹:「1-1 读书笔记」「1-2 听课笔记」就是以书和课程为单位的文件夹;「2-1」~「2-6」是我的第二套体系。

为什么建立这几个文件夹?因为这就是王专老师对人生幸福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之前整理的读书卡片放入一级文件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在一级文件夹下面慢慢建立出更多的二级或三级文件夹。

建立子文件夹的过程建议用思维导图构建体系;随用随建,不要建空文件夹。

在分类整理卡片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提醒:写一些卡片,就整理一些。

随写随整理,不要积攒。

不要积累上千张卡片才想起来要做分类。

到时候工作量巨大,你就反而不愿意动手了。

最好是学习一次,整理一次。

一次学习可以是指看完一本书,听完一期课,或者听完一场讲座,等等。

如果是零散积累的卡片,也可以在积累了 50 张卡片后进行一次整理。

在搜索阶段,我们完成了知识的高质量筛选;在卡片管理阶段,我们完成了对知识的解构和重构工作,搭建了我们自己需要的知识库。

知识输入与知识管理环节,环环相扣,最终服务于我们的实践环节。

最后,把俞敏洪老师在《学习学习》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不管是为了个人的成长,还是企业的发展,有了学习的方法论,你以后的学习,都将会事半功倍。

人生如果走进事半功倍的境地,生命必然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

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于 2024-03-11 18:35

现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或崩溃,或气生病的类似新闻,每每看到这些,觉得这些孩子真是不容易,自己正在起飞阶段,学习的事儿还没想清楚,又被自己的父母吓到了,还不知道会不会留下学习阴影。这些家长也是很不容易,可能本来强压着的怒火,后来也忍不住了,发了火可能又会自责,后悔不该对孩子发脾气。

现在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都想推荐给这些家长一本书,周岭的《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这是一本主要针对青少年的学习方法论,尤其对在校生来说,最有帮助。

周岭,不是专职作家,却已经出版过《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两本书,《认知觉醒》在微信读书上的推荐值为91.3%,,《认知驱动》的推荐值为89.7,可见读者对这两本书的喜欢。为了更方便青少年的阅读,作者又专门写了这本读起来更容易的《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学习的技法和学习的心法。那下面我们主要从学习的技法来看,有哪些内容。

第一,了解大脑,奠定学习的基石。

人类有三个大脑,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

情绪脑,有了情绪脑的加持,哺乳动物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其生存优势。

理智脑,人类后来才在大脑的前额区进化出【新皮层】,让我们产生语言,创作艺术。

本能脑和情绪脑反应最快,所以可以看到家长在辅导作业时,经常忍不住就发火了,而事后想想又后悔了。就是因为理智脑慢了半拍。

虽然本能脑和情绪脑没有智慧,但它们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行动力,只要理智脑学会驱动它们,我们就可以轻松走上学习之路。

第二,清晰--学习的窍门

所谓学习,无非就是消除模糊的未知部分,巩固已知的内容。

无论是单词还是数学公式,你对它们记忆的越清晰、理解的越什么,你就对它们的掌握越好。所以,消除模糊就是学习目标。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学习方法也是消除模糊。比如,错题本就是不断将已知和未知的部分分开的工具。只有将错题本上的知识变的清晰起来,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第三,专注--学习的核心

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

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间隙性专注,就是只要开始学习就全力以赴,尽力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哪怕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也是有意义的,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第四,反馈--学习的方法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正向反馈,通常包括情绪反馈和认知反馈。

情绪反馈,即有人因为你的表现而肯定你、表扬你,或做这件事本身让你感觉到很愉悦,所以你愿意继续去做并做的更好。

认知反馈,即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你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改进。

情绪反馈和认知反馈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的。

第五,匹配--学习的规律

一,难易匹配

学习中,只要我们把标准和期望值降低一点,低到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的程度,就一定能收到正反馈,至少,这样能让自己体验到成就感。

二,周期匹配

从出生之日起,我们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就会按照【高峰-低谷】的规律产生波动。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在自己高峰期,挑战那些重要的任务,等低谷期,放弃自我抵抗,主动降低任务难度,避免应付复杂的关系。

三,节奏匹配:集中火力的突围策略

如果我们全神贯注,勇猛精进,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专门进攻一个主题,那么确实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窍门,这对于我们掌握一项技能来说,非常重要。

突破学习障碍的要领就是掌握好学习节奏,在起步阶段或遇到核心困难时,要刻意集中火力向着一个点进攻,直到彻底拿下,这样反而学习轻松。

第四,刻意练习:破解难题的万能口诀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

正确的方法包含四个特征:

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目标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

周岭的《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中不仅有学习背后的原理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语言通俗易懂,就像一个老师在身边娓娓道来,相信家长读了,不仅可以辅导孩子的作业时做到不发火,还可以引导孩子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掌握伴随一生的好的学习习惯。

编辑于 2022-12-09 01:32

整理了38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单来咯!!

慢慢会更新思维导图版,欢迎关注!

1.《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两位作者合著,一位是心理学家,一位是科学作家,既有科学的理论,又有有趣的案例。这本书表达一个观点:通过练习人人都可以是“天才”。“一万小时理论”是否正确?刻意练习的原则是什么?天生的才华是否存在?……。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2.《如何高效学习》

高效学习指的是什么?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聪明是什么?学得快,记得牢!那么如何聪明地、高效地学习?在这本书里你或许会得到答案!这本书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整体性学习策略为你提供一个如何学习得更好的模型;第二个是提供一系列学习技术。整体性学习简略地解释,就是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这本书的作者还特地提到了如何使用这本书?作者希望读者将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学习行动指南,而不是想着看完这本书就变成学习超人。想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的读者可以阅读这本书。

3.《学习之道》

这本书和上本书《如何高效学习》相似,也是研究如何高效学习,只是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是结合了 实践+科学 的学习方法手册。我们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重复阅读书本或其他资料,这种学习方法可能会带来一种认知错误,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所达到的“熟练”,可能只是假象,从而误导我们。而这本书则打破我们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觉,让我们学会很多好用的学习技巧。就像《精进》作者写的推荐序里提到的:不管你想学什么,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方法;看完这本书,你将爱上学习。

