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一个真正的高手,其实应该有能力用一套方法论去解决问题的所有,不管这个问题再难,再新鲜,再简单都能搞定。


什么是问题?一言以蔽之,问题来源于现实与目标的差距。

因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这些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较好解决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问题”,无法较好解决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麻烦”。

一个真正的高手,其实应该有能力用一套方法论去解决问题的所有,不管这个问题再难,再新鲜,再简单都能搞定。

会解决问题的人和不会解决问题的人,在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说你的朋友想找你咨询一个新产品,说,“小王我们开发了一个新产品,这个产品的表现不太好,用户付费转化不够,怎样才能提高用户付费转化率?”

这个时候,你要是不会解决问题,你要是不会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呢?很可能你就开始在头脑里想象一些碎片式的解决方案了。比如说是不是产品存在问题、运营是不是存在问题,是不是需要做推广来获得更多的流量等等。

这里面有没有可能有正确的答案呢?当然有可能的。但是,这肯定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会做的事情。

真正的高手具备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能够采用系统思维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解决问题有以下四个步骤:

在这四步里,提出解决方案其实放的很靠后。第二步,也就是拆解和定位问题,反而是整套方法里最重要的。

如果你想要解决问题,你就必须用80%的精力去拆解和定位这个问题,剩下20%的精力去寻找解决方案,其实就足够了。因为,当问题被拆分得足够细,足够清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解决方案原来是这么明显,每个人都可以办得到。



在这里,我们分享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非常的重要,我要在这里重复一下。

  1. 第一步 明确及理解问题
  2. 第二步 拆分及定位问题
  3. 第三步 提出解决方案
  4. 第四步 总结问题

其中拆分和定位问题是最关键的一环。但是,我们总归要从第一步开始做起。所以这篇就从第一步,明确及理解问题讲起。

明确问题的四个方法

你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方法来明确及理解问题:

方法一、准确地描述问题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我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主要工具。

每一句话中的文字都会表达一些意思,但往往这些意思并不能传达说话者内心所说的全部观念和意义,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这种语言中有很多说不出来的意思的情况,既可能是表达者自身局限所导致的,也可能是根本就不可能说出来。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既然你现在已经知道了语言往往不能传达说话者全部的含义,那就需要在分析问题前了解说话者的意图。

案例——员工流动率高的问题
假设你新加入一家公司担任人力资源总监。上班第一天,老板跟你说公司员工的流动率高,请你出具一个解决方案,你会怎么做呢?

你是不是第一时间又想到了工资低、工作环境恶劣等原因?你有想过不同人对“高”的定义不一样吗?
假如你的老板是一位偏完美主义的管理者,哪怕1年内100位员工中走了5位,他也会觉得员工流动率高。
也有可能你的老板是一位纯结果导向的管理者,3个月内100位员工中走了20位,他并不觉得员工流动率高。

你再想想,当你第一时间看到“员工流动率高”的时候,你大脑中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不先进行澄清,你是不是又会同导入案例一样,做了大部分的无用功。

“高”、“低”这样的形容词在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精确地表达说话者的全部含义,因此你必须先用数字澄清。

这就好比你对工资的看法:有两个人,一人告诉你他工资高,另一人告诉你他工资很低,你大脑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两个人的工资分别是多少。假如第一个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是6 000元;第二个人工作了10年,月薪是20 000元。

情况是不是与你大脑中所想的“高”、“低”不一致?

方法二、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或学习中,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任务?

工作中有领导分派的或大或小的任务,生活中有家务、旅游等事情,学习中有班级活动、学习安排等事项,你是应对自如,还是经常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我们结合下面的案例来分析。

案例——上海出差
假设你是某家公司的项目经理。上周六完成了一个项目,周一刚刚回到公司。

上午10:00,你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是公司一位“大神”级的项目总监打过来的。这位项目总监是公司的名人,全公司的年轻项目经理都想跟他一起做项目,你当然也不例外。现在,他在电话里让你当晚赶到上海参与某项目的实施,你要怎样答复他呢?

