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可能性 | 产品与大设计

如何从零开始成为 UI 设计师/交互设计师?(4万字长文)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系统讲讲如何从零开始成为 UI 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以下简称 UX 设计师,实际上 UX 和交互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但是因为业内习惯,我们在文章里暂时先这样用)。我是从2004年开始做 UI/UX 领域,从「用户体验」这个词还没没有在国内流行起来开始,也带了很多设计师,我的学生从入门到今天成长为BAT的设计总监。过去十几年里,我把互联网的几个主要工作都做了一遍。

这是里我在前段时间的全球体验设计峰会上接受采访的照片(也顺便帮组织会议的朋友们宣传一下,他们很棒),增加一些信任度。同时我在知乎里有100多万人关注,还在很多大学里讲课,一直致力于推动行业内的教育工作。

1. UI 和 UX 设计的基础知识

1.1 UI 是什么

UI 是什么?有很多误以为 UI 就是各种漂亮的界面,是创意,甚至是平面设计的一部分。这些并不对,如果你一开始是从这种认知开始学习 UI 的,大概率难以立足。

我曾经问过很多UI设计师一个问题:未来1-3年,一个UI设计师、或者一个想做UI设计的人,如果是只会画画、只会把界面画出来,只会做各种效果,几乎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大家是否同意?结果几乎所有问过的UI设计师都说很同意,确实发现这个问题了。而网上很多对 UI 的解释是错误或者不全面的,现在很多地方把学 UI 变成学画画,这是误人子弟。

出自UI(全链路设计)能力地图:

(这里的能力地图的高清版,可以在知群的训练营里找到,在结尾有加入方式,先认真读文章)

UI 的全称叫 User Interface,就是用户界面,也就是一个产品(例如 App,或者汽车上的车载设备、 智能硬件等等)和用户交互时,需要借助的界面。

不要把 UI 理解成画画,和手绘之类的更不沾边。我曾经请艺术类的大学老师来做 UI,结果做的一塌糊涂。而反过来,中国最顶级的一批 UI 设计师(很了解他们,就是我们周围的一些朋友),很多都不是艺术出身,甚至以前没有过绘画背景。

UI 设计本身是互联网研发中的一部分,要以互联网的视角来看。这里有一个互联网项目完整的流程和角色:

如何理解 UI 设计?

我经常会做的一个比喻,就是盖房子。

就像这样一栋小木屋,盖起来的整个过程,需要多种角色的配合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一个人提出需求, Ta 需要一栋什么样的房子。需要房子能够提供哪些细节。

然后,由一名设计师,规划房子的整体使用情况,包括房间的布局等等。

其次,由另一名设计师,提供房子的整体外观的设计。

再次,由一名工程师给出房子的整体架构、材料等等建议,以及规划盖房子的流程。

最后,工人施工,前者依次验收。

这样的一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这样的一栋小木屋都是一个人完成的。但是如果把这栋房子,看成一款互联网产品的话,那么就能够找到对应的角色了。提出需求的人,在一个流程中,往往是 产品经理,而他则是从多个层面获取到的相关的需求。规划房子的整体使用情况和布局的那个人,我们一般都叫作交互设计师。决定房子的外观,给房子刷什么柒的那个人,我们一般叫作 视觉设计师( UI 设计师或 GUI 设计师)。而建立房子的工程师和工人,一般都是我们整体产品团队中的研发工程师。

等等,这里肯定会有人产生疑问,已经看到了 UI 设计师,那么 UX 设计师在哪里呢?

其实,在这个盖房子的例子中,UX 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比如说,我们建立这栋房子的目标,是要秉承着冬暖夏凉,通风好,采光棒,房间布局合理,住起来舒服又放松,睡一晚就能够充分放松身心。那么,所有盖房子的人,都要秉承着这样的思想,那么就时刻考虑着 UX 是什么。

这个例子是比较贴近于 UX 和 UI 的概念的。

1.2 UX 是什么

UX ,在百度百科中,解释如下:

UX是User Experience的缩写,即用户体验,其核心是用户,体验指用户在使用产品以及与产品发生交互时出现的**主观感受和需求满足**。用户体验发生在用户接触产品的时候,随着用户使用产品的深入,用户体验也从内部感受逐渐转变成某种用户需求的满足。UX设计师研究和评估一个系统的用户体验,关注于该系统的易用性,价值体现,实用性,高效性等。

用户体验的工作内容,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说明:

广义的角度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用户体验的工作内容涉及到的是一款产品的使用周期,我们可以定义为,这款产品从用户开始使用到使用完毕的感受体会。

这种产品,并不是单纯指软件类产品,还包括硬件类的产品。对于软件产品,结合用户的使用任务,是一个有开头和结尾的故事。用户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打开软件,然后结合对应的操作,最终达成目标。而对于硬件产品来说,往往从开箱,一直到使用以及使用完毕,整体的过程都可以使用「用户体验」来解释和设计。

我个人非常喜欢苹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第一次购买苹果产品,从开箱到开机的整个过程舒服的体验。

最近一次觉得苹果的用户体验无以伦比,还是第一次拿到 Air Pods 从打开包装,到自动连接手机一瞬间的那种触动感,为我的使用过程制造了非常完美的用户体验。

对于产品设计的整体过程,用户体验应该应该是融入其中的,因此就需要产品设计的每个阶段,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产品研发人员、产品生产人员以及产品测试人员、质检人员都要带有用户体验的概念来完成工作内容。

狭义的角度

一般我们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 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以及谈论这个角色,更多的是在软件或互联网行业中。完成用户体验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用户研究员,设计师,包括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

用户体验的工作内容,包括的整体流程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需求挖掘

通过研究用户和数据分析,挖掘用户需求,收集用户反馈,然后定义产品的初始形态或者产品的迭代。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研究员、设计师和产品经理需要协同工作,共同努力,通过反复的讨论以及考察验证,才能找到最接近真实情况的需求。

此时的产品形态,往往是从0-1,或者是处于快速迭代的阶段。

2.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貌似是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实际上,用户体验设计师同样也要参与进去,把用户体验的概念融入到产品设计中。

产品经理往往要结合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的设计,包括产品的实现架构,用户需求,市场目标等,此时就需要用户体验设计师把用户需求进行拆解,然后融入到产品经理的整体设计中。

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和用户体验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会非常多,并且基本上处于一种假设阶段,后面在产出具体的原型以后,可以再进行验证。

3.界面设计

产品的用户界面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充分把自己的专业性落实的阵地,从交互设计到视觉设计,基本上每一个细节都要以用户体验为目标指导设计的执行。

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范畴,实际上就包含在用户体验的概念中。用户体验需要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把一款互联网产品从一份文档或功能列表,转化为 交互流程图、界面交互原型、带有视觉效果和动效的高保真原型。

因此,在行业里,我们会把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都称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而他们所完成的工作内容,都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

4.原型验证

针对于原型验证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日常接触比较多的,基本上是 可用性测试或 A/B 测试这样的方法论。

在行业中,众多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通过可用性测试来收集用户的反馈,在建立一定的用户体验标准(依据不同的产品实际情况,用户体验指标会不一样),来考察所设计的原型,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真实的需求,实现用户的目标,以及完成任务。

可用性测试可能有些大费周章,因为要邀请用户在模拟的环境中使用,而互联网产品的原型验证,可以考虑MVP 或通过一部分用户的甄别,让他们参与使用测试,收集实际使用的数据情况,然后来分析之前的设计能否达成目标。

无论是传统的方式,还是更灵活的方法,对于用户的甄别,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部分内容也是用户体验设计师需要参与以及主导完成的工作内容。

5.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这里,用户体验设计师要配合运营的同事,做好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工作,尤其是针对于产品的界面操作等,关键界面或元素,一定要做好数据埋点。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反映出主流用户群体的产品使用情况,以及针对于接下来的产品改版和迭代,都会有所帮助。

6.整体的流程

多年前我画过这样一张图(后来看到网上有很多抄袭和剽窃的,大家记住,原作者是我^_^)

这张图在当时能够充分反馈出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整体工作流程。现在行业中会有一些变化,针对于工作地环节接入和输出的阶段会有所不同,但是大致的概念上还是不变的。另外近些年衍生出的「服务设计」的概念,同样也可以归纳入用户体验的一部分。毕竟在用户体验行业产生之初,实际上随处可见的是「服务设计」的影子。

1.3 UI 设计的新变化

在设计师的分工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未来3到5年,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视觉设计的 UI 设计师,几乎招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说的这个判断,几乎绝大多数 UI 设计从业者都同意。

现在好的 UI 设计师挺难招的,招不到。很多朋友的公司、包括很多大公司的团队都在让我帮忙介绍。难招的原因主要是能力不匹配。公司期望你能够真正的把 UI 做了,不仅仅是画个图标、填个颜色,而是整个 用户界面(UI 就是 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这才是本来的意思)。一个合格的 UI 设计师,要有视觉思维,也要有 交互思维。

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摆脱「美工」心态。如果一家公司要招美工,肯定就是美工的工资和期望。但是招的是 UI 设计师,你就得往设计师的方向发展。

未来,UI 设计师需要具体更多综合的能力,或者我们可以说,是狭义的全链路设计师。

UI 设计是做什么的?在很多人的眼里,UI 设计就是画图标、画界面,是画画的,所以各种培训也都按照画画来教大家。这在以前确实还能凑合,因为那个时候 UI 设计领域都追求拟物化、写实,视觉效果很重,所以对于「画」的要求比较高。

但是现在,我和业内很多顶级的设计师、设计团队的负责人讨论过,大家普遍反馈,现在招人的标准已经改变了。有一位阿里的P9朋友说,他们在招人的时候,如果是UI设计师,一定会问他交互相关的问题。这是一定要掌握的,单纯的 UI 设计师(只会纯视觉技能),在未来两三年里很难找到好的工作。看看现在各种产品的界面设计,是不是几乎都是以扁平化、简洁风格为主?UI 设计师的技能,一定要和交互等紧密连接在一起。单纯会画就能做 UI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 UI 是全链路设计(严格来说,全链路设计还包括运营设计、营销设计等等,但是对于初学者,掌握UI+UX的狭义全链路设计,就已经很有竞争力了),要求设计师能够做好视觉和交互设计。对于很多中小规模的公司,公司并不希望花钱招聘分别的视觉设计(只画界面)和交互设计(设计界面流程),而是希望一个人能够把工作都做了。而对于大公司,要求综合能力,更是要两者都具备。