4.《科学学习》

这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学习科学权威专家丹尼尔·L·施瓦茨的著作,作为专门研究学习方法的教育专家,这是他基于认知科学和核心学习机制的研究成果,专门解决学习问题的经典。他从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的经典学习课中精选26种黄金学习法则,在书中介绍了从A到Z一共26种科学学习的方法,深度解析每一种方法背后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5.《分心不是我的错》

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我们都很难做成一件事。而一直以来,人们也习惯于给那些爱走神、易冲动的人贴上“分心”的标签,并认为这些人只要努力,就能克服分心。但分心并不是他们的错,分心只是一种病。 如果你也容易“分心”,那么这本书你可以一读。

6.《专念学习力》

熟能生巧、专心一意、延迟满足、倒背如流、对抗遗忘、绝对智能、非错即对,这本书将对这七个传统的学习神话进行颠覆解析,打破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有乐趣,更加有意义。而“专念学习力”的思想会改变我们在学习上长期陷入的僵局,打破惯用的学习思维,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同时,专念地学习能让我们更有能力、更有魅力、更有创造力。

7.《终身学习》

本书缘起于作者自我规划的一门人生课程。他把自己认为的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六个点:身体健康、情绪把控、思维突破、人际关系、事业工作、财富管理,统统串联起来,组成了一门真正属于自己、可以终身学习的人生课程。

作者走遍全球,不断寻找和拜访世界上在健康、情感、思维、关系、职业、财富这六个方面最好的老师和最权威的人物,并将学到的知识融于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体会到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全方面地成长和进步,体会到作者分享这段人生经历时希望大家在各自人生征途中都能走得更加顺利、更加成功的拳拳之意。

8.《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头猪之间的基因差异,是恒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则会大到完全超乎你的想象,乃至无法预测。人与人之间,会因种族、文化、性格、价值观等等产生诸多区别,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些区别都归因于一点:认知差异。因为认知的不同,事实上人们是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

9.《如何学习:用更短的时间达到更佳效果和更好成绩》

尖子生天生聪明吗?他们的学习方法可以复制吗?其实,方法对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华没法分享,高分没法分享,头脑也没法分享,但是成长和方法却一直可以分享。书中上百个实用小窍门,告诉你尖子生背后的“学习之道”,让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轻装上阵,步步为营。

10.《如何高效记忆》

记忆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会详细告诉你记忆的几个阶段,我们在哪个阶段发生困难会造成记忆障碍?记忆分为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两者又是怎么配合联系的。还有我们生活中经常碰见的“知而不能言”现象又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怎么容易忘掉东西的,这些作者都能给你答案。记忆方法,作者分为记忆技巧与记忆系统。技巧类似于一些基本记忆原则、学习策略、记忆术,可以理解为雕虫小技吧。记忆系统则是最为关键的记忆方法,它是帮助你构建完整记忆方法的核心。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介绍了4种常用的记忆系统。

11.《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忍者》

优秀的个人管理与成长入门书。注意是“入门”书。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非常全面,你能想到的关于个人成长、个人管理、学习方法的内容都有涉及。简单列举一下吧:工具使用、注意力管理、计划清单、精力管理、早起、上课的方法、阅读、笔记、团队学习、演讲、写作、记忆、考试、拖延。你看,是不是内容很丰富?作为一本只有250多页的书,这么多点,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这里面的内容大多都不太深入。所以,这本书只适合没有个人管理、学习方法基础的人打基础及入门使用。如果你已经有过一定的体会,建议你跳过这本,从后面的开始看起。

12.《麦肯锡笔记思考法》

显然在打算学习之外的生活、工作中,记笔记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能掌握一个有地笔记方法,不也是为我们的学习如虎添翼吗?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为什么独特?那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将笔记作为“思考的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想从复杂的状况中准确地找出“真正的问题”,明确问题的原因,建立假设并且验证,最终拿出一个让客户满意的解决方案,必须采取正确的做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思考问题就要用到《深度思考》中的知识了。

13.《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应该像是棒球赛一样,只有当捕手与投手密切合作时,才会成功。

14.《思维导图系列:博赞学习技巧》

跟着博赞学学习技巧,顺便把思维导图也学习了。

15.《知道做到:如何将KNOW-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不能一次培训学习就学会? 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垃圾桶? 为什么你会淹死在信息的大海之中? 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巨人,实践的侏儒? 为什么培训成本不断增加,竞争力却停滞不前? 《知道做到》旨在改进人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人们的学习技能、帮助人们改正错误的学习习惯。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取知识, 如读书、上学、参加培训,等等。但是,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已经尽 了全力,他们的行为却没有发生相应的、积极的改变。

16.《越读者》

这是一个没有越界阅读,就不成阅读的时代。

17.《从一到无穷大》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1970年代末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后,曾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直接影响了众多的科普工作者。

作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18.《10倍速学习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如何学习》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必须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20.《自驱型成长》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如何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那就需要塑造终身成长性思维,这样孩子才能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未来的挑战,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成长,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21.《时机管理》

这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充分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是每个人都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时间管理的理论很美好,但实践起来操作很困难。你有没有想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缺乏意志力,而是你没有顺从你的天性,掌握科学的方法正确使用时间

22.《效率提升10倍的Google化知性生产技巧》

Google是信息大爆炸时代非常重要的标志,高效地使用Google可以使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

23.《学习之道》

为什么别人学东西,学什么会什么,而你却效果不佳?别人考试总是能拿高分,而你却徘徊不前?你一定想知道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本《学习之道》或许可以给你答案。作者之前是学文科的,后来学理科,一开始觉得很难,但是通过自己掌握一套方法论,逆袭了数理化。于是就有了这本《学习之道》。这本书推荐给高中、本硕的同学使用,特别是学理工科的同学。当然,想要在工作中持续学习的话,这本书的理论一样可以用得上。这本书主要的观点有:学习的思维方式、组块学习法、记忆力改善初级入门、自学能力、拖延改善、理工科考试方法论。

24.《高效学习7堂课》

关于职场人该如何实现高效学习的方法,全书将学习能力分为7各方面:定位力、框架力、精进力、联机力、复盘力、输出力、迁移力。而这7种能力对应的36种思维方式,能够为你铺开高效学习的道路

25.《超级快速阅读》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加好的了解一本书。

26.《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本书主要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这七个方面展开说明。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执行方法。有些观点会打破我们长久以来固化的思考和记忆的方法和思维。书中的一些见解还是需要认真学习。

27.《认知天性》

这本书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 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28.《绝非天赋》

学有所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成就与天赋成正比么?如何抓住与天赋相匹配的机遇?