你心里会不会这么想:“哇,难得有机会跟仰慕已久的资深项目总监做项目,手头正好又没事,那还不赶紧答应!小心这个机会被其他人抢了。”

假如你真是这么想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准备去上海的事宜吧。

首先是订票。是订高铁票还是订飞机票?两种方式好像都能保证当天到上海。假设订飞机票,是订到浦东机场的,还是订到虹桥机场的?忘了问项目的具体地址,有点蒙圈……
(赶紧打电话跟“大神”确认了项目地址是张江高新区。“大神”很亲切,除告诉地址外,还特别提醒你最好在18:00前到,这样可以一起吃晚饭并交流项目情况。)

订票问题总算解决了,接下来是准备出差所需的东西。应该带什么过去呢?是带应季的衣服,还是换季的衣服也带过去?似乎忘了问你过去上海做什么,以及会在上海待多久。
(赶紧再给“大神”打一个电话。虽然知道了要待三个月,但是明显感觉到“大神”在电话中的语气没有上一次亲切。)

总算打包好了,准备出发。你突然想起来,有没有人一起从深圳过去?项目上都已经有哪些人了?作为新人,带点深圳特产去打个招呼也好啊。可是也忘了问!
(再打一个电话给“大神”?哎,还是算了吧。上次“大神”似乎就有点不耐烦,再打一次电话,“大神”估计要另请高明。)

怎么样,通过一起准备出差事宜,是不是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内容都漏了确认?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经过会碰到各种任务类的问题,如果你在第一时间就跟对方确认清楚,一是可以减少反复确认的时间,提高效率,二是可以给对方留下一个“思维缜密”的好印象。

反之,你就可能浪费时间,并给对方留下一个“考虑问题不周”的坏印象。

那么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就确认清楚这类任务式问题的所有要素?非常简单,采用“5W2H”的框架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即可。

5W2H分析法,又称“七何”分析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它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回到项目总监让你到上海出差的问题,你可以在电话里运用“5W2H”的框架跟他一次性确认所有关键要素。

  1. 为什么要你去(Why)?
  2. 该项目的情况以及你过去主要做什么(What)?
  3. 具体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结束(When)?
  4. 项目的具体地址,去了住哪儿(Where)?
  5. 都有哪些人在项目上,有人一起去上海吗(Who)?
  6. 去上海可允许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哪些(How)?
  7. 有多少预算可以用(How Much)?

方法三、探究问题的本质

“准确地描述问题”和“明确问题构成要素”这两种明确及理解问题的方法容易上手,但真正掌握它们的关键在于,你平时要有意识地多多练习,以尽快形成习惯。下面来讲讲明确问题的深水区,也是威力最大的区域,探究问题的本质。

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总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大部分时候,真正的问题并不会自动摆在你的面前,它们会以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或者无关的干扰信息等形式出现。大多数人都会被这些偏差迷惑,从而偏离问题的真正解决之道。

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案例来体验。

区分问题的表象与问题的根本原因

案例——员工上班聊QQ的问题

假设你是某个企业的老板,某天你发现公司有一半员工上班时用QQ与朋友闲聊。从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你会怎么做呢?

你认为直接安装一款QQ屏蔽软件?据我所知,不少知名企业采用了这样的QQ屏蔽措施,工作沟通改用企业内部的IM。

“这样可能不行吧?”也许你心里有些疑惑。是的,虽然不少知名企业采用了QQ屏蔽措施,但不见得你的企业也适用。

万一员工上班用QQ闲聊是因为工作量不足呢?QQ被屏蔽后,他们可以用微信;微信被屏蔽后,可以当面聊天;当面聊天被禁止后,还可以看电子小说。打发时间的方式很多,绝对让你防不胜防!

既然假设原因是工作量不足,那是不是直接给闲聊的员工多安排工作就可以了?
“似乎事情没这么简单。”也许你在心里这么嘀咕。

对的。在考虑给员工多安排工作前,你有想过为什么他们的工作量不饱和吗?是因为经理层工作安排不合理,还是因为压根就没有这么多的工作可安排?

似乎渐入佳境了。假设你的经理们都很能干,原因出在公司根本就没有足够的任务派给用QQ闲聊的员工的话,你会怎么办呢?