这个门槛确实是高了,但是这是行业必然的要求。UI 设计本来就不是一个艺术类工作,而是一个产品工程类工作,就像我们在一开始贴的那张图里说的一样。

在知群,我们前几年还有单独的 UI 设计课程,现在已经取消,只有 UX 设计和 UI 全链路设计(传统的 UI + UX)两个方向,就是因为这样可以匹配接下来市场的真实人才需求。

2. UI 和 UX 设计适合你吗

2.1 UI 和 UX 设计缺人吗

非常缺人。只是缺的是真正能做好设计的人,不是一知半解、只会学学软件、缺乏真正设计能力的人。真实的情况,就在这几天,阿里、腾讯、字节、滴滴、百度等几个公司的朋友,都在招人,都希望我帮忙推荐靠谱的 UI 和 UX 设计师。

一个好的设计师,无论是视觉设计,还是交互设计,还是产品设计,不是一个制图员,不是简单的美工。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有作品,但是不容易找工作,现在设计行业不行了呀…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做的不好,能力不够。一些比较水的培训机构,或多或少的误导了这些同学。

在 IT、互联网领域,做的好的设计师、工程师,生产力是能力一般的设计师、工程师的十倍甚至一百倍,一点都不夸张。所以这个职位的特点,一定是指数型的,好的人会越来越好,一般的人面对的门槛则会提高。其实任何行业和职业都是这样的,只不过在互联网的设计师、 工程师(以及其他职位)中,尤其明显。

培训机构收费高,学的人还那么多,其实是因为吸引力很强,说白了是供需关系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抓紧提升自己,让自己更有战斗力。

另外必须要说,一定要看自己是不是真想往设计方向发展,还是仅仅是看看热闹。我之前在知乎 Live 上讲设计师入门与提高的课程时,把设计师入门的步骤、方法和知识点列成了很大的思维导图,一些同学一看,说怎么这么多东西呀,还是不学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不学是对的,因为能看出来并没有很强的动力,就是看看热闹。

关于是否饱和,这个其实比较有趣。在当下,请说出一个看起来没有饱和并且你会很想去做且能做的职业?很多人都太浮躁。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归到根本,看你自己是否有兴趣,有热情,找到想要长期做的事。

如果你真正有兴趣,希望成为一名设计师,那么就继续前进。如果只是抱着投机的心态,听别人说很好,那么过一段时间,遇到一些困难,或者别人说什么,很容易就打退堂鼓,不如不开始。

设计师是互联网基础职业中的一部分,就像产品经理等等一样。如果你想在互联网行业里发展,可以选择成为设计师,也可以选择成为产品经理。这些职业本身都没有问题,选择哪一个其实都可以,关键是看自身长期的兴趣和计划。

2.2 薪资和需求如何

UI 设计(包括交互设计UX,还是视觉设计,也就是常规所说的 UI)的薪资确实比其他很多职业要高:

按照从业时间,从业超过12年的人里,34.8%的人年薪可以超过50万。这在中国今天的各种职业里,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如果你本来就希望往设计领域发展,那么相对其他各种设计岗位,互联网的设计是最有竞争力的。

我们将 UI/UX 设计的岗位需求统计一下,在互联网相关的工作里,UI / UX 设计整体的需求数量很大:

下面这是知群其中一个群的信息,随手截个图,里面的人都是各个公司的负责人、Boss,有很多非常知名的公司和产品,招聘的需求既有经验丰富的(6年以上),也有需要刚毕业或者工作一两年的初级设计师的,但是前提都是有过得去的作品集。

2.3 专业背景等基本要求如何

1.专业背景

用数据说话,关于专业背景:

视觉设计、交互设计、 品牌设计三个职业,设计/艺术类专业背景的同学占比48.9。注意,这里还有品牌设计(一般艺术类学生比较多),如果只算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那么实际比例还要更低。也就是说,超过50%的从业者都是各种非设计/艺术类专业背景的。

所以,如果你不是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的,但是确实对设计感兴趣,那么从事 UI / UX 设计,并没有障碍,毕竟有一半的设计师都和你一样。

如果我们扩大一些,把设计艺术、计算机、电子类的专业都算成相关专业,那么完全不是设计艺术、计算机、电子类专业毕业的同学,例如学生化环材、数学、物理、金融、经济等等专业的同学比例也一直在增长。

换句话说,越来越多其它各种专业毕业的同学开始从事 UI/UX 设计。

2.女生适合做 UI 吗?

经常被人问,我是女生,做 UI 设计合适么?女生们不要担心,我会用数据来告诉大家。

前段时间我们还专门举办了 中国产品设计大会乘风破浪的姐姐专场,嘉宾全都是女性,大家都特别棒。在设计师工作里,女性没有问题。

这里有一个调查数据:在视觉设计(通常讲的 UI 设计)、 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这三个岗位上,女性的比例分别是51.8%,52%,52.8%,略高于男性。这是腾讯的调查报告,可信度挺高。所以第一个结论:很多女生在从事这些职位,甚至比男性都多。

2.4 为什么设计专业的同学现在都想做 UI/UX

前面我们说过,有一半的 UI/UX 设计师不是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的,那么对于另一半本来就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呢?例如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设计专业的同学,都在往 UI/UX 转。特别想强调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因为这段时间我们发现建筑相关专业的同学特别多。

所谓「转行」,其实绝大多数互联网设计师都是「转行」,学校里教育的积累本来也完全不够,老师在这个领域的积累可能也还不够。

对于 工业设计的同学,我觉得倒是已经说不上「转行」与否了。七、八年前我被学校找过去座谈提建议,我当时的建议是,专业重点直接转向交互(应该说是整个 UI/UX 关联的领域),抓住行业上升的机遇,当时可能还会有人不以为然,现在看来是对的。其实老师们在更早的时候就在重视这一块,一直在推动。这些年,北邮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做UX和产品的人数太多了。之前的行业大会,我做产品设计主题的出品人,我的师弟、腾讯某大团队的设计总监做演讲嘉宾,而多年前,他们作为工业设计的毕业生,纠结的还是毕业时工作的问题。这个领域的发展之快,可见一斑。

主要说几个大家考虑 UI/UX 方向的原因:

1.薪水是设计相关专业里最高的之一

随便找个招聘网站搜一下就能了解。大概十年前,有朋友读书的时候在某个传统的设计领域实习,我告诉他你要坚定的去做 UI/UX,不要纠结,这才是未来的趋势。但是他不听,觉得自己在的领域挺好的。直到有一天,他来找我说自己一定要做 UI/UX 了,我问为什么?他说看到实习的地方已经工作的很多人,每天 加班到晚上一两点,一个月工资还特别少,顿时觉得自己为什么不去一个发展空间更大的领域?后来这些年因为 UI/UX 的快速发展,这位朋友已经在大厂级别很高了。

其实薪水的背后是市场供需关系,整体互联网的各种职位,薪水都高,一方面行业能够赚钱,另一方面真正好的人才确实稀缺,最近还有好多个团队在着急招人。

2.方向有意思,成就感高

设计各种互联网产品、 车载设备等等,这些产品往往平时都能够用到。或者一些B端的产品,处理各种人机交互的逻辑,如果你真的喜欢,确实可以获得很多乐趣。

3.整体互联网的红利

如果时至今日还看不到互联网的红利,说明判断是有问题的。每个时代都有有红利的行业,现在的各种行业在历史上都有各自的红利期,刚好现在正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至少十年, 互联网的各种机会仍然大于很多行业。

2.5 UI / UX 设计是青春饭么

UI / UX 设计不是青春饭,但是又要避免变成吃青春饭。

之所以说 UI / UX 设计不是青春饭,原因是我有很多三十多岁、四十岁的朋友,做 UI / UX 设计的,男性女性都有,他们现在做的都不错。有一些人已经走上管理岗位,还有一些人还在一线做设计(确实就是很喜欢设计),无论从收入还是各个方面都挺好。注意,从业超过12年的人里,34.8%的人的年薪超过50万。

但是为什么又说避免吃成青春饭呢?因为无论是 UI 设计、产品经理、程序员还是其他各种专业性强的岗位,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发展都很快。不信你试试一两年去国外或者国内不通网的地方呆着,不工作,回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很多东西都脱节了。一个九十年代的UI设计师,还在 DOS、Windows 32、Windows 95 下面做设计,如果让她/他到现在,基本上做不了什么设计。你觉得这个时间跨度太大?那就再近一些,七八年前的设计师,如果穿越到现在,你会发现做起设计来也挺难的。

前一段时间我看一些老朋友在发过去他们设计的一些图标,在那个时代(其实也就是几年前)都是拿奖的作品,但是如果现在再看,就觉得明显已经不是一个时代了。从拟物化、写实化到扁平化,其实都没几年。

更不要说现在对设计师的要求是交互设计+ 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的技能非常重要,而几年前一个 UI 设计师还是只要画好图标就可以。

但是当年那些很厉害的设计师,他们都过时了吗?并没有,他们也在进化呀。中间的这些时间里,他们也在让自己的技能升级。你就好我们周围的生活一样,不知不觉大家都在往前走。三十年前家里有一辆车还很新鲜,而现在太常见了。他们都不是穿越过来的,而是一步一步走过来,自然也就都进化了。

所以我建议你继续走下去就好,每一步都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前进,跟上行业的发展,跟上产品的需求。

但是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长进,那自然容易跟不上,就像穿越过来的一样。大家都在前进,你也需要前进。不单单是 UI 设计,现在做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这样。可以认为这是 内卷,但是这就是现实,毕竟都要在职场上发展,都要过的更好,而不是更差。

UI / UX 设计师有所谓中年危机吗?