美国知名认知心理学家斯科特·考夫曼用自己逆袭的人生经历,证明了智商测试并不能对人的一生盖棺定论,每一种智力特点的人都能够通向伟大,在书中我们将了解到智商、创造力等人们所认为的天赋是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获得的。

29.《逻辑思考力》

你是不是被问到“为什么”时,常常回答不出来?是不是遇到新的工作,或上司突然交代的工作,常常不知如何下手?是不是常常被指责工作没有做完,或不够高效?

人都不是天生就会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你需要提升自己的学习力。《逻辑思考力》这本书就是帮你提升学习力的实用宝典,是可以让你彻底转换思维方式的逻辑思考圣经!

30.《如何想到又做到》

在《如何想到又做到》中,作者肖恩·扬颠覆了人们以往对行动的认知,他告诉我们:行动自有一套体系,只要你能掌握,所有想到都能做到!小到日常健身、学习,大到赢得企业与用户喜爱、实现商业成功愿景,只要你有意研读,这本书都能帮你想到又做到。

31.《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我们常说“透过问题看本质”,在这本书中作者便是告诉我们,世界上仍存在更重要、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我们很容易会错过它们,所以学会深度思考,能够让那个我们更加敏感地看透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本质,就比如说:学习,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深度思考的能力要远比勤奋重要,这也和《刻意练习》的主张相似,在做任何事情和看待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明白,事件背后的动机比决定要重要。学习深度思考的时候,必然要打破传统,重新定义自己和尝试去创造新的事物。我想这本书应该会给你带来比较多的收获。

32.《学会学习》

这本书教会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找到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作者先介绍了如何才能找到学习的“制胜球”,然后分析了16位伟人的“原创学习法”,最后给出自己总结的“斋藤式”学习法。

33.《关键20小时》

在这个如此强调“快速学习”能力的当下,这本书可谓一下击中了现代人关心的话题。快速地掌握一项技能,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但我们往往难以开始,或者经常半途而废。要学的东西这么多——外语、软件、演讲、烹饪、乐器、健身……但是阻碍我们学习的因素似乎更多——没时间、没老师、害怕难度、缺乏激励、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但是,有了本书,以上问题都不再是你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打开这本书吧,如果你确实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20小时内学会6个全新的技能的!

34.《让思维自由》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是特殊的人才有的吗?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觉得自己极富创造力,而大多数成年人却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这些问题比表面上看起来要严重得多。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为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让思维自由》教我们如何在教育、商业和社会大众之间建立起一种创造性关系。

35.《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在学校学到的二次方程式、勾股定理、代数、几何,我们用在了何处?其实细想一下,除了高考让这些知识发挥所长外,我们很少用到它们。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呢?如果要学习,我们要学习什么东西?这本书传递了一种新的学习和教育的思维:“为了未来而学”。

36.《拖延心理学》

不按照计划行事,最后期限一拖再拖,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拖延症已渐渐把我们变成了不讲信用的人。《拖延心理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本书一度引爆多个战拖小组和工作坊,成为拯救自我心理学宝典。

37.《练习的心态》

在开始练习之前,得先端正心态,这就是这本《练习的心态》想要教给大家的。它告诉了我们怎样以过程为导向去看待我们的练习过程。其实很多事情,都取决于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不同,带给我们的影响就不一样,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对于练习这件事,作者就告诉我们要关注过程,注重享受,不要过分关注结果。作者提出了“观察者”理论,自己要随时跳脱出来,当自己产生情绪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外人看待这一切,以此使自己变得平和。

38.《学会提问》

这本书里讲得对吗?为什么是这样?如果不这样,那么会怎么样?这本书里讲的是我们常听到的“批判性思维”。在众多的书评推荐中,比较喜欢李开复的话:“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的回答是:1)多问"how",不要只学知识,要知道如何实践应用;2)多问"why",突破死背知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之后才认为学会了;3)多问"why not",试着去反驳任何一个想法,无论你真正如何认为;4)多和别人交流讨论,理解不同的思维和观点。”批判性思维能让我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保持怀疑,更好地理解,同时经常以这种方式思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相信这本书也是干货满满。

希望看完的知友们,也能从以上的书单中选到想看的书。我是 @九里香 ,爱学习的撸猫青年,欢迎关注!!

编辑于 2022-12-10 17:21

在这里推荐吉姆·奎克的《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


你喜欢看超级英雄的电影吗?在众多超级英雄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超级英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不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超能力?为此,你很羡慕这些能力,也盼着自己可以有超能力。这样,在生活和工作中,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解决所有的问题。

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培养一项超能力。这项能力对于你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自你出生后,你每天都在使用这项能力,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这项能力的强大。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好奇,到底是什么能力这样神奇?

这项一直被你忽略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仔细想想,是不是我们自出生后就在使用这项能力了?一点点学会走路,学会奔跑,再大一些了,便学习生活技能,学习书本知识。进入职场后,又开始学习职场技能,学习与人相处。

虽然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学习能力,可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却不相同。如果你想让学习能力成为你的超能力,那么你就得学会如何学习。

其实,关于学习的书也有很多,有关于记忆方法的书,有关于刻意练习的书,有关于学习心态的书。但是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如何学习,那么《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以下简称《无限可能》)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和我们一样,作者吉姆·奎克最初也是个普通的孩子。后来在幼儿园发生的一次意外中,他摔伤了大脑,自此便成了别人眼中那个“脑子坏掉了”的孩子。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如何应对?是从此承认自己本就如此,还是选择另外一种可能?