“裁员!”这个悲壮而又常见的词似乎自个儿蹦入你的脑海中。

是的,裁员确实是解决公司人员冗余的常用方式之一。可是,你再问问自己为什么公司的人员会过剩。
是因为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公司扩张计划招聘的储备人员多了,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公司的阶段性业务量下降了?

假设原因是后者,你采用了裁员措施,万一业务量回升,那岂不是刚裁完人又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去招人,还要再花费额外的时间和成本等待新人的成长。是不是得不偿失了?

“如果是因为业务量减少,我就不会裁员。我会安排他们去开拓新市场!”也许你会这么回复我。

但是,开拓新市场的决定真的可行吗?你在做决定之前再问问自己为什么业务量会减少吧。是因为临近春节,是因为市场被竞争对手蚕食,还是因为产品价格过高导致销量减少?

如果是产品价格过高导致销量减少,你派人去开拓再多的新市场,恐怕都是无效的。
“那,那我就降价!”你也许有些气急败坏了。

如果你选择降价,你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产品价格会偏高。聪明的你可能知道我会这么说。你兴许已经在脑子里想过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定价策略错了,可能是产品过时了,从而竞争对手都在降价清货。

如果是后者,那么你的降价举措就无效了,你更应该选择的举措是升级产品。

员工上班用QQ闲聊的小事,最终的可能解决措施竟然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升级产品。这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很简单,这就是我要教给你的“探究问题本质”的第一种方法——5Why分析法。以上运用5Why分析法的过程如图所示。



5Why分析法,又称“五问法”,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自问,探究其根本原因。虽为5个为什么,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以达到你所在的层次能解决的根本原因为止。

以我们刚才一起讨论的案例来说,如果你是公司的网管,那么你的解决方案可以只是安装一款QQ屏蔽软件;但如果你是公司老板,你就必须找到升级产品的方案。

5Why分析法的关键:鼓励解决问题的人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种方法是丰田佐吉提出的,后来丰田汽车公司在发展完善其制造方法学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作为丰田生产系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的入门课程的组成部分,这种方法成为其中问题求解培训的一项关键内容。丰田生产系统的设计师大野耐一曾经将五问法描述为“……丰田科学方法的基础……重复五次,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随即显而易见”。目前,该方法在丰田之外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并且现在在持续改善法、精益生产法以及六西格玛法中也得到了采用。

既然5Why分析法起源于找出生产制造问题的根源,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5Why分析法应用的经典案例“车间油渍问题”,以复习和加深对5Why分析法的理解。


区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

上面面我们一起了解了“探究问题本质”的第一种类型——区分问题的表象与根本原因,并掌握了5Why分析法。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探究问题本质”的第二种类型——区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

案例——历史数据导入问题
S公司接了某个大客户“财务+供应链”的ERP实施项目。项目金额是S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因此公司特别重视。

由于公司在顾问资源上的投入很大,因此截至8月系统上线前,项目的进度、实施质量都挺不错。
不过,在新旧系统切换上线时,S公司碰到了一个大问题。客户方的项目负责人李总不仅要求将今年1月至7月的所有财务、业务数据导入新系统,还要求将前两年的财务、业务数据也都导入系统中。

李总是财务总监,是客户方的二号实权人物,这个项目的成败由她说了算。因此绝对不能得罪她。

对于李总的这个要求,S公司的项目经理孙经理有点傻眼。如果那样,工作量太大了先不说,可行性也不高。新系统将原先的物料、科目编码都做了优化调整,导入历史数据不是仅仅从旧系统中导出数据,再导入新系统就可以的,还需要做新旧编码的对应,以及调整所有相关历史销售订单、采购订单、出货单、生产订单和入库单等数据。

孙经理找李总沟通了好几次,反复跟她强调这个要求的可行性风险和工作量。但是李总很强势,跟孙经理强调:“这是我们的核心需求,这些历史数据必须要导入到新系统中。如果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到,我们还怎么使用这套系统呢?”

孙经理没有办法,只好向公司申请更多顾问资源。结果公司所有在当地的顾问周六周日放弃休息,全部到该项目上帮忙整理历史数据和导入,项目组的顾问更是天天熬夜加班。

可惜事与愿违,数据在整理和导入时问题重重,要修改的数据量太巨大了,项目组忙了一个月几乎确定这个方案的不可行性。

孙经理现在要面临着李总的冲天怒火,公司历史上金额最大的项目看样子就要“烂尾”了。如果让你去拯救孙经理,你会怎么做呢?