我以前有个同事,美国人,大概八九十年代(具体时间不太确定,反正工作很久了)就在做用户体验了,在我们开始工作时,她已经工作很多年了,是整个大产品集团的首席设计师。

工作很多年的她,经验非常丰富,负责多个产品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各个产品的设计有一致的方向和策略。同时,她也是公司内和公司外设计社区的积极参与者,做了很多事情,现在还常看到她在 Twitter 上发言。

她经历了不同的设备和平台时期(想象一下这些年设备和平台的演进),不断的面临变化,但是背后有很多根本和规律性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经验,能够让她有足够的 判断力。

我喜欢她的一点,是她也很通情达理,产品遇到了具体问题,她会有耐心和我们一起协商解决(当然也是因为有我这样很不容易妥协的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有设计上的冲突,我们每天都要跨国电话激烈的争论,每次开完会,都要给我们说一句中文,说今天刚学的。

从美国来看中国,作为一个设计师,年龄越大,经验越有价值,越能够有更多的影响力。设计这个行业,真正重要的,不仅仅是自己动手做出东西,还有做出判断和决策。正确的设计判断和决策,往往能够让设计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创造更大的价值。

就国内来说,说中年危机还太早,我所熟悉的很早的一批设计师(差不多应该是国内最早一批用户体验从业者了),都还没有步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年,尽管有些可能过了35。这些人中,真正有能力的人,都非常优秀,现在做的也都很好。

但是,的确有资深的朋友找我聊,觉得自己陷入了焦虑状态。最典型的就是觉得自己在某个技能领域的成长进入了瓶颈期,觉得每天都在重复,没意思,有恐慌感。其实这和最近说的华为的工程师类似,但又不一样。这些朋友自己已经意识到,不能停止成长,不能在温水里,让自己失去竞争力。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重新定义设计,和他们讲我对大设计的理解。市场、用户、需求、功能、交互、视觉、内容、运营、数据、推广、传播、变现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设计,每个阶段都既可以有侧重,又可以横向发展,不要局限自己。自己是个 交互设计师? 视觉设计师?都不如想想,自己是做设计,设计是不断前进、深化、演进的。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让自己开始有更大的空间,更强的竞争力。当然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实际的问题,但我和这些朋友解释了这些后,他们的焦虑感有所缓解,发现前面还有更多的路可以走。

成长是不会停止的,如果停止了,危机就出现了,各个年龄段都如此。重要的是克服困难和自己的焦虑,继续向前。

往更大了说:

这个世界变化有多快?在过去的15年里,52%的曾被列入到 标准普尔指数里的大公司消失了。在2015年,一个大公司待在标准普尔指数里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7年,而在1955年,这个数字是61年。大公司都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呢?每个人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间里多久?如果你在一家大公司,在1955年,也许可以61年高枕无忧,而在现在,17年就得思考自己下一步的发展了。

现在这个时代,想稳定?没那么容易了。真正的稳定,是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寻找新的空间,让自己的能力始终和浪潮的发展相匹配,让自己能够在浪潮来临的时候跟的上。父母那一代人,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与其要稳定,不如开始拥抱这个变化的时代,让自己准备好。

这是我前些天在另一个问题下写下的答案,在这里同样是适用。整个世界的节奏都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多,任何行业和职位都是这样。这就是时代。

所以,我们就继续前进吧。

2.6 职业发展路径和前景如何

下面这是一位朋友、大众点评的UED总监的一个 PPT 里的一张图,我觉得他总结的很好:

作为 UI / UX 设计师,一开始都是从初级职位开始,做到一般的设计师,然后你可以选择专业线或者管理线。

我们的很多朋友都是类似的发展路径。在腾讯、阿里等做到总监,或者再高。不过越往上走,对于资历、影响力、统筹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当然,对应的,收益等等,基本都不错。

陈维老师,他是我的好友和多年前的学生,在腾讯互娱,这些年从设计师,一直往前前进,专业的、管理的都做过,一直做到总监级别,也是互娱交互通道的委员。因为我们基本上每个阶段都会碰个头,所以清楚每一步的发展。一方面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坚持。当然最基础的,还是在专业上面的积累,以及在管理上的不断学习和探索。去年我请他在一个大会上做过一次讲座,讲游戏里的 界面设计,思考非常深入。他就是沿着专业路线,再到管理路线(同时又有一部分专业)的路径,值得很多设计师参考。

在这两条线之外,还可以选择转向产品经理。同样是由初级的职位,一路前进过去。产品经理还可以更进一步,到 VP 的级别。

这里我替这张图的作者解释一下,这里的「 产品经理」,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业务的负责人,或者对业务(而不仅仅是设计负责)。

很多资深的设计师,后来去做业务,同样走的也是这条线。我们有不少资深的设计师朋友成为公司的副总裁或者更高的职位。例如很熟悉的 刘德老师,是小米的创始人之一,他做的不仅仅是设计,更是管着很多业务。我在之前还请过几位老师讲课,例如 刘亚平,现在是陌陌的产品副总裁,最早的时候是在腾讯设计 QQ,又去过 Google,做了五六年的交互设计,然后开始负责产品。

自由职业的设计师也有不少,很多人都能力不错。我还经常帮周围的自由职业设计师朋友介绍一些项目。当然,如果要成为自由职业设计师,建议先在企业里做到一定级别,这样更有竞争力,也更容易获得好的项目。

自主创业的也不少。例如:

以上这些老师,我都有请他们在知群讲过课。

再次回忆一下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从业超过12年的 UI / UX 设计师里,34.8% 的人年薪超过50万。换句话说,34.8% 的人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在各个职业的职业发展里,比例是非常高的。

整体上 UI / UX 设计的职业发展非常好。

3. UI / UX 学习的关键点

3.1 用快速迭代的方式学习

只有往前行动,才能够找到方向,摆脱焦虑。

有两个例子具体说一下:

(1)Jiamin 同学,毕业后一直在考研,中间发现了 UI 设计的方向,决定往这个方向发展,然后加入了一家小公司,再之后,又通过知群,进入了 锤子科技做 UI 设计师。之前有过我和他的一次访谈,他说自己在那段时间,脱产在家里学习,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压力非常大,也很焦虑。这个过程,相信很多人都能体会到。因为学习和找工作等,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时机,让自己更从容一些,状态反而能更好。

(2)李同学,毕业后在一家建筑相关的公司工作,在工作当中,想要转到 UI (交互)方向,刚好公司里要做网页等等,她在知乎里找了很多相关文章来看,后来就这样一步步接触了更多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再之后刚好有一个机会,又进入一家做硬件相关的公司,人很少,只有她一个设计师+产品,在这里又有一部分积累和学习,并不专业,但是足够她离这个专业又进了一步。同时,这个过程中,在知群的课程里学习,并且把学的东西立刻运用在工作和自己的作品中。今年,通过在工作的间隙积累作品(很多是自己做的),又加入了一家有50名设计师的公司,正式步入了这个圈子。

这两个同学都来和我现场做过访谈,在知群里还可以找到他们的访谈视频,真人真事,圈子很小互相都认识。

我的感觉是,你的节奏越快,焦虑越小,越容易取得进展。只要不是万不得已,不需要把自己先置于背水一战的境地,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行动,而是让自己心态更好的行动。

3.2 设计师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以前我发表了我的朋友、阿里人工智能设计实验室负责人(也是一位设计师)的文章,结果发现下面有这样的评论:

刚看到的时候,觉得说法太荒唐,将这个发给一群资深产品经理朋友看,大家纷纷说, 产品经理是不是也同样被这样理解。进而我在想,忽略最荒唐的这些部分,是不是的确有很多人对设计师是存在误解的?

说到设计师,很多人(特别是从来没有和设计师一起配合工作的人)会不会头脑中就是披着长发的、有着奇怪言谈举止的、能够画画的人?是光怪陆离的产生灵感和创意的人?总之就是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在非专业人士的眼里,特别是这位评论的网友,所用的产品,例如 iPhone,是只有工程师就够了。然后这个产品就应该足够好用、足够易于学习、足够方便使用、足够有效率、不太会出错、足够让用户产生良好的主观满意度。

其实,对于软件产品,一开始的时候,的确只有程序员一种角色,做所有的工作。最早还是从 机器语言开始,要把整个程序(产品)都构思好,所有的一切都由一种角色完成。后来,人们发现随着产品复杂度的不断上升,里面有各种各样专业的工作,例如写代码和测试,就可以分开,这样更能够提高效率。即使同样是写代码,编写具体的代码,和做系统的架构,同样可以分开。就像是盖房子,里面有很多事,都可以由不同的人去做。直到有一天,设计也需要由不同的人去做。

一个产品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想要操作产品,和产品发生互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十年前的 诺基亚智能手机,和 iPhone 相比,即使是同样的功能,使用起来也更复杂。完成同样一个功能,iPhone 仅仅需要很少的步骤,而在诺基亚的系统中,用户需要操作很多步。每个步骤如何优化?选项如何取舍?如何让用户更容易的理解如何使用?如何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使用?如何让用户感觉到漂亮?这些都需要设计。这里面设计的复杂度非常高,不仅仅是今天的数码爱好者们在论坛里随口讨论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特点,而是一个个复杂的逻辑和流程,是大量的设计文档。这背后的学科跨越了 认知心理学、人因工程、计算机、艺术设计等等。

UI 和 UX(视觉设计和 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和 软件工程师是类似的职业。前些天和几位资深的设计师朋友在讨论这个话题,包括一些已经做到副总裁的设计师朋友,大家都认为,相比其他各种创意性的设计职位(例如广告设计等等),UI 和 UX 的设计师工作更接近于工程师,甚至本来就是工程师的一种。在港台,软件工程师被翻译为 程式设计师,也是异曲同工。

乔布斯在谈到设计时,说很多人都认为设计就是 Look and Feel,是设计产品「看上去如何」,但是他认为,设计是 How it works,是关于产品是如何运转的。这就是设计。泛化的说,从信息产品的设计,到工业设计,莫不如此。所以苹果的设计掌舵人 乔纳森艾维直到今天,仍然是推动苹果产品的重要角色。