吉姆·奎克最开始是逆来顺受的,可是在进入大学后,受到朋友父亲的启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加上受超级英雄情结的鼓舞,他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一切。经过不断地思考、摸索、尝试,最终他学会了如何学习,成长为知名的大脑教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并帮助更多的人学会学习,改变他们的人生。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更加好奇,到底是什么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吉姆·奎克总结的无限可能模式,即突破思维模式的极限、内在动力的极限、方法方式的极限

01/突破思维模式的极限

当你想学习新知识或习得一项新技能时,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做不到,甚至有时觉得自己过了年龄?或者你非常想做,但是身边的人觉得你不行,你也就认同了他们的观点,放弃了尝试。归根结底,就是你关于事物的信念、态度及假设,也就是你的思维方式限制住了你。

因此,无论你是想学习新知识,还是想做某件事,当你觉得自己不行时,你就真的做不到了。正如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书中所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完成某件事情,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做不到。”

既然如此,那么你还想让思维模式限制你,错过生活中无限可能的机会吗?如果你不想再这样下去了,那么你就要突破思维模式的极限。

首先,你需要找到你的限制性信念。现在,请你安静下来,听听你心里的自我对话。此时此刻,他在说些什么?如果你听到“我做不到”“我不行”“你太笨了”这些话,你就要注意了。正是这些限制性信念,阻挡了我们尝试的脚步。比如,你觉得学习新东西十分困难,这个认知非常打击你的自信,让你不想学习。

其次,你需要直面现实。你大脑里的限制性信念都是真的吗?有没有事实依据?有没有相关的经历?还以“学习新东西十分困难”这个信念为例,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也许你会想到,你每次学数学知识都十分费力,那么学习其他知识也是如此吗?

最后,你需要创造新信念。现在,仔细分析你的旧信念,客观地看待它,创造新的信念替代它。如果客观地看待学习这件事情的话,虽然过程不总是愉快,但的确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么当你觉得学习困难时,是不是因为你没有找到方法?如果你知道如何学习的话,是不是过程就会容易一些?因此,舍弃“学习新东西十分困难”这个限制性信念吧,从今天开始,你要记得“当你学会如何学习,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新东西就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此可见,“学习新东西十分困难”是个谎言。此外,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书中还给我们分享了其他6个关于潜能的谎言,帮助我们认识到限制性信念的影响力,从而正确认识它们,并用新的信念来替代它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思想上意识到,我们学习的潜能是无限的,唯一的限制是我们给自己设下的限制。

02/突破内在动力的极限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对那些学霸产生过好奇?他们看上去每天都精神十足,动力满满,一点都不累。可是轮到自己,刚学习一会儿就累了,没有动力学习,只有动力发呆和玩耍。

其实你也很着急,也想找到学习的动力,可是动力就是藏在某个角落里,让你找不到。是时候改变你对动力的认知了。吉姆·奎克告诉我们,动力“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策略,你能够控制它,并且可以遵循正确的方法不断地创造它。”关于创造动力的方法,你可以记住一个公式:内在动力=目的×精力×S3

也就是说,你在学习前要明确你的核心目的,让目的驱使自己去行动。为了保证学习所需的精力和能量,你需要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为了让学习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使用小而简单的步骤(S3,small simple step),减少精力的消耗。当我们全神贯注时,就可以进入心流状态,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创造出学习所需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试想一下,无论你学习什么,都可以动力满满,那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意识到动力无法直接拥有,也无法找到,而是在行动中创造出来的。

03/突破方法方式的极限

在突破了思维模式和内在动力的极限后,你是不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学习了?先不要着急,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反思,你才能发现问题。在反思后,也许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不好了,再继续沿用旧方法,也不会让学习效果有所改变。因此,你需要学会如何学习,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突破学习方法的极限。

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要想学习的话,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学习技能?你也许很快就可以回答上来,学习需要我们学会专注、学会阅读、学会记忆等技能。

这些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为此,吉姆·奎克给我们分享了掌握这些技能的方法,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以如何做到专注为例,你在学习时经常分心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你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一方面,你需要训练注意力,也就是将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为了做到注意力集中,你需要避免一心多用。因为同一时间处理多项任务看似省了时间,实则降低了做事效率。除了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你还得整理你所处的环境,尽量让学习时四周的环境井然有序,减少让你分心的事物。

另一方面,你需要让大脑中忙碌的思维平静下来。试想一下,如果你大脑中充满了杂七杂八的想法,如何做到心平静气?更别说集中注意力了。因此,你可以先解决那些让你压力大的事情,然后再回到学习任务上。此外,你还可以给自己设置“分心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尽情地胡思乱想,甚至将这些想法写下来,这样做也有助于清空大脑。待大脑平静后,你会发现自己可以专心学习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不好,也许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好的学习方法的存在。现在则不一样了,你可以在《无限可能》书中看到这些方法方式的介绍,那么接下来就是去实践这些方法,提升自己的记忆力、阅读力、思考力。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些,你会发现你已经解锁了学习的技能包,一步步朝着学习这项超能力靠近。

因此,当你学会并掌握了无限可能模式后,你会发现,你突破了思维模式的限制,不再认为自己学不好、学不会;你也突破了内在动力的限制,无论学习任何知识,都动力满满;你还突破了方法方式的限制,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

正如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书中所说,“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解开思维模式、内在动力以及方法方式的束缚,让它们无限拓展,创造无限可能的生活。”

此外,聪明的你还会发现,无限可能模式不仅可以用在学习上,而且也可以用在其他事情上,可以说是助你走向成功的模式。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我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且有动力去做,还知道正确的方法,那么我们就走向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既然如此,那就从现在开始,告别过去那个不断设置限制的自己,让掌握无限可能模式的你改变你的生活吧,谁说你不能成为自己的超级英雄呢?

发布于 2021-01-25 21:01

下表中标记橙色的都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经典的书:


发布于 2021-09-27 19:05

看过14本觉得不错的学习方法的书,先推荐3本~ 值得相信的是,这份书单,绝对能让你超越过去的自己!