经过以上训练,我相信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看到了问题的端倪。

李总为何一定要将前两年和当年1月至7月的历史数据导入到新系统中?孙经理有深耕李总提这个要求的原因吗?没有,他只是跟李总强调了风险和难度。

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李总的公司准备在下一年的年中IPO,李总从证交所上市的要求出发,要保证IPO前至少3年的财务和业务数据是可查询的和连贯的,准备IPO也是选择上新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李总的角度出发,如果新系统对公司IPO产生阻碍,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无解了吗?当然不是!要求将历史的财务和业务数据导入新系统只是李总针对真正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从“IPO前3年数据要可查询和连贯”这个问题本身出发,有比李总提出的解决方案简单得多的方案:在新系统中定制开发一个接口,直接查询旧系统的数据即可。李总本身并不懂IT,在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上,她并不能提出最有效可行的方案。

结果,一给李总提出这个新方案她就欣然接受了,再也不提导入历史数据的要求。

一个程序员仅仅花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新解决方案,不但拯救了整个项目,还节省了大量的顾问人力成本。这就是“探究清楚问题本质”的威力!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很多时候对方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他们初步加工后的解决方案,而非真正的问题。

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混为一谈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也是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的根源之一。

你需要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惯性地将初步解决方案当做问题本身来应对。

方法四、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了解了“准确地描述问题”、“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探究问题本质”三种明确及理解问题的方法,我们来到了更高阶的明确问题阶段: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除了数学家生活的完美世界,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假设和应用边界。这句话似乎有点晦涩,暂时没理解没关系,继续往下看就明白了。

“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也许你来自北国哈尔滨,那么我想你的答案肯定是“北方人”。

也许你来自广西,那么我想你的答案应该是“南方人”。

如果某人来自安徽淮南或者江苏扬州,那么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呢?可能一部分人认为他是北方人,另一部分人认为是他南方人,这就看他把什么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划分基准了。如果以秦岭淮河为划分标准,那么安徽淮南人和江苏扬州人就是南方人;如果以长江为划分标准,那么他们就是北方人。

让我们再看哈尔滨人和广西人,他们就一定是北方人或南方人吗?以西伯利亚人的角度来看,哈尔滨人绝对是南方人;以越南人的角度来看,广西人是北得不能再北的北方人。

现在你可能大致明白“除了数学家生活的完美世界,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假设和应用边界”的意思了。在你看到“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这个问题时,你会不自觉地将你成长的环境因素代入进去考虑,你的大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隐含的假设”。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环境假设

“冰的熔点是0℃”,你知道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个假设吗?

假如你学过初中物理,我想你可以从上面这句话中找出两个主要假设:一是冰是100%不含杂质的纯冰;二是在标准大气压下。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从小到大看到的、经历的都是在地球的物理环境下产生的现象。因此,地球的物理环境成为我们思考绝大部分问题时一个隐含的因素,可能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你可能会问:“我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

不要着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隐含环境假设的价值。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不是所有冰的熔点都是0℃。那有什么用呢?假如黑龙江省冬天的高速公路结冰了,做法是派人去铲冰吗?绝对不是,是撒盐!为什么?因为饱和的食盐水的熔点低于-20℃,只要温度高于-20℃,撒了盐的高速公路就会解冻。看,这就是用途!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时间假设

我们暂且将“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这句话作为一条真理(事实上肯定不是的)。如果你正好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你认为下面这条论断是否正确:“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你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因此你不适合做销售。”

这条论断从字面上看,逻辑很严谨,几乎无懈可击。因此你因性格不够外向而放弃一份销售工作似乎是理所应当之举。可是如果这条论断的陈述成立,我是否可以追问你一个逻辑类似的问题:“跑步需要能够迈动的双腿,你生下来的时候不会迈动双腿,因此你这辈子都不会跑步。”我想你绝对会认为这是你听过的最滑稽的论断。

相信聪明的你已经看出了问题所在。“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你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因此你不适合做销售”这句话里面隐含了一个时间假设,即“你这一辈子都性格内向”。找出了这个时间假设后,这个论断就可以改成:“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目前我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我正好可以借助销售工作的锻炼来弥补我内向性格的不足。”看,你得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世界上可能将多一位卓越的销售人员。

隐含时间的假设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相信你听过很多隐含时间假设的论断,也可能因未能显性化问题隐含的时间假设而错过了不少机会。

例如,领导给你布置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工作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我的沟通能力不行,因此我不能接这个任务”,还是“这个工作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目前我的沟通能力不行,正好可以借这个任务锻炼提升”呢?