回到一开始的用户评论,「逃避数理学习的借口」,很多人同样会认为设计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科」或者艺术专业。其实并不是这样。要想知道产品 How it works,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很多设计师都有各种技能和知识储备,从计算机到艺术、到心理学等等。在工业设计领域也是如此,设计师不仅仅要会画草图,更要掌握结构设计等的知识,在建筑设计里同样如此。

我是一个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我自己涉及的领域包括用户研究、视觉、交互、运营、传播和商业等。而另一方面,我同样写过代码(C,C++,Java,HTML/CSS,......),画过工程图,还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建模、 运筹学、量子力学......甚至还了解无线射频技术......设计师的专业背景同样很多元,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工科背景,而不是通常很多人所认为的,单纯的艺术范畴。(注意数学、物理等,只是举例,告诉大家设计师并不是学不好这些,更不是逃避,而不是说设计专业一定要学习这些课程)

今天想要学习设计的同学,也要了解,设计涵盖的范围很广,需要用的知识和技能很多。设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专业,你能够和各种各样的角色一起,影响很多人的生活(让他们的变的更美...嗯...最美…最美应用^_^),同时也是一个学习不断学习的专业,如果今天你刚开始学习,或者从业只有几年,那么,浩瀚的大海在等待着你,征途刚刚开始。

当然,我不希望这些内容劝退一些同学,包括一些专业背景完全不相关、或者学历低的同学。任何时候,对于知识的积累都是循序渐进的。

我见过做 UI 设计的同学,最低学习是初中。而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位知群的同学,UX 设计师,现在也在一家大厂工作,她的学历是中专,我觉得她特别棒。

我觉得越是像 UI / UX 这样具备大量专业知识的职业方向,越值得大家深入去做,因为一旦入行,随着你知识的增多,你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在职场上越来越安全。而工作本身就会推动你去积累更多知识,建立良性循环。

所以,一开始不要担心懂的不多,如果你沿着 UI / UX 设计的方向前进,以后的知识储备会越来越多的。

3.3 入门时应该注意什么

1. UI /UX 入门新人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UI /UX 新人入门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打好基础。而不管你是做视觉设计还是做交互设计,打好基础的唯一途径都是大量练习。对于视觉设计来讲,无论是画图标,还是把握整体界面风格,都需要大量的训练作为基础。而对于交互设计来说,大量练习意味着你需要看大量的产品,读大量的文档,理解和吸收别人的做法,了解一些行业设计规范等等。

现在很多新人的一个问题是眼高手低:总想去做一些大的事情,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概念很好,但真正开始动手的时候,才发现手上的能力跟不上大脑,这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所以对于新人来说,重中之重就是去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然后才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下深入。

2.学习UI设计时,有无必要深入学习一些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

这是 nice to have (有了会更好)。如果你有时间有精力,我建议你多学习一些关于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虽然很多人平时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摸索也可以积累到类似知识,但如果你可以系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只要你有精力,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是没有问题的。

3. 一直听说基础和动手很重要,那基础和动手到底是指哪方面?感觉不知从哪入门?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提到过,动手也分你是做交互设计的、视觉设计的还是用户研究的,每一块都不一样。

(现在全链路设计则需要一专多能,有一个方向是深入掌握的,另一个方向是基本掌握的。例如你可能擅长交互设计,然后掌握一定的视觉设计能力。或者擅长视觉设计,掌握一定的交互设计能力)

如果你是做交互设计的,动手就意味着分析大量的产品,对于几十个产品,逐个分析产品里的信息架构、交互逻辑等等内容,并且还要试着自己去画线框图,试着去理解这些产品的用户定位,理解产品意图,找到这里面的问题等等。

对于视觉设计而言,动手是一个从临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图标开始,到模仿视觉界面,最后乃至整个视觉感觉的过程。

如果是做用户研究的,同样的,你要去理解与产品相关的领域,了解现在的用户都在做什么,有哪些基础的方法能够去了解他们。你还需要掌握一些基础概念,比如说什么是数据分析,如何去做数据分析,这些知识在网上能找到很多教程。在了解这些之后,初步分析有什么是能动手的点,比如从网上找一些数据,或者选择一个具体的领域如电商,然后通过微博或者其他途径尝试抓到这些用户的反馈,写一些研究报告,我觉得这些都是动手。

3.4 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关于 交互设计师的成长,分享一些想法和经历:

1. 交互设计师应当具备的能力
如果我们简单的将用户体验领域涉及到的技能分为:用户研究、产品(概念/功能)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 工程技术,我认为任何一个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等等,都应该具有整体的复合技能,只是哪部分更多哪部分更少的问题。

1) 用户研究:对于交互设计师,不具备基本的用户研究能力,无法吸收来自用户的「信息营养」,如何做出真正以用户为重心的设计呢?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 可用性测试、行为数据分析等等,这些基本的方法应该要有所掌握。

2) 产品(概念/功能)设计和交互设计:这方面不必多说,交互设计师必须有大局观,能够真正的理解产品的思路和方向,从交互的角度实现产品层面的意图。这也是很多交互设计师转向 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的原因,在很多方面有交叉。

3) 视觉设计:视觉设计是很多交互设计师的软肋,常常无法忍受一些交互设计师做出的没有美感的文档。现在,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设计领域,交互和视觉往往是高度交叉的。交互会影响视觉,视觉反过来也会影响交互。对于一个交互设计师,在做交互设计师,脑海中就应该浮现出视觉的轮廓,为视觉设计留下能够发挥的空间。另外,交互设计师一定要有很好的视觉设计的感觉,知道如何判断好的和不好的视觉设计。像素眼(能够通过肉眼分辨出一像素的差别)至少要具备吧?

4) 工程技术:交互设计往往直接对口工程开发,对工程技术的理解不可或缺。其实所谓了解技术,并不是一定要能够立刻写代码。如果我们看看周围很多「懂技术」的人,可能已经很久没有自己写代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技术的把握。术业有专攻,对于交互设计师,真正要做的是理解技术可行性区间,知道在现有的技术下有哪些可能性,这需要不断的积累,包括系统的学习和不断向工程师学习。我自己在做 iOS 和 Android 的设计时,都读过相应的开发书籍,另外也会注意看新的产品,让自己的知识库更充实。

以上是交互设计时所应具备的几方面的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交互设计师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具体如何去学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途径,即使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教(事实上这个行业早期的交互设计师主要都是自学),现有的各种资源也已经足够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实践。

2. 再大的热情也不如立刻行动
我在面试设计师时,发现一个问题,一些面试者会告诉我他们对这个领域多么有热情、多么看好,希望以后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这时候,如果他之前还没有过实践经验,我就会问,那么你都读过哪些交互设计师相关的书籍,很多时候,得到的答复让我很失望,寥寥无几。很多人只是读过一些网上的碎片化的文章就上战场了。现在市面上已经有非常多的和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有关的图书,在豆瓣上能搜到一堆的推荐,如果有热情,就付诸实施,在没有实践之前,先多去吸收营养。

3. 动态学习与快速学习
交互设计本身是多学科的领域,越是深入,就越发现多种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前两年我读的比较多的书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因为发现一个交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需要处理人和物的关系,甚至很多方法也是可以通用。现在阅读的范围更杂, 社会学、技术思想等等,都能对平时的设计工作起到间接的帮助。自学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你需要研究数据,却缺乏 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怎么办?很简单,找点资料学习就可以,需要用什么就学习什么。

4. 成为 Geek
交互设计师本身需要是超级用户,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甚至疯狂的用相关领域的各种产品,让自己沉浸到产品里面去。例如,对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交互设计师来说,手机里没有几百应用、或者没有不同平台的手机,都是不正常的。我遇到的一些朋友追求简单的生活,并不希望被科技所左右,这没有错,但是作为交互设计师,这是工作,这是修炼,这是成长中必须的。

量的积累非常重要。我的一些朋友,见面时坐在一起都习惯拿对方的手机看看里面有什么好的应用,对于好应用、好设计的敏感是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做最美应用(这是广告吧),最开始就是这样的目的。

5. 超出用户与回到用户
掌握大量信息之后,还需要能够回到用户的视角。交互设计师永远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用户,自己随时要化身为用户,动态切换。 张小龙之前讲过类似的意思。

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说,超出自我很重要,当我们看一个产品时,应该能够很快找到交互的问题所在,而这些问题都不应该和我们自身的认知有关,而是同我们所采取的用户视角有关。当我们不断了解用户、不断积累领域经验时,我们会自己积累一些经验点,知道目标用户群会在哪些地方容易犯错,而我们要对这些地方高度敏感。

对于交互设计师,去亲自做做用户研究非常有必要。当我们亲自做过几十个可用性测试后,对于用户会有非常切身的感受,通常都会发现,我们原本想象的用户行为很多都是错误的。有时仅仅是用观察法也很有用。我曾经在地铁上观察了上百名用户使用手机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只要去做。

6. 重新学会写字与说话
交互文档需要清晰、易懂,文档本身应当具备很好的可用性(Usability)。能够写好 PPT 也非常重要,其实所有输出都需要设计,很多交互设计师能够做好设计,却做不出清晰、明确并且令人赏心悦目的 PPT,这实在不应该。

交互设计师还应该训练自己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好的设计是一方面,另一半功夫是要让大家都知道这是正确的设计。

7. 学会「推动」
交互设计师需要和团队中不同的角色和协同配合,想要真正做好工作,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输出,还要能够推动各种资源去做事情,当然前提必须是正确的事情。这和具体的团队有关,有的团队这种工作大多由产品经理承担,而有的团队则需要交互设计师自己去做(例如我在过的团队几乎都是同时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这时沟通能力、知识面(例如对技术的了解)甚至是毅力会非常重要。以前合作过的工程师,某一次向别人介绍我们,说这是他见过的最「残忍」的设计团队…当然最终成果也很理想。