前几天有小可爱私信我,让我推荐一些学习方法的书。给他推荐了8本~

今儿特意搜索类似的问题来回答,准备了14本,希望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小可爱们。都是我自己看过的,看完有种自我刷新感~ 推荐给你们~

01. 《好好学习》 作者:成甲

作者成甲,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最受欢迎的说书人。

这本书将会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将帮助你从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这本书将会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将帮助你从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目录展示:

02.《高效学习之道》 作者:白仕刚

作者也是知乎学习话题下的高赞答主,分享的内容很干货✌ 也超贴地气!实用性也十足~

本书以通俗易通的案例完整且细致的阐述了作者对记忆方法、学习技巧、阅读效率、自我管理和日常提升等真实存在于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同时本书所罗列的“高强度用脑记忆法” “音频辅助记忆法” 等学习策略将帮你重新定义超强大脑,手把手教你如何高效学习。

目录展示:

03.《学会学习》作者:[日]斋藤孝

作者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32岁前并没有稳定的工作,浑浑噩噩,内心也十分压抑。但他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彻底变了一个人,帮他渡过每一次的苦闷期,帮他不断的突破。

本书罗列了许多学习方法,总有一款学习方法适合你、帮助你、突破你~

目录展示:

希望对各位小可爱有帮助,再推荐一个学习方法~ 费曼学习方法!


期待小可爱们留下可爱的小赞赞~爱你们,一起变学霸!

发布于 2020-07-25 18:36

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思维导图:受益一生的全脑思维训练》销售火爆。该书由思维导图资深讲师、青少年思维导图教育专家陈星云编写,是一本关于全面开发孩子大脑、培养学霸思维的少儿读物。


为孩子送上一把启动大脑的钥匙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进入三年级以后,要开始写作文、记单词、背古诗词……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科和越来越复杂的知识点,如何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容易,即便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仍然难以和那些令人羡慕的“好学生”相比。之所以会这样,既有学习方法问题,更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大脑并没有得到全面开发。


一个神奇的学习工具——由世界知名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虽然早已风靡全球,但更多地被应用于成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似乎还没有一个学习的最佳门径。这既导致了思维导图无法全面地发挥价值,也让大部分孩子错失了开发全脑的最佳时机。

实际上,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非常适合孩子学习和运用。它融合了色彩和图像等多种元素,结合全脑的概念,让学习者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清晰地描绘思维的线路和层次,这非常符合孩子们涂涂画画的天性;同时,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左、右脑分工的原理,包括左脑的逻辑、意识、语言、文字、数字,右脑的图案、想象、音乐、智慧、创造力等。通过学习、应用思维导图,大脑的潜能可以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处在成长期的孩子,其创造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均能够被更好地激发和提升。因此而言,思维导图更适合孩子学习,孩子也更需要这样一把“钥匙”来启动大脑。

寓教于乐,让孩子爱上思维导图

有些家长会担心,接受和掌握思维导图,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困难了些?这种顾虑,在拿到这本书以后,应该会很快消除了。与常见的学习指导书、教辅书不同,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好读、好玩。翻开此书,里面不仅有通俗易懂的文字,更有百余幅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实例,文图结合,相得益彰。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手把手地教孩子绘制思维导图、解读思维导图,从而系统地学会运用思维导图。


这种画中玩、玩中学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孩子进入思维导图的世界,引导孩子爱上这种神奇工具,并在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中,达到激发大脑潜能的最终⽬的。无论是写作没有思路、背诵古诗词太吃力,还是英语单词太多记不住、学习笔记一团糟,通过学会思维导图,切实提高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据作者陈星云介绍,这本书既适合在学习上找不到好方法、记忆力差的小学生,也适合对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和思维训练感兴趣的人阅读,因为写作本书的初衷,不仅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思维工具,更是提供一种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陈星云说。


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帮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高效学习的利器。另外,思维导图还能够把孩子的想法,用线条、色彩、图形呈现出来,将思维可视化,从而把枯燥的信息,变成易于理解的图画。这样,孩子思考问题就会更加顺畅,从而摆脱因为嫌麻烦而拒绝思考的恶性循环。

思维导图的核心是思维的发散与联系,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发散思维和系统思维,逐步形成好的思考方式。另外,思维导图还能够帮助孩子在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之间平衡发展,从⽽开启⼤脑的⽆限潜能。

目前,思维导图在全球范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欧美许多国家,思维导图已经成为每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内容,一些国家甚至将其作为必修科目。而在我国,少儿思维导图教育还是一片很大的空白,需要教育者、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一起努力,共同发挥思维导图在教育上的巨大作用。

作为家长,不妨抱着好奇之心和挑战之心,和孩子一起来书中体验思维导图的魅力,相信你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发布于 2022-04-14 23:14

英雄之旅:善于学习的人,连死神都会让步,他因此多活了21年

当医生告诉你“你长了一个肿瘤”,你会有什么反应?

肿瘤有三种治疗选择:手术、放疗、冷冻。当医生告诉你“手术最有可能除掉肿瘤”时,你会听从建议吗?

我们大多数人,恐怕会立刻答应,毕竟医生是专家。

但有一个人在得知这一切时,没有选择盲从,而是展开学习型自救。他就是安迪·格鲁夫,全球知名的战略大师,英特尔传奇CEO,同时也是一个跨界学习的高手。





格鲁夫是典型的学霸,而且是学什么成什么:

1957年,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匈牙利,作为难民来到美国。只会几句蹩脚的英语,连老师点名他都听不出是在叫自己的名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最终拿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博士学位。

工作后,成为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虽然他的博士专业是化学,但出色的学习能力让他研究起流体力学来也是得心应手,很快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专家。1967年还出版了一本专著《半导体器件的物理与技术》,在之后很多年,这本书都是大学的经典教材。

之后的格鲁夫更是一路开挂,他被派去做英特尔芯片的生产管理,之后更是做到了英特尔的董事长、CEO,提出了战略转折点等观点,成为世界上排名前50名的管理大师、战略大师。他发明的目标管理法OKR,在雅虎、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发挥作用,现在更是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公司必备的管理工具,乔布斯也是他的疯狂崇拜者之一。




前面都是工作上的成就,下面是个人经历,一起看看格鲁夫是如何运用超强的学习能力救了自己一命的。1995年,他被诊断出癌症,格鲁夫的第一反应,不是把自己的命运直接交给医生,而是决定把癌症当成一个专业来学习。


格鲁夫白天打电话预约更多的权威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断和咨询,晚上研读大量的医学论文,总结论文独立的数据,对不同文章中的数据进行比较。还去听各种肿瘤医学会议的录音报告来学习。就这样,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格鲁夫变成了一个准医学专家。