若是前者,你不仅辜负了领导的信任,还丧失了一次提升沟通能力的机会。而后者既可以提升沟通能力,又能够得到领导的青睐,即使任务没圆满完成,你的沟通能力的提升也绝对比你不接受这个任务要高得多。


显性化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是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谓是“活着的传奇”,他是当今全球的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可以说是当时企业竞争战略设计的不二选择

但是,该理论在中国的企业实践应用时却缺陷多多,几乎没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是什么出问题了呢?是波特的能力不够,还是五力竞争模型压根就没用?其实都不是,问题是任何的理论和工具都有其使用的前提和假设。

在不同的背景下使用时,我们需要对理论或工具进行必要的裁剪,有些时候甚至需要重新创造。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是波特基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期的背景提出来的,而且提炼是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应用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时,随着时代和应用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同样的现象还有丰田的丰田生产体系(TPS)。TPS可以说是丰田管理的基石,促进丰田几十年的辉煌,但是学习TPS的企业却鲜有成功案例,日本之外的企业几乎没有应用成功的,即使在日本也仅有20%的企业成功学习了TPS。

原因何在?因为TPS有其严苛的使用前提和假设:

这两个使用前提丰田公司完全具备,因此TPS在丰田发挥的作用非常大,但是其他公司很难同时具备这两个前提条件,照搬TPS的结果就是失败多而成功少。

通过学习三种显性化问题隐含假设——显性化隐含的环境假设、显性化隐含的时间假设、显性化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我相信你已经意识到了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是一种威力巨大的界定问题的方法,特别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不缜密的部分、拓宽分析问题的思路。

小结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中我们讲了明确及理解问题的三个方法,分别是:

  1. 准确地描述问题;
  2. 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3. 探究问题的本质;
  4.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多问题之所以难搞就是因为它特别的宏大而复杂。我们解决起来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但是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不太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于人生目标这类复杂问题,要想理清楚就需要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思考框架”,分析淘汰非关键的问题,抓住问题的重点。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思考框架及应用这些思考框架来拆分、定位问题。

什么是框架

世间万物,无论是大到一个星系还是小至一个原子其本质都是一个个的系统。而“框架”就是对系统构成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

通过分析物体系统的构成元素,人类可以对物体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应用甚至改造。


譬如,随着对各种不同生物基因测序的深入,人类已经掌握了大量生命的基因系统,从而根据需要开展了各种“改造生命”的活动。生物科学家已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全部解读,掌握了人类基因系统的构成全部元素,若抛开伦理层面上的争论,人类在技术上已经侵入了“上帝的领域”,完全可以创造生命了。看,这就是完全掌握基因系统构成元素的威力!

“框架”不仅仅体现了系统的构成元素,还体现了系统各构成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规律”。

通过对系统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人类甚至可以认知到靠眼睛看不到、靠耳朵听不到的东西。

例如,早在1915年,爱因斯坦就基于相对论提出了“引力波”,但直至100年后的2015年,美国科研人员才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引力波的发现对人类有重大意义,可能会带来天文学革命、能源革命,甚至可以让《三体》中的曲率超光速宇宙飞船成为现实)。

爱因斯坦没有上过太空,也没有先进的宇宙探测工具,但仅仅依据广义相对论,他在1915年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这就是掌握系统规律的威力!