8. 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同理心
好的交互设计师,都有不错的气场,能够被团队的其他角色所信任。这种信任,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声誉积累之上。交互设计师和开发工程师的合作往往很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珍惜工程师的劳动。

一个简单的设计,可能意味着做开发的兄弟要 加班很久,所以问题来了,这个设计是好的么?有没有替代的设计,能够让工程投入的性价比最高?我在做设计时经常会和做开发的兄弟们一起讨论,询问设计方案可能的开发工作量,然后深入的弄清楚具体哪一点的投入大,我们有没有办法去绕过。和我合作过的工程师加班是必须的(因为总是想做出更好的东西),但是我会尽量确保他们的工作都不是无意义的。曾经在某企业,和我合作过一个项目的工程师做完就升职了^_^ 互相都开心,这对于大家也是一种回报。

但是当然,交互设计师自己的素质要够强,能够了解门门道道。有一次,我请一个做开发的兄弟实现一个设计,兄弟可能工作太多,直接和我说这个实现不了…我就说了一句话“你蒙我”。然后兄弟就回去考虑了,过了一会回来说“我刚才蒙你了...想清楚了,能做啊”(当然大家都是玩笑,团队内的感情很重要,互相在原则问题上要非常信赖)。

9. 找一个好项目,一个好团队
交互设计师非常依赖具体的项目和团队,没有好的机会,自己再使劲也不出来。这些项目应当是能够给交互设计师充分发挥的空间。而好的团队,必须要重视交互设计的作用。在行业当中,其实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交互设计,或者是并不真正了解交互设计,没有足够的支持,这里面的机会成本需要设计师好好衡量。

10. 细节与理想主义者
交互设计师(实际上所有设计师)都需要关注细节,带给用户哪怕一点点改进,都应该让我们感到快乐。当然这需要处理好优先级,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优先改进那些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理想主义者才能做好设计!每时每刻,我们都坚信,创造更好的体验,是我们的使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创造一个「更美」的产品。

3.5 好的 UI / UX 设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往往是通用的、甚至可以说放之四海皆准的,例如 优先级、一致性、界面的隐喻等等,好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甚至再更广的范围内也同样适用,而不仅仅是交互设计范畴。

一个设计师&产品经理应该在决策时下意识的、本能的考虑这些原则。就像以前很多零售业者能够一抓准,你要一斤糖,他抓起来就是一斤,不多不少,靠的就是不断的练习+思考,最后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本能。

越是通用的标准,往往也就离细节越远,需要结合界面的具体部分( 信息架构、导航、交互、语词、视觉等)和产品的具体领域(例如音乐播放器、阅读软件等)来看。往往说起来总比做起来容易,是不是纸上谈兵,就要在设计中具体去把握了。

这里抛砖引玉的列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3个半原则:

1. 优先级

苹果的设计为什么让我们觉得精彩?为什么我们父母级的用户都能够很快入手?我曾经观察我的父母试用iPad,他们能够很快开始尝试操作,而不像面对很多其他的 数码产品时那样无从入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苹果在处理设计的优先级方面非常成功。当我在看iPhone非常细节的设计时,常常非常佩服他们的设计师&PM能够如此有魄力的砍掉功能和界面元素,从而让重点的变的更重点,让需要突出的变的更突出。

一个基本的假设:如同经济学里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一样,用户的认知资源和系统的界面资源都是稀缺的。

当你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摆上桌面,就没有重要的东西了。用户的认知空间和认知能力有限,当他们面前有1条路可以选择时,事情会变的很简单,但是当他们面临3条路时,往往会踌躇不前。尽管我们难以量化的说用户有多少精力在这种抉择中损耗掉了,但这种损失是显而易见的。看看Android 原生系统的设计,用户想要运行一个应用时,有几条路?

设计中对优先级的把握就是要让我们能够将真正重要的功能/内容/元素放到突出的位置,以最多的界面资源去展示它们,而将次要的部分,弱化、隐藏起来,再次的部分,则索性砍掉。

具体来说:
a. 用户优先级 把握核心用户,为产品自己真正的用户群做设计,不要天真的认为你的设计可以满足所有用户。

b. 功能优先级 把握核心需求,亮点功能往往两三个就足够多了。 功能航母往往容易沉没(看看为何现代战争中巨型战列舰都逐渐被淘汰了),Nokia VS Apple也是这样。有一次Tina( 创新工场的COO)的一句话很受教,她说她以前在(微软或IBM)做Marketing时,给客户讲产品,往往一次只讲三个Feature,即使这个产品或版本有再多的亮点。设计或者开发产品时我们总是想尽可能的将好东西放进去,但是打动客户/用户的点却往往只在三个之内。

c. 内容/信息优先级 将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核心内容需要明显的突出出来。报纸上的标题、摘要、征文等层次清晰、泾渭分明也是这个原因。

d. 交互优先级 主要的交互路径需要让用户以最小的精神代价就能走的通,尽量减少这条路上的分支。为此,一些时候不得不将一些次要的 交互路径更含蓄的隐藏起来。最常用的可能是“高级设置”这样的形式。

e. 视觉优先级 视觉更需要层次,重点的视觉元素需要让用户一眼扫过去就能看到,而次要的信息则要拉开距离,通过留白、颜色对比等等手段。一个例子是做PPT,当我们看到好的PPT时,总发现里面有大量的空间、有灰色的文字,这样将重点突出出来,而很多人在做PPT时则会直接COPY大段文字,直接用粗体、黑色,满屏幕只见到黑色的一片。

和优先级这个原则互通的概念还有简化(简化的目的实际上就是突出重点)、 减法原则等等。

2 一致性
一致性可以让界面更容易被预知,可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等等。一致性几乎是设计中最普遍的一条原则,也是缺乏设计经验的团队最容易犯的错误。做 可用性评估时,几乎每次都能找出一堆的不一致问题。

通常需要注意一致性的地方包括:
a. 交互逻辑的一致性 完成同样功能,交互逻辑是不是一样的,流程是不是相似的,背后就好像有一样的数学模型似的。

b. 元素的一致性 同样的交互逻辑,使用的控件等是否是一致的,例如这里用按钮来执行动作,在那边变成了图标,另一个地方又是链接。

c. 语词的一致性 界面上使用的语言,在描述同一个事物时是否是一致的。

d. 信息架构的一致性 信息的组织层次方面是否是一致的,导航是否是一致的,等等。

d. 视觉的一致性 界面的图标、颜色、区域的分隔、指向等方面是否是一致的。

通常一致性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在什么时候做出权衡取舍。
有时强制的一致性会引发其他问题,例如用户在执行某些任务时效率会降低,会导致界面的复杂度增加等等。这是我们不得不做出权衡,决定是保持一致性,还是采用一个异常的但又合理的设计。以前碰到的例子是,需要说服做开发和测试的同事们在某些特殊的地方牺牲一致性来得到更好的设计。他们会很在意一致性,这几乎是设计师最容易推动的原则。

3. 感觉

可用性工程的教科书里,往往会有“主观满意度”的内容(实际上这也是ISO9241的内容之一),但是却也往往语焉不详,因为主观的问题往往难以通过工程/经验的方法来解决。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出几个明显的能够在设计中考虑到的点,来照顾用户的感觉。例如以下几点:

a. 快的感觉
天下武功,无间不摧,唯快不破。IBM做测试的同事会拿秒表(当然他们似乎还有更好的工具)来掐时间测试Performance,如果某个版本的Case有Performance的明显下降,会是个大事故。
我们通常还可以在设计上有很多处理来产生快的感觉,例如先让界面显示出结果,同时后台再去做操作(例如存储等耗时间的操作),避免用户的等待(当然最痛苦的是被工程师告知界面上的显示效率就已经低到需要用户等待了)。
曾经看过一个研究,在进度条的显示上,越来越快的进度条最能够让用户感觉到快,而不是那些完全真实反应内部进度的进度条(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越来越慢)。

b. 安全的感觉
用户敢在看起来很“山寨”的界面上输入自己的密码么?用户需要经常自己保存么?Google的Gmail是个好例子,而MS Windows的升级后自动重启是个坏例子,某一次我同时遇到了它们:Windows XP打完某些补丁后,会要求重新启动系统,这时你可以选择立刻重启,或者点击一个按钮,等待若干时间后再提醒,如果什么都不做,它会在一小短时间内自动重启。当我正在工作时,显然不愿意立刻重启系统,于是我选择了稍后提醒,然后又工作了很久,在Gmail里写了一封邮件。这时刚好有人来找我讨论问题,等回到电脑前后,发现它自动重启了..... @!#!#!$,没有保存的工作都丢失了。但是好在Gmail会自动保存我已经写过的邮件内容,让人稍稍安心。
知乎的文本编辑框也是一个好例子。

c. 其他感觉
例如 界面语言是否让用户感觉到尊重等等。
一个小例子,新浪微博的 客户端里,用户发完微博后,有时因为系统的原因(发送按钮监听到了两次事件,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微博内容可能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重复发送,这时会弹出一个提示框,告诉用户说“不要太贪心哦....balbalba” 用户多委屈...

3.5 临界点
临界点就是压倒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让用户决定注册产品开始使用的?往往就是多动那么一下手指、多学习思考一小下,用户就从门口溜走了。临界点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作用,和用户的主观心理(感觉)和客观因素(绩效)等有关系,姑且作为半个原则来看。

常常惊讶于一些产品(特别是移动产品)能够在用户看到的第一个界面,放一个大大的登陆或者注册框在上面,任何好东西都没给用户看到,就让用户先来注册。以前在一个设计中,给一个公司的同事讲过一个故事: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找人问路,那人说“给我5毛我才能告诉你”,尽管你不情愿但还是给了他5毛,他拿了钱告诉你说“经过查询我发现自己不知道”。在实际的设计中,用户付出的并不仅仅是金钱的费用,他们的精力通常是成本,这时用户就会去盘算到底值不值得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听曾在Google工作的同事讲过这样一个例子:Google的右边栏广告以前点击率总是上不去,后来做了一个改动,这些广告点击率立刻上升了很多。这个改动就是:让这些广告的区域离搜索结果区域的距离更近一点......