依据多方面的比较,最终,格鲁夫做出选择:选择放疗而不是手术。1995年的治疗很成功,21年后格鲁夫在79岁才去世。格鲁夫后来在谈到这段经历时说:“做做调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别把任何人的话当圣经。最好的方法是做比较性的工作。”


从格鲁夫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那些牛人不管在哪个领域都保持着超强的学习热情,做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直至“学透一个领域”,再将之分享出去,形成一个完美的学习之旅的闭环,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穿透式学习”。





穿透式学习: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穿透式学习”这个概念是资深互联网人、跨界学习者,现任快知实验室合伙人方军提出的,为了更好地复制牛人的学习方式,他做了很多研究与实践,之后将经验写成一本新书,名字就叫做《穿透式学习》。书籍主要是为了帮助成年人更加高效的学习、吸收和运用知识,从而实现职场进阶。


成年后的学习时间和机会都相对比较少,所以特别注重功利性,也就是“学以致用”。当你好不容易啃完一本书后,需要问问自己:“这本书能带给我什么?我如何才能将书中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方军对这点做了仔细的解读,想要把所学快速转化成能力,总结出两种方式:

面对已知:知识螺旋

通常人们将知识分为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暗默知识就是指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但没有形成文本的知识。而形式知识就是指被写出来、明晰化的知识。日本学者发现人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就是在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多轮次转换的过程,他们绘制了一个图来呈现出这个过程,称之为“知识创造的螺旋”。




以企业为例,这个知识的螺旋分为四步:

  • 向师傅学习,师傅做示范、教导我们。我们将师傅的暗默知识变成自己的,形成“共感知识”。
  • 我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写出来,这就是把暗默知识变成形式知识。比如丰田公司要求每个岗位都必须有操作规范,这一步形成的知识叫“概念知识”。
  • 我们把团队中每个人的知识串联起来,变成团队共有的系统知识,形成企业文化。这一步叫做联结化,形成的知识叫系统知识。
  • 从系统知识体系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一步叫做内在化,形成的知识叫做操作知识。

走完第四步我们又回到第一步,每完成一次循环,我们的能力就提升一层。

生活中通常要检验一个本领自己学得怎么样,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教别人”。如果你能将自身的经验,写出入门教程到培训课程,再到细化的操作标准,那么你就算是真正精通了。





面对未知:形象思维

生活或者职场,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习。面对陌生的领域,人们都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学不会。这个因为害怕而放弃的人很多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与之相对,勇敢接受挑战的人大多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想要快速地学习未知知识,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思维模式,可以用“形象化比喻”来帮忙。用形象化比喻来展现自己的思维模式的优点是,将我们在看不见的思维世界的行动、在未知世界的行动,转换到了形象的世界、已知的世界。

举例:

大导演和编剧们,都是每天做着创意十足的事情,他们是如何利用形象化比喻来帮助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一起来看看。

有的导演把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看成“穿越隧道”:

像在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中奔跑,我们不知道这条隧道有多长,但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安然无恙地从另一头出来。

有的导演认为,拍摄一部电影就相当于“考古挖掘”:

你挥汗如雨地挖着,并不值得自己挖的到底是哪种恐龙化石。接着,化石便一点点显露出来。

有的编剧认为,写一部剧本就相当于“蒙着双眼爬山”:

你需要先凭感觉摸索出自己的方向,让山自然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简而言之,就是将探索未知的过程游戏化,想象成一次冒险和郊游,带来兴奋感,以帮助我们轻松地跨越未知。





知识内化:实践、反馈、修正再实践,一步步螺旋上升

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知识只有落到工作和生活中,才算是真正地学会。想要将读过的书内化,你得多多实践,否则只会夸夸其谈,害人害己。

“纸上谈兵”的故事,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吧。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可谓是倒背如流。长平之战时,秦国的大将白起和老将廉颇对峙,不分胜负,赵王听信谣言认为廉颇消极避战,便改派赵括担任统帅。知子莫若父,赵奢听说后连忙赶去劝谏,希望赵王不要派自己的儿子出战,因为这样不仅会害死家人,还会连累赵国覆灭。但赵王不听,依然派赵括出战。结果,赵括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断粮断水。赵括率部突围,也被秦军乱箭射死,失去统帅的赵军只好投降,传说被杀人如麻的白起活埋了四十万人,自此赵国气数已尽。





读过再多的书,不去生活中运用,最后也就成了摆设。很多人喜欢写作,但最后真正能靠写作赚钱的,少之又少。最近文案带货很火,看着大佬们一条微头条就能有上万的收益,说不嫉妒是假的。我也尝试过写,但收益真的是很可怜,每次只能出个两三单,赚点买水果的钱罢了。

看了《穿透式学习》后,我才知道想要挑战一个陌生领域,得有些技巧。第一步是买来几本文案相关的基础性书籍,比如《文案训练手册》《完全写作指南》《文案创作完全手册》等等,先啃一遍,理解文案的底层逻辑,不是炫耀文采,而是主打销售牌。之后,按照书中的步骤发微头条实践,一次次地利用及时反馈来修正方向。原来,文案的第一步是想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所以开头的几十个字一定要亮眼,利用好奇心来提升阅读量。只有读者进来了,才能看见你下面的产品介绍。难怪我之前写的东西阅读量那么惨,太平淡。大神不是一天练成的,掌握学习的技巧,才能事半功倍。





现在这个社会,终身学习的概念已经普及,高手与低手的区别也日益明显,如果你迟迟没有进步,不妨问问自己:“你是在假装学习吗?”点灯熬油的学习方式,除了感动自己,一点用处也没有建议你不妨学学高手是怎么做的,这本《穿透式学习》从底层逻辑入手一步步剖析,帮你改变思维方式,而后又提供了16个实用指南型工具,告诉你如何快速、高效地成长为职场精英。

聪明人都知道投资大脑是最划算的买卖!