既然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系统,而且掌握系统的“框架”(系统元素的构成和规律)的威力如此巨大,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透过“框架”来认识这个世界和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这种透过框架来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就是“系统思维”。

1. 系统思维

系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且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构成元素,更要考虑元素之间的联系。

例如,房子系统最简单的“框架”就是由屋顶、四壁和地板组成的,但是仅仅识别出这3个元素是构不成一间房子的,你还需要清楚这3个元素之间的联系——屋顶在最上面呈现出一个伞状,四壁作为长方体的四边在屋顶下面支撑,地板是长方体的底。



“框架”是系统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思维的特点主要是整体性、结构性、三維性、综合性、动态性。

整体性、结构性、三維性和综合性,都是基于“框架”产生的,而动态性则是通过框架构成元素之间联系的动态变化来体现。

系统思维就是选择、改善或构建“框架”,以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地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若将这个概念简化:系统思维就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用“框架”来系统思考和表达,可以做到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

例如,你想对自身能力做一个分析,你可以宽泛地想想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也可以借助某一款个人能力评估模型进行剖析——这个评估模型其实就是个人能力系统的一个简化框架,显然第二种做法会让你对自身能力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充满框架。假如一开始就有人告诉你某个事物系统的“框架”,你直接用这个“框架”思考,是不是比全新思考更快?例如,你想从家里去一个从未到过的办公楼,现在有两种办法:一是你直接出门,一路问人或自己摸索着过去;二是你出门前就通过百度地图查好路线图,再按照这个路线过去。

你觉得哪种方法能让你更快地抵达目的地?毫无疑问,肯定是第二种。不运用框架思考就如同不查地图就出门找路,而运用框架思考就是照着地图去目的地。

应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

上海有多少辆自行车?

这个问题就需要应用“系统思维”来分析。也就是你理解一个系统、事物之间关联的能力。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几种思路。

比如,你可以先查一下上海一共有多少人口,接下来你可以估算一下,这些人口当中有多大比例是骑自行车的?比如可能20-60岁之间,工作的人会骑自行车,通过比例你可以估算出有多少自行车。你还可以大致算一下上海有多少条街道,每条街道大致能容纳多少辆自行车,这样也能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甚至在以前,自行车挂车牌的时候,去街上随机拦几十辆自行车,算出这几十辆自行车车牌数字的中位数,通过这个中位数,也能算出上海市一共发送了多少车牌。

当然,这些都是思路,而且也并非是完美的思路。因为只有没有标准答案,才能测试你的思路,测试你发现自行车和人群、自行车和街道、自行车和车牌或者和这个生态中其他因素的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建立模型,构建系统的能力。

当你建立模型,构建系统的能力越接近现实世界,你的“系统思维”能力就越强。

2.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系统思维与发散思维是包含的关系,而非对立或交叉的关系。发散思维是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散思维用于构建和改善框架。当没有现成的反映事物系统的框架而需要全新构建框架时,就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充分、广泛地思考,以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再通过筛选和归纳分组构建一个新的框架,用于后续的思考和表达。或者虽然有现成的框架,但不太合适需要改善时,也需要通过发散思考跳出已有框架,寻找其他新颖的、突破性的解决方法,从而改善得到更合适的框架,用于后续的思考和表达。这种思维方式常用在头脑风暴中。应用发散思维可以创新性的解决一些问题。

应用发散思维分析问题

有两个骰子,每一个骰子都是6面的正方体,每一面上只能放0到9的数字一个,问这2个骰子如何组合,可以达到显示日历的效果(从01-31)?

这个问题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我们有两个立方体,那就一共12个面。现在有0-9,一共10个数,放到这12个面上,所以,一定有数字是重复出现在两个立方体上的。那么,哪些数是会重复出现的呢?

想到我们的目的是用两个立方体表示日历,也就是01-31这一串数字。那么,有哪些数字是在个位和十位上都必须有的呢?我们有11号和22号,所以1和2这两个数字在两个立方体上必须都出现,那这样一算,正好就是12个数字和12个面,可以一一对应了。

但是如果你细想想,就会发现不对啊,当日期是一位数的时候,0还需要在十位的位置上补位呢,所以0也必须同时出现在两个立方体上。如果0也必须出现2次,那就有13个数字,要出现在12个面上了。这样就少了一个面。怎么办?其实如果你能想到这里,就已经能拿到一半的分了。