Kik这个产品的成功,和他们不动声色的利用用户 通讯录来帮用户快速匹配好友有很大的关系。姑且无论这样做是否合乎道德和法律,他们的确帮助用户跨越了临界点。试想如果它需要让用户一个个自己通过昵称、帐号来添加好友,还能有今天的成果么?

一个注册的流程、一个对话框、一次点击... 这些小地方就很有可能会是用户的临界点,设计的价值往往也就在这些地方,小改动往往会有大变化。

通常我们要特别注意优先级高的任务/界面里,是否会存在临界点的问题。如果优先级最高的任务里,用户难以跨越我们的门槛,就很难保证产品的成功。这是一个细腻的工作,有时作为设计师/产品经理,你可能不得不为了一个小细节和开发团队讨论/争取很久,因为别人会觉得这个细节不值得投入工作量,但你知道这可能会决定能否帮助用户跨越他们的临界点。如果你认为值得就坚持吧。

3.6 如何说服设计师去修改他/她自己认为特别满意的方案

我希望下面这部分内容能够对未来的 UI / UX 设计师起到帮助,让大家明白应该如何进行团队协作。

在 创新工场,某次和开复聚餐时,大家聊到设计师通常面临的挑战,开复说:“最大的问题是 用户体验是一个人人都认为自己能胜任和做好的工作,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对于这个说法我深以为然。

在这里我想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举四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分别发生在IBM、创新工场和我现在的公司,分别是设计师 VS 工程师/老板、 设计师同行、团队里的其他成员,以及作为管理者和团队中的设计师协作。

故事1:设计师 VS 工程师/老板

某次大老板(美国人,睿智的工程师,现在已经是VP,高出我们几层级别)和我们开会,本来只是大概说一下我们新产品的设计,但是老板突然看到一个很细节的设计,只是几个图标在界面上的位置问题,一下子很感兴趣,非常非常执着的坚持要我们按照他的想法做。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做,会大大增加用户操作时犯错误的可能,于是我们拒绝了。

从那天开始,每次我们一开会老板都要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我理解这是他作为 工程师的个人爱好,他本人作为老板是非常开明的),每次我们都拒绝,如此往复。在IBM其实大家平时和他这个级别的老板交流的机会很有限,但是他那时看见我们就找过来.... 我们就想跑掉。有次老板开玩笑说:“你们至少要让你们的老板感到高兴吧...”

这个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他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老板的具体指示仅仅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可能性,回到根本的目标,更好的解决问题,这会让大家的立场重新统一起来,而不是单纯的遵从或者反对。最终我明确了他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提出了一个同样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案,和之前的设计不同,但是又避免了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顺便和老板探讨了一下我们的 设计哲学,“和平”解决了本次争端。

通过这次事件,我的想法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个本领域的专业人员,你的老板雇佣你不是为了在他没精力做设计时帮他分担工作,而是真正的发挥你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判断。要想找一个听话的员工很容易,而你的价值恰恰体现在你的专业,体现在你能帮他/团队完成目标上,而不是应声办事。

首先要确保自己的专业素养,确定自己在设计中有充分的思考,并且完全理解反对者的立场,明确总体的目标。然后如果确信这个设计还是正确的,就坚持吧!

无论在讨论中是什么样的观点,我们的价值立场始终应该是相同的,大家都想做正确的事情,而我们的努力,就是以自己的专业素养确保正确的决策,而不是表现的听话。

故事2:设计师 VS 同行

有一次,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设计,会影响到产品线其他产品的交互设计,但是我们整个产品集团的美国设计总监看后有不同的意见,他倾向于另外一种 交互设计的思路。实际上同样作为设计师,我也很理解他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一方面当时我以最快的速度做了 可用性测试,做了两个对照的原型广泛的收集意见,然后我得到的信息是用户还是会相对比较接受我原来的方案;另一方面如果此时改变设计会导致我们中国这边的工作延误很多。于是我坚持了....

开始的那段时间就像一场战争一样,一封邮件长过一封,和这个产品有关系的级别高一点的同事都在看着两边对垒,互不相让。然后我们的设计总监指派产品线的首席设计师——一位有二、三十年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和另一个高级设计师,作为他的代表,而我和我们中国这边的开发经理(感谢她是支持我的)作为另一方,在一周的时间内,我们每天开一两个小时电话会议,互相表明立场,澄清分歧,散会后赶快做方案,做调查,每天都在讨价还价,既争锋相对,又互相开玩笑。每天老外同事先学一句中文给我们听(她女儿在学校里学了中文,回到家就教她),然后我们再开始“战斗” ^_^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很满意,因为我们彼此都非常充分的理解了对方,并且我们共同合作,将最早的设计方案里一些问题剔除出去,又将新的好的想法加入进来。即使我自己有的观点被否定,但看到大家一起得出一个更精彩的想法,那种兴奋难以名状。一直到现在,我和这些设计师的私人关系都很好,设计的分歧让我们彼此更亲近而不是疏远。

建立在专业立场上的讨论/争论往往更容易得到最终皆大欢喜的结果,职位和资历都是浮云。

对于设计师来说,职位和资历并不意味着正确的设计。你可以是总监,可以有几十年经验,但是另一个设计师天天对着这个系统,不断考虑这一方面的问题,掌握的信息量也许比你多很多,而你可能仅仅只是看到了一个点,而非整体系统。身处一线往往更了解问题,当然有时也会当局者迷。最终积极的、双向的沟通会让大家都受益。

故事3:设计师 VS 团队里的其他成员

2010年初,刚刚确定要去创新工场,还没正式入职时,跑到办公室,大家恰巧在讨论某个比较重要的设计。说实话由于没有参加之前的讨论,我们对设计的背景了解还不全面,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当前这个设计可能会有问题,于是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个设计的讨论时间已经比较长了,再有新的观点掺合进来,大家会有一些不耐烦。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开复立刻说:“看,他们有不同意见,我们应该给他们表达观点的机会.....”,“说出你们的理由,当然因为决策的时间很紧,如果你们不能说服大家,我们就必须现在做出决定....” ,然后我们就参与到这个设计的讨论中。最后无论结果是什么,我们都非常认同开复做事的风格和对团队的态度。

任何设计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是讨论和表达的过程却可以让所有人满意。

我们最终必须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内做出决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思路一定是100%正确的。在这个基础上,给每个人机会来表达观点,互相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团队的价值,很多时候可能不亚于这个决策本身带来的价值。

对于创业团队,往往有巨大的时间压力,这样讨论的过程也很有益,因为团队成员的“参与感”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充分讨论,但是要有截止的时间点,之后必须做出决策。至于如何决策,每个团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共同商量出一个方案,或者在大家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信赖一个有经验的人,或者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来快速做出决策。

现在我需要带领一个由用户研究员、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参与感”的重要性。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知识背景,大家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是在不同角度上的。尊重每一个人,在 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信赖每个人的专业能力,聚焦在问题本身,是我在这方面最深的体会。

故事4:作为管理者和团队中的设计师协作

在我们的公司(一个⎡设计⎦+⎡技术⎦团队),一位界面视觉设计师伙伴花费很大精力做出一个设计,经过几轮修改,大家觉得还可以,客户方面也觉得满意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有所欠缺,缺少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我和伙伴们有句玩笑话:“要么眼前一亮,要么眼前一黑”。

我会对伙伴说:“我的职责是帮忙从旁观者的角度、模拟用户的视角找出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真让我去做你的工作,我画出来的图标可能要比你差很多......”。即使客户满意了也没有用,我们要满足的是最终的用户,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的目标,而不仅仅是讨客户一时的欢心。

这个先前大家基本满意的设计,在被我挑出各种看起来明确的问题后,大家又坐到一起反复修改和讨论,各种试错, 螺旋式的上升,最终,得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效果。这时我坏坏的说:“把以前那版设计和新的设计放到一起展示,留作纪念吧”,我们的设计师开玩笑:“绝对不给你们看以前的,看不下去,我都删掉了......”。

我提意见的方式就是尽可能说出具体一些的点,例如“这个界面主次不够突出,重点元素没有强调出来”、“没有引导用户的视线”、“光影的效果有问题”,当然,对初级设计师经常会说“这两个控件没对齐,扣3分 ^_^ ......” 同时,我也会不断的问 “你觉得呢?” 我会非常小心不让自己细节的建议直接去指导设计师设计,限制他们解决问题的回旋余地,仅仅是一起明确问题,再由设计师来解决问题,而我要做的最多不过是协助提供一些可能性。“要是一丝不苟的听我的,你就错了......”