我是轻烟悦读,更多好书推荐,请关注我!
发布于 2020-05-21 11:59

我推荐一本基础一点的,《写给孩子的高效学习手册》(漫画版)。因为是以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讲解,所以很容易理解,5岁以上的孩子就能看懂。


但你不要因此就小瞧了这本书,它可是受到了豌豆思维联合创始人于大川 、人大附中高级教师和渊 、“章鱼读书”创始人陈章鱼、教育学博士赵北扬、《分钟学堂》科普视频创始人邹波 、知名科普公众号“知识嗑儿”创始人全叔 、知名教育公众号外滩教育这一众大咖的联合推荐。

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吧。

一、漫画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整本书由派博士和两个学生阿尔法和贝塔的问答串联起来,把原本对孩子来说很枯燥的学习方法讲解得生动有趣,丝毫不用担心孩子看不进去或是不理解。

比如在制定目标的SMART的讲解中,阿尔法说她想天天喝可乐,派博士告诉他这违反SMART原则中的Relevant(相关的)原则,因为天天喝可乐和阿尔法的个人进步没有关系,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解让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Relevant原则。

而我家的小学生在这本书附赠的资料包上写本学期的目标时,书法这方面的目标她写了:把字练好。我对比书中的例子告诉她这个目标不符合可衡量这一原则,因为把字练好的“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她很轻松就理解了,把目标改成了“把字写得工整、清楚”。

二、系统性讲解,帮助读者构建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写给孩子的高效学习手册》中介绍的学习方法,我之前大多数都知道,但不是很会用,因为我都是在不同的书或网络平台上看到的,这里拼一个那里凑一个,总觉得哪个都好,结果哪个都没用好。

让我惊喜的是,《给孩子的高效学习手册》不仅把这些好的方法总结在一起,还给出各种方法的适应情境:

  1. 如何设置目标:SMART原则
  2. 从目标到计划:倒推法、分解法、艾宾浩斯法
  3. 如何高效完成计划:5种笔记方法、5W1H提问 法、SQ3R阅读方法
  4. 如何高效利用时间:番茄时间管理法
  5. 学会了又忘怎么办:费曼学习法
  6. 任务众多如何取舍:艾森豪威尔法则

爱了爱了,有了这个速查系统,孩子就能快速掌握经典学习方法,建立起自己的高效学习体系了,何止是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妈妈连自己的学习成长都不用担心了呀!

就像学习骇客公众号主理人陈琳说的那样:其实哪有什么惊人绝技,有的只是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罢了。

三、关于阅读的两件事

一本合格的写给孩子的学习手册,怎么少得了“阅读”这个深入人心的主题呢?

关于阅读,这本书提到的两个方面很有指导意义。

一是把书分为故事类和非故事类两种。

这个分类完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哪些书是在讲故事,哪些书不是,孩子们很容易弄明白。

“偏食”是儿童阅读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很多小孩子的爱阅读就仅仅是爱看故事书,这种阅读习惯很容易使孩子沉迷于阅读,且从书中获得的还极其有限,引导孩子“均衡”阅读是很重要的。

二是阅读笔记的制作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制作阅读卡,记录书中触动自己的文字,最好加上自己的感想,能帮助我们把书中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只做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不够的,只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阅读习惯,才能让阅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四、实用的工具表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懂了方法,有了流程,接下来当然是要按照流程来制作自己的学习计划了,这个时候我不得不隆重介绍一下这本书附赠的工具书,《我的高效学习工具包》。

这个工具包里的表格都是和书中讲述的方法配套的,分为三大板块:

  • 学期计划

这个板块是重头戏,又细分为月计划、周计划、放学后计划、番茄钟、任务优先级矩阵,考试复习计划表等等,总之就像个管家,事无巨细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 寒暑假计划

包括假期目标、假期计划表、习惯养成卡、假期总结。

  • 阅读笔记

阅读计划中把图书分为故事类和非故事类两部分,还有读书笔记的卡片,这个制作阅读书单“表格”特别招人喜欢。如下图:

你可能会担心这个工具包用完了买不到怎么办,别担心,出版社已经为你考虑到了,每本书上都有二维码,扫码就可以免费领取实用工具表格的电子版(电子版),可下载并打印,方便全年使用。


这个时代的孩子在学习资源上实在是比我们好太多了,可妈妈们的焦虑并没有减轻,根源就在于更应该解决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这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

有学习动机的孩子遇上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发布于 2021-09-07 20:31

清华博士、人大附中高级教师和渊,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方法不到位,导致成绩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专门写了一本书《成为学习高手》,这本书不是一般的个人经验,而是以博士论文的姿态写成的。从高效学习方法论出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实践,历时两年时间完成,非常有普适性,不管是牛娃还是普娃都能用。

我也看了这本书,感觉方法特别实用、接地气,有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把其中几个方法教给儿子,他的学习劲头变得特别高涨,学习效率确实提高很多。所以迫不及待地分享给大家,先来说说其中最基本的3个高效学习法,让孩子们先借鉴起来,再仔细看书了解更多具体做法,轻松变学霸。

https://www.zhihu.com/video/1519602543517184001

发布于 2022-06-13 08:59

推荐一本《自学大全》,很多学习上的问题,这本书中都有相应的方法,强烈推荐。

“我们都想要成为马,却很难静下心来当牛。”

每个人都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大多数时候,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坚持下去。

这是一本自学方法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学生和职场人士,还是宝妈或退休人员,都很适用。

一经发售即刻售罄,一直雄踞日本各大畅销书榜No.1,是日本亚马逊工作术类畅销第一名!


在这个信息极度透明的社会,似乎学习方法唾手可得,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断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我就是其中一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居然发现了很多惊喜。

第一个给我惊喜的是关于自学的概念,虽然我平时很喜欢自学一些知识,但是似乎没有系统考虑过自学这件事。比如书中提到下面几点:

l 自学者,是指那些自己为自己设计学习环境的人。

l 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的人,从来没有在方法上下过功夫。

l 学习并不全是在旧的知识上积累新知识,还有瓦解现有知识,重塑知识体系。

l 开始自学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

对我来说,这本书说透了自学这件事,从观念到实践,深入浅出,故事和方法论结合,图文并茂,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自学的步骤,从高处着眼,低处入手,一点点累积知识,让学习变得有趣,容易坚持。

很喜欢作者提到的脚手架(Scaffold)理论,这是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理论,指的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等到儿童独立时再“拆除”。作者仿照安迪·克拉克,把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和自我控制的工具,称为“脚手架”,区别是,这个脚手架不会拆除。而这本《自学大全》就是自学者的脚手架。