那少的一面该怎么办?怎么在12个面上放13个数字?有没有数字能重复用?有,那就是6和9.到这为止,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解决这个问题应用的就是发散思维,也就是跳出固定框架去思考的能力。如果你觉得6就是6,9就是9,那就没有跳出固定的思维框架。这种应用发散思维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极其重要。

比如,谁说冰箱的冰格,一定要在冰箱里面呢?如果把冰格放满厨房呢?这就是“分布式冰箱”。发散思维就是创新的源泉。



3. 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它的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

归纳和演绎是收敛思维最核心的思考方式。归纳是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如男人、女人可以归纳为“人”。演绎则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例如,既然鸟都会飞,喜鹊是一种鸟,那么喜鹊会飞。

收敛思维是系统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构建框架时,无论采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发散思维也好,还是后面讲到的水平思维也罢,最终都要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将所有思考内容组织成一个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因为只有透过框架,才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思考对象的本质。

应用收敛思维分析问题

有九块蛋糕,但要装在四个盒子里,而且每个盒子里至少要装三块蛋糕?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将盒子分类为大盒子和小盒子:先将九个蛋糕分装在三个小盒子里,每盒三块;然后再把这三个盒子一起装在一个大盒子里,用包装袋扎好。

你的面前摆着四种物品:一本平装书,一瓶百事可乐,一根纯金项链,一台彩色电视机。请从上述四种物品中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然后,再找出两两物品之间的共同之处。


这哥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按与人的关系及属性分类:平装书是唯一用纸做成的、供人阅读的物品;

可乐是唯一由液体构成、供人饮用的物品;项链是唯一用纯金制作的、戴在身上的装饰品;

电视是唯一能把无线电波转换成声音和图像的物品。

平装书与可乐属于“价格低廉品”;平装书与电视属于“信息物品”;

可乐与电视属于“诞生于现代的物品”;项链与电视属于“贵重物品”…

4. 水平思维

根据《牛津英文大辞典》,水平思维是“以非直接、非传统的方式或者显然非逻辑、非一步步推导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水平思维最简单的描述是:“你不能通过把同一个洞越挖越深,实现在不同的地方挖出不同的洞的愿望。”这里强调的是寻求看待事物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路径。

水平思维同样也是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水平思维所强调的天马行空的思考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框架,是一种弱联系,是对收敛思维强联系的有力补充。

应用水平思维分析问题

逆向思考是水平思维中最重要的思考方法,就是一种站在事物的对立面去思考的方法,这也是系统思维在改善框架时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

如果你问一个女生: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男生呢?

她会觉得很难回答,一般会说:嗯,没有具体要求,看缘分吧。

但是,倘若你问她:你讨厌什么样的男生呢?她就会有很多答案:不爱干净、歧视女性、没有责任心……

试着把这个答案反过来:爱干净、尊重女性、责任心强,就是原问题的答案了。

除了逆向思考,水平思维还有五种可以帮助我们开脑洞的思考方法。

(1)拓展问题法

拿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将它拓展成为六个问题,分别进行思考:Who、What、Why、Where、When、How。

比如,你在一家生产文具的公司工作,需要策划一款新的笔记本。如果按照过去的工作惯性,你会思考笔记本封面、纸质、大小、页数,等等。然后开始制作。

然而用这六个问题,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这六个问题一来,你的脑洞就打开了。


(2)SCAMPER法

当有产品/服务出现问题、需要改进的时候,SCAMPER是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我们拓展思路。


(3)重新表述问题法

尝试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换种方式:你希望自己百年之后的葬礼上,人们如何评价你?或许,你会开始滔滔不绝,甚至开始给自己写悼词了。所以,当我们面临一些问题,没有任何思路的时候,试着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问自己,可能会有惊喜。


(4)类比思考法:转换成熟悉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太熟悉的问题时,往往会没有任何思路,这时候可以借助比喻,以我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来寻找灵感。

比如我问你:为什么第一份工作大多很难坚持到最后?