类似“我喜欢如何如何”、“我说不出道理,但就是感觉如何如何”之类的意见,往往缺乏建设性,几乎必然会导致分歧。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都不相同,你不喜欢的,不代表设计师不喜欢,更不代表最终用户不喜欢。实际上 视觉设计也可以被理性的分析,颜色的对比、信息优先级和视觉优先级的对应、用户的操作流程和视觉轨迹引导等等,这些都有很多规律可寻。如果你是对整个产品负责的 产品经理或管理人员,需要对这方面有更专业的了解,而不是仅凭自己的直觉。特别要强调的是,这并不需要你有美术的基础,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只要有心去学和去总结,很简单的。

积累自己对视觉设计更理性和专业的理解,对设计师提出更具体明确的问题和意见,并且给设计师留出足够的空间,往往会得出更好的设计。这同样适用于和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协作。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人品( 信誉)也很重要。如果你每次的问题都没挑准,每次都出馊主意,最终得不出好的设计,如此反复几次,以后大家都会觉得你不靠谱,合作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你有多次成功案例,或者有乔布斯式的光环,当大家无法做出一致的判断时,设计师就会信赖你的判断。

4. 自学还是选择培训

如果是前几年,我会告诉你自学或者选择培训都可以。但是现在,我会告诉你只能通过培训来学习了。因为现在门槛提高了,很多人通过单纯的自学,根本没办法入行。

4.1 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知群的 UI / UX 课程应该是这个领域最专业的之一。但是我还是希望和你分享对于培训的思考,让你知道这背后的门道到底是什么。

市场上的培训班质量参差不齐,差别非常大。

一般情况下,低质量的培训班,更多的是让学员学习到的是一些软件的用法,让你学会的是使用 PS 画图标,画界面,然后颁发一个毕业证,让你积攒了一批临摹的作品,就以为成为了设计师。

这样的学员,更像是流水线出来的组装产品,有些人在作品集上可能看起来还不错,但是设计方面却提不出太多具有内涵的东西。

他们更像是一个能够熟练使用 PS 的操作者,而真实情况下,他们远离互联网行业,对于设计师真正要做哪些工作,什么是真正的设计思想,可谓是一窍不通。

另外一种培训班,大部分在讲解理论知识,把所有互联网产品以及相关岗位可能涉及到的知识一股脑的全都倾倒给学员,让学员变成了一个设计评论者,当然也会有实际操作的部分,但是也主要是在讲解软件——甚至从如何安装PS开始讲起。这样的培训班教育出来的学生,主要会具有一些理论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设计到底是什么,也是一知半解,并且没有参与到真实的互联网网产品设计项目中去。

以上两个类型的培训班,他们的教学实际上可以说和真实的互联网环境是脱节的,他们更像是教你开挖掘机,但是你还是不知道怎么盖楼。

这样的培训班出来的 UI 设计师主要学会了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软件的使用,以及对于设计输出都有哪些内容的了解。

如果放在2010年-2015年这段时间,UI 设计在整个互联网领域中刚刚兴起,并且刚好是移动互联网起步到井喷的时间段,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对于大多数招聘单位来说,他们缺乏具体的标准该要什么样的 UI 设计师,只是单纯的知道自己团队需要一个画图的人(那时很多人还把 UI 设计师称呼为美工),就会凭借着面试的第一印象,把这些培训班出来的学员,招至麾下。

当然,那个时代很多很幸运的这样参与到互联网行业的人,后面也能够在UI设计的领域中逐渐蜕变为行业内优秀的设计师,他们能够入行的主要一个原因得益于一个恰当的时间点。

基本上,2015年以后,UI 设计师们就不会那么幸运了。互联网行业,侧重于移动互联网方面变得相对来说饱和且成熟,企业在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后,对于设计师的招聘标准直线上升,很多企业在 UI 设计方面的负责人也已经学习到 UI 设计师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基本上直接造成了以上两种培训班的学员,上完课就失业,大多数都找不到工作。

现在整体行业中,比较优秀的培训班,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教学的侧重点,才能够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的 UI 设计师。

培训班应该是学生的领路人

培训班的首要作用,应该是带领学生进入互联网行业,而不是单纯的修给他们一系列的工具。

只有优先成为一名互联网人,才有机会加入互联网公司。

UI 设计师本身就是互联网行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对于互联网的本质以及互联网真正玩法都应该梳理清楚。

设计师的职能之一,就是要整合信息,因此只有对网络了解清楚的人,才能够有足够强大的搜索能力,去发现网络中最前沿的东西。

培训班应该为学员建立起机会,去接触真正的互联网从业者,去和这些互联网人进行充分的交流,

培训班重点传达的应该是设计思想

前面有提到过,设计的本质是在于信息的收集以及整合,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就包含两种非常重要的技能:理论知识的应用工具的使用

在设计师输出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那么就应该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并且知道如何去运用,而不是单纯的只知道规则有哪些,而从来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过,这些规则适用的情况。

另外就是工具的使用,这包括软件的使用以及思考方法。

设计师每天工作都要打开 PS ,都要运用到 Sketch ,这些是看得着的工具,还有一系列的思考和分析的方法,这同样也需要设计师能够把这些方法运用起来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我们请业内资深专家和我们一起来做课程研究,他们的思考模式一遵循着卡片法的规则,通过 Cardsorting 的方法来把所讨论的东西讨论到每一个细节,然后在会议室中贴在黑板上进行归类。

我们的会议比较长,两天的会议下来,知群的会议室内外都贴满了彩色的便签纸,同事们看了之后都惊呼「你们是要用便签纸写书吗?」

可见,这些互联网行业内非常熟练且深入思考的设计师,已经把设计的思想以及方法应用到各种会议讨论中。

另外说到软件的使用,我一直觉得,学习软件应该是一件自我提升的事情,而不应该是在培训班中或者大学课堂上去完成的工作。如果你有不清楚操作或不了解方法的地方,可以随时找会的人交流,现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你想问一个问题就能够直接搜索到解释的视频,而不是十几年前要到图书馆去翻阅教程的时候,因此真的没有必要花钱到培训班去学习怎么使用 Photoshop。论坛或者一些微信公众号中,有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培训班在讲解软件的时候,也应该侧重点是在从有想法到真正实现,工具是如何介入的,这个角度去讲课,而不是单纯的把学员叫过来,来,今天老师教你们画一个水晶按钮,明天老师再教你们画个扁平化的进度条。

培训班应该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

很多培训班,宣传的时候,是有提到实践这一项的,但是事实上还是模拟的实践,而不是真实的实践,这对于学员来说,其实还是不了解企业的真正流程以及评审标准是什么样的。

说回 UI 设计培训,也同样有这样的痛点,讲师给你讲解具体的某个企业是如何进行界面设计方面的流程推进的,但是学员还是无法参与到企业设计流程真正的推进中去。

另外,企业所要求的真实标准是什么样的,这才是参与设计实践项目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才有可能说是真正的学到这家企业在设计方面精髓。

培训班应该提供真实的就业可能性

这个说的直白点,就是培训班应该跟企业建立深入的联系,然后做到学员简历的内推,而不是单纯的帮忙投递简历。

首先,什么样的简历才是正确的,能够增加被面试的机率的,这应该是包含在培训课程之中,让学员有能力自己输出一份优秀的简历。

其次,应该直接帮助企业和学员进行互选,不仅仅是牵线搭桥的方式,而是有更深入的选择模式。

这两方面,是培训班应该具备的能力。

培训班应该帮助学员认识更多的从业者

培训班的社区,不应该单纯的只包含学员以及往期学员,而是应该分层级的引入各个阶段的互联网行业真实从业者。这样的好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经验的分享

一些高级的互联网从业者,很有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亦或者在互联网行业内和公司一起成长,经历了非常多的大风大浪,能够为学员们带来非常宝贵的真实经验,协助学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长远。

2.了解行业发展真实状态

这对于学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行业内的从业者,都在学习哪些知识,了解哪些行业动态,以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有哪些,用到哪些新的理论和工具,这些都可以通过行业内的从业者以分享的形式从真实生产环境带入到培训班的社群环境中。

3.认识更多的人促成更多机会

现在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因为酒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即使某个设计师具备相当强大的设计能力,极好的个人素质,但是因为缺乏交流,别人很有可能注意不到他,那么也会得不到更优的就业机会。

虽然说是金子终究会发光,但是有机会遇到一名好的淘金者也至关重要。因此培训班应该为学员提供认识更多行业内从业者的机会,并且通过各种形式把这些人联动起来,能够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多加交流,这对于学员来说也非常重要。

4.2 识别培训班的标准

可以给大家一些具体识别的点,你也可以用这些标准来判断知群。

1. 老师没有正经公司工作经历,或者没有已经在线上正常运转的产品

一些所谓培训班的老师水平往往比较一般,甚至还有培训出来后又接着培训别人的。设计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只是花拳绣腿,更不是只有软件操作。有朋友和我说公司里招进来之前在培训班工作的老师,的确软件用的很好,但是出不了设计,从「操作」到「设计」,中间有一大段距离。(也提醒这个领域工作的朋友,需要多通过实际项目提升自己,增强自己长期的竞争力)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培训班里的老师,自己参与或者负责的、在互联网上实际运转起来的产品,究竟如何。会模仿做效果图并不是真正的会做设计,只是做设计入门时的一个阶段。实际的产品是最能考验真实设计能力的,而不只是「漂亮的图画」。

2. 是不是会承诺帮你找到工作

如果承诺能够帮你找到工作,基本上,就不太靠谱。因为一个人是不是适合学设计,学习情况如何,努力程度如何,不仅仅在于培训,更在于自己。知乎里常常有人问我,自己有作品(培训出来的,或者自己简单做了几个),为什么还找不到工作?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做的不够好。做几个一般的作品太容易了,也没有任何竞争力。正常情况下,怎么可能通过短时间两三个月的培训,就能做出好的东西来?除非你悟性特别高,否则至少从教的角度,我是不太相信。

要找到好的工作,不是靠别人给你保证的,还是要靠自己提升能力。老师来教的确是能起到作用的,但是这是杠杆,杠杆的另一头是你自己持续的学习和领悟、探索。如果真要培训,要把自己的心态定到提升能力上,而不是单纯的找个工作,不然就容易被人利用这样的心理。

3. 是不是在教给你找工作做作品集的「套路」

真正的方法是有用的,而且做出作品、甚至是作品集,的确有一些好的方法可循。但是很多培训的机构不是这样,是直接教你怎么造假,怎么为了糊弄一次而模仿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套路。例如看到不少作品集,就那么多东西。这个如果你是最早一批用这样套路的人,或许有用,但是这怎么可能?不知道你已经是第几批了。

这样的情况其实挺严重的。很多培训机构,不仅仅是 UI 的,也包括程序员的培训,都被不少互联网公司拉黑了,基本来的简历都直接刷掉。原因就是造假严重,都是套路。所以这里顺便说,这也影响了培训这个行业的口碑,简历里写着培训的,大家都会先思索一下。

4. 会不会被污染

这个可能一般人都很难判断,主要是综合前面几点。很多地方的培训只教了面子,却教乱了里子,影响学生真正能力的成长。被污染是很痛苦的事,一开始就养成了错误的认知和错误的习惯,以后反而不好调整。