书中一共介绍了55个自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为什么学习(why)

二、应该学什么(what)

三、怎么学习(how)

篇幅有限,我将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两个对我触动较大的方法,简单介绍一下,希望也能给你带来帮助。

为什么学习?(why)

学习首先要立志,确定目标,从动机和时间上寻找方法,确保可以坚持下去,必要时,需要借助外力营造学习的氛围。

俗话说,常立志不如立长志,很多人一直停留在开始阶段,在尚未见到效果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

方法1,学习动机图

仔细思考学习动机,挖掘学习动力的源头,画出学习动机图,反复将行为与动机联系,强化动机,反过来促进行动,来贯穿指引整个学习过程。

作者读书猴列出了自己的学习动机图,图中可以看到他遇到老生物学家之后,对自己的学习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和行为,回顾的过程中,又会强化动机,不断加强动力,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想到自己曾经立下的flag,很多事情当初为什么要去做,都忘得差不多了,想不起来为什么,就会忘记动机,行动就慢慢变得没有力量。

半途而废之后,很久后的一天,又会想起来那个遥远的动机事件,然后重新开始新的一轮学习征途,如果不把动机图记录下来,大概率可能又会慢慢遗忘和放弃。

一次次开始,却总是草草结束,原来是没有把动机和行动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看完这个方法,如醍醐灌顶,我也要去把自己的动机图画下来,一个带着持续强劲动力的自学旅程,应该会更容易坚持到底。

方法9,让自己无法偷懒的“反向计划法”。

一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个方法有多么好,制定一个无法完成的计划,然后取目标最小单位,写成否定式,将这个作为目标,就是“反向计划法”。


如图所示,将“每天一个字都不写”作为目标,真的能促使写字吗?

后来才猛然意识到,对于一个每天都很难完成计划的人来说,这个反向计划法真的是太有效了!

人都有逆反心理,如果一直被要求不要做某事,总有一天,会去做一次。

自学者最难的就是让自己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大部分的自学者并没有他人参与,自己掌控进度,自己督促自己学习,结果往往是,即使提出要求的是自己,也会变得厌倦和逆反,进而拖延,常常完不成计划。

如果把计划变成不做这件事,就会卸掉压力,没有压力,再加上逆反心理,反而会去做,结果是没完成“计划”,但是取得正向的结果。

利用人的心理,去达到目标,这就是方法的力量。

这个方法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我常常制定计划每天看书50页,其实翻开书之前,都会感觉到一股阻力,结果常常没完成。看了这个反向计划法,才明白,那股阻力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自从给自己制定“每天一页书也不要看”之后,反而每天都能看几十页,有时候看到有趣的地方,看一两百页也很正常,没有压力的生活,乐趣也多了很多。

应该学什么(what)

方法16, 知识地图

这一部分内容中,知识地图对我影响很大,作为一个自学者,我肯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方面的内容,却没有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做一个梳理,不了解现状就开始学习,结果就是很难抓得住重点,也不知道学到什么才算程度才算到位。

这个方法让我想起,麦肯锡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法,是收集这个行业的50个关键词。如果了解了某行业的50个关键词,那么基本上入行了,然后任何与此相关的问题,就会比较容易弄懂。

而知识地图的开始,也是从关键词的梳理开始,寻找脑中已有的概念,然后联系未知概念,不断去扩充知识版图,增加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最后会拥有一张网状的知识地图,有了这张知识地图,对于这个需要学习的知识,也就完成了深入学习,把这些网状知识,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看到这里,我仔细搜集了一下脑海中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却发现,都是一些如何提高效率,管理时间的技巧,却在较高纬度的思考层面,缺失很多,有了这本书,我准备把知识地图丰富起来,正像作者提到的那样,准备一本属于自己的《自学大全》。

怎么学习(how)

怎么学习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如何阅读,其中有13种方法,对我帮助较大的有2个,限时阅读和刻读。

方法37,限时阅读

按照我们长期养成的习惯,一般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但是这个方法却不是如此,而是限定在15-30分钟读,即使没读完,也不能再继续。


这个方法颠覆了传统的阅读,原来书还可以这么读!

使用限时阅读,好处多多,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学会抓重点,注意力更加集中,效率更高。

很多书并不值得逐字精读,粗略地了解大概意思就足够了,而有些书则必须细细研读,通过限时阅读,可以筛选出哪些书略读即可,那些书需要精读,需要精读的书,可以找时间仔细读,并做笔记。

只是注意,用来愉悦身心的书和读起来很轻松、本就需要时间不长的书,不在此列。

用限时阅读方法来读这本《自学大全》,半个小时就看完了,了解学习大全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然后选择感兴趣或者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另找时间重点阅读,这样一本接近700页的大部头,这么容易看完,还真是让人有点意外呢。

方法41,刻读(Marked Reading)

需要精读的书,一般不会只看一遍,为了今后方便查询,就要用到刻读的方法。

刻读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1. 先粗略阅读一遍,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概要

2. 一边阅读,一边在必要的位置做标记

3. 读完一遍后,再从头开始重温那些留下标记的部分

这个方法很多人都在用,为什么我要再重新提出来,是因为,读完做标记的人很多,写索引的人并不多。

第三步做得更精细一点,就是写一个索引,把做过标记的内容和页码抄下来,如果想要回顾,先看索引就能更加快速了解这本书,而不需要从头翻到尾。

这也是把书读薄的一种方法,对于这本《自学大全》,就很适合把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写出索引,所以我也做了一份,便于今后查找。

这本书有非常多的干货内容,像是1/100计划法,净化灰色时间,拉米提问法,目录矩阵表,铃木式六分笔记,35分钟模块法,元笔记等等,都是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场景,解决诸如爱拖延,效率低,找资料,整理资料,筛选信息,学习进度等等常见问题,根据症状,寻找相应的方法解决。

这不仅是一部自学方法大全,还是一个不愿意摆烂的自学者的总结范本,值得每一个不愿意放弃学习的人,以此作为模板,去寻找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全。

推荐对自己有要求的人都去看看这本书,它不仅可以启发关于学习方法的思考,还有更多关于如何精进,如何将认知上升至元认知的路径。

编辑于 2023-04-20 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