如果你还喂工作过,对这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什么想法。

但是,如果讲工作跟爱情做个类比,问题换成:为什么初恋大多很难走到最后?你可能就可以想到很多原因了,比如:当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后来有了更好地选择,等等。


(5)随机输入法

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张照片、或者听一首歌,强行将它们跟你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迫使你跳出思维定式。

另外,把你的问题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这个过程,不在于你画画技巧如何,而在于将你的笔作为大脑的延伸,跳出思维习惯,启发灵感。伯赞思维导图就是基于这种原理进行设计的。

下面我们再来应用水平思维解决一个问题:

昨天,我早上8点爬山,晚上8点到山顶。睡了一觉后,今天,我早上8点从山顶原路下山,晚上8点到山脚。请问,有没有一个时刻,昨天和今天,我站在同样位置?

你可以把这道题转换成这样的一道题:你和另一个人,一个从山顶往下走,一个从山脚往上走,走的是同一条路,是不是一定会相遇?答案是一定的啊,你们走在一条路上,一定会遇见的。

再比如,顾客吃完饭结账,200元。服务员说,“对了,我们今天有个充值免单活动。您只要充值1000元,这顿饭就可以免单,很划算呢”。全额免单?这是莫大的优惠啊!你可能冲了1000元。但是,如果有“水平思维”,你就会想到,这“其实就是”花1000元买1200元的东西。相当于打了83折。

“其实就是”这样的水平思维,在解决商业问题,技术问题时,至关重要。

5. 结构化思维

下面有15个数字,我需要你在3秒钟内看完并记住它们,试一下?

9,2,8,4,2,7,0,3,1,4,6,5,3,1,5

是不是觉得有点费力?

那么,如果我换一下,让你记住下面这15个数字,试试?

1,2,3,4,5,6,7,8,9,0,1,2,3,4,5

是不是觉得很容易了?

其实这两组数字是一样的,只是第二组数字的结构更加有规律。

为什么你很难记住第一组却能够轻松记住第二组呢?因为它更符合我们大脑的思维习惯。

我们在解决问题或者面临与人沟通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进行归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而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的精髓在于“框架”,因此,系统思维也就包含了结构化思维。

应用结构化思维分析问题

下面我们讲一个结构化思维的经典案例。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董事长,有天早晨,你的秘书向你汇报:

董事长您好!刘经理来电说系统出现状况,他无法参加4点的会议了。
小张说晚点开会没关系,明天开也可以,但最好别12点之前开。
可是已经有人预定了明天的会议室,但星期五是空着的。
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晚很晚才能从外地赶回来。我建议会议时间改在周五早上十点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听完她的汇报,你有什么感觉?你知道如何决策吗?让我们来用结构化思维来改变这种汇报方式。

参考答案:

董事长,原定今天下午4点的会议可以改在周五上午10点开吗?这样临时有事的王总、刘经理和小张都可以参加,而且周五会议室也可以预定。

这个答案有效运用了结构化思维中的金字塔结构。



小结

本篇我们主要讲了通过系统思维构建框架实现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现在对“系统思维是什么”应该有了很清晰的理解,也认识到这是一种威力巨大的高级思维方式。我们在下一篇将继续分享如何构建系统思维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


本文由 @黄成甲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原文链接: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关于问题解决的关键4步骤(连载一)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系统思维(连载二)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代做工资流水公司宜春打印对公银行流水廊坊银行流水修改打印揭阳对公银行流水代做唐山银行流水账单代做揭阳做背调工资流水新乡转账银行流水样本西宁查企业贷流水宁波代做个人工资流水宿迁企业贷流水代做铜陵查企业流水打印阜阳做车贷工资流水铜陵代做银行流水宁波车贷银行流水 图片代开银行流水PS南宁办理企业流水打印绍兴签证流水办理银川个人工资流水 代开泰安工资代付流水开具中山企业银行流水价格南阳房贷银行流水 多少钱赣州代开个人流水昆明办在职证明郑州银行流水查询常德入职银行流水代做重庆自存银行流水费用西安代做日常消费流水曲靖薪资流水单费用曲靖办车贷银行流水西安入职工资流水代办株洲对公流水多少钱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汪小菲曝离婚始末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杨倩无缘巴黎奥运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郑州一火锅店爆改成麻辣烫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开除党籍5年后 原水城县长再被查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初中生遭15人围殴自卫刺伤3人判无罪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路边卖淀粉肠阿姨主动出示声明书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西藏招商引资投资者子女可当地高考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

代做工资流水公司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