建议多自己学习加上主动找地方找好的设计师的分享来吸收。例如视觉设计,多看看网上很多网站里真正好的作品。交互设计,可以多看看 Apple 的文档(HIG 等),看看很多已经成熟的产品,深入去体会。另外,学软件等等最好还是自己多学,找点视频教程之类,也省点钱。

5. 抱着持续学习的心态

当自己打算进入这个领域时,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放长线,持续学习,而不是急功近利。一些同学问我几个月内能否学出来,就仿佛去学「 挖掘机」一样。其实设计的挑战是不像挖掘机那样标准化,和个人强相关,需要持之以恒和继续积累。从入门到能做出看的过眼的作品,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现在 UI/UX 的设计教育在大学里整体都还不算太成熟和理想,有空的时候我也会给大学里的学生讲讲课,发现很多学生其实都非常想要学好,很上进,但是学校里的课程还不足以完全支撑。然而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一些朋友有各种各样的背景,例如我有朋友是清华的博士,完全不是设计专业,却最终成为了设计师;另一个朋友大学学的专业也和设计完全不搭边,最终做的作品却很好。总结下来,他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也能够持之以恒,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不断努力,有之后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

我之前提过一个百天学习的方式,一些学生在微博上建起了 #设计师百人百天# 的话题,开始打卡坚持学习。甚至年三十的时候,我都看到有人在上面发出自己的作品,觉得他们非常棒,设计水平总是这样一点点提升起来的。与其徘徊选什么样的培训机构,不如赶快行动起来,阅读+练习,不要浪费任何一天时间。

写这个回答,是为了收录在我正在整理的设计师入门与成长连载文章里(整理的差不多了就出本书出来)。供参考。

3.2.3 千万别踩的坑

经常听到有人看到招聘网站里发的招聘信息:招聘零基础的 UI 设计师,不要求经验,可以带,等等。然后等去面试,就会被推销培训课程,如果钱不够还可以分期,当时如果没转过弯来,就会交一两万出去,或者欠一两万的债。凡是有这样的,基本都是骗人的,没有哪家公司在招聘时,会特意强调零基础。谁不想招到有经验的,放宽要求零基础也行,但是没有特殊目的不会这么专门吸引零基础的人来。

凡是你去一个地方应聘面试,结果面试着面试着,变成了你要报他们的培训,还要签贷款协议,立刻拉黑走人。

「培训期间每月发一千多 ,正式上岗后每月工资扣1500,扣一年」

哪有这么好的事,培训还给你发钱?我们这里收费都是很贵的,学生要学习就是要交钱,不然老师的工资从哪里发?请那么多大企业的老师做教研不用花钱么?

你一定没有注意一个细节,他们会让你签贷款协议!!!

也就是说,你只要被他们忽悠了,就背上了几万块的债务,然后慢慢还。而且这个贷款还是第三方的,你贷款了就和这个公司没关系了,不还贷款你就上征信了。他们已经把钱拿走了。

而且你也别想真学什么,哪个正经做教育的,会这么干?能这么干的,还会认真教你?

为什么我说培训这个行业骗子太多,想出这种套路的,都心太黑,实质上就是披着培训外衣的诈骗。我和一些知名招聘网站的CEO聊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人都还能够跑到招聘平台上公然发 虚假招聘?他们也不管?他们说管不过来,但是我很直接的说,这就是助纣为虐。

很多认识我的朋友知道我为什么要创办知群了吧?每年有多少人上当受骗?知乎里有一些杠精还动不动抬杠,觉得我去做培训「有失身份」,瞧不上,觉得 Low。这些抬杠的人真的没见识,这个行业这么混乱,难道不应该是我们这些互联网的正规军去做一个真正靠谱的、高端的职业教育平台吗?看不到这又能帮到大家,又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风口?我们把知群认真做好,对于行业、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5.你应该做出什么样的作品集

先给大家看一个作品集的示例,无论是新手入门的设计师,还是一些工作两三年的设计师,都会有帮助。

因为作者同时有出国、找实习的考虑,所以里面的文字是英文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换成中文也一样。

就不贴出完整作品集了,这里给出其中一个项目的节选。

这里面是给定了一个题目:星巴克 App 的设计实战项目,要为星巴克来设计一个 App,同时结合 AR(增强现实)。

作品集的第一个要点:说清楚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除非你的作品惊世骇俗,让人只看结果就能眼前大亮,否则在描述作品时,重要的都是要把过程讲清楚,这个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如何一步一步推进研究和设计工作的。

很多人(特别是有一点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会觉得我平时工作也不是要把所有理想的流程都做了呀,那么作品中的这些流程到底有用么?

其实,我们说设计师要有一套专业语言,真正在企业当中实际工作,可能有些流程是简化的,有些是快速推进的,但是我们如何看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专业动地是否扎实呢?就是要先看他/她的到底对于科班的 设计方法论,是很了解然后简化,但是压根就不了解所以做的简单。

在短时间内,面试官要考察你的专业能力,要看的不仅仅是你最终输出的结果,更重要的就是你前面的过程,知道你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首先,描述这个项目的机会和挑战是什么,以及最基础的研究

例如利益相关者地图(这个作品集里用的都是英文,但中英文其实都没有影响,不要因为语言的问题被难住)

问卷调查和访谈:

基于各种调研得出的人物角色(Persona)分析:

注意这里的作品集本身的信息可视化做的很好。很多人可能有很好的作品方案,但是在表达方面吃了亏。其实作品集本身的设计同样是重要的设计方案,需要认真对待。

用户旅程地图。在这里面表达的也很好,其实类似的三维工具很多,而且做起来很方便,在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设计想法时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

当然在这张图背后,是扎实的做了用户的分析,对于用户在各个阶段的行为和遇到的问题有清晰的理解。

然后给出了电梯宣言,将产品的价值主张、关键诉求等清晰的表达出来。

用户场景,描述用户在哪些场景下是如何使用产品的。

然后再给出具体的界面设计方案。

我们会发现,一个设计的方案表达,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前面的分析过程、设计过程占了很大的比重。

当然这个作品集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在这里其实还应该再强调一下细节的设计,比如有一些细节的亮点,遇到了什么难题,如何解决的。在考察设计师的时候,我们也会希望了解设计师在处理细节设计时的能力,例如信息架构、流程的设计、具体的界面元素处理等等。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例子:

这个作品集,是知群设计课一位学员作品集,跨专业转行,经过在知群的学习,最终输出了比较不错的作品集,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都实现了。

而类似星巴克 App 这样的设计项目,是知群设计课实战课的老师,带着学员一步一步做项目,最终输出的(这个项目作品应该是由一个团队的两位同学共同完成的,作品集里有标注)。

还有很多项目作品案例:

在知群训练营里,有专门的课程讲解这样的项目是如何做出来的。

我简单贴一些 PPT 在下面,你在训练营里再详细学习:

UI 还是 UX?

经常有同学有这样的问题,包括这个作品集,到底是 UI 还是 UX 呢?

一般来说,狭义的定义,我们通常将 UI 说成是界面的视觉设计,而将 UX 说成是界面的交互设计。这个定义其实比较乱,国内外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前段时间我和在阿里一位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同学在交流,他们有一个未来明确的趋势,就是招聘设计师,会希望招聘 UXD。简单从字面上来说,就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对用户体验负责。这里面包括了 UI(狭义),也包括了 UX(狭义,这里指交互)。再结合他们之前提过的「全链路设计师」,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将 UXD 看成是狭义的全链路设计师。广义的全链路设计师还包括增长设计、营销设计等。

设计师所需要的设计能力,可以分成:

(1)用户研究 (2)交互设计 (3)视觉设计 (4)运营设计和增长设计等

不同的设计师在这些能力方面各有侧重,例如有一些设计师可能视觉设计40分、50分,而交互设计则是80分、90分,用户研究能力可能是60分、70分等等。对于不同的企业、团队、产品,需要的设计师的能力构成是有区分的。

所以知群在培养设计师时,对于课程,。我们目前做了简单的划分:

(1)UI 设计

(2)交互设计

(3)全链路设计(狭义,目前暂时包括视觉+交互,未来还会扩展)

就像是一个专业的不同专业课,可能有所侧重,但是从长期角度,推荐大家要逐步补全自己的 技能树。

零基础和有经验+科班知识体系?

首先是共性,我们发现很多零基础的同学,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同学,都面临一个问题:没有科班的知识体系。

没错,包括很多工作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设计师也是如此,因为以前缺乏科班的设计教育,所以很多设计师都是「野路子」出身(这里没有贬义)。这样在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容易陷入到瓶颈了,很多设计师的提升都会遇到很多困难。

而零基础的同学,如果一开始没有良好的科班教育,更容易陷入到错误认知、错误的习惯当中。我发现很多设计师在职业生涯的前三年,基本上各种技能和认知就容易进入到一定的轨道当中。(所以题外话,除了学习之外,我也建议很多同学在职业生涯的开始,尽量去一些专业氛围好的公司,更容易提升自己)

在深入推进这块的教育研究时,我和全职、兼职的一些同事、朋友,一起总结和归纳,按照国外和国内一线的设计方法论、设计经验来梳理,给大家建立专业、科学的科班设计知识体系。

未来知群还会和大学合作,建立更为科班的设计教学和研究体系,直接帮助大学培养优秀的设计师学生。

特别是针对零基础,考虑到一些课程对于零基础的同学一开始门槛有点高,我们特别研发了一些针对零基础的课程,有理论的课程,也有类似 Skech、XD 等软件的课程(软件的课程其实也是侧重设计,而不仅仅是操作。同时 Windows 和 Mac 平台上的都会讲,这样方便大家学习,不用换电脑),这些课程不单独收费,都免费让知群的同学学习。因为这样的软件课程我认为就不应该收费。

6.你应该具备的 UI / UX 能力

这里是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能力地图:

这部分信息量太大,知识太多,不在这里展开写了。

我们专门有一个五天的体验课程,会把这些能力体系讲给大家,你可以在这个免费课程里详细学习一下:


7.为什么我们要创办知群?

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信息时代的人才们成长,让更多的产品创造者、设计师、营销者能够从这里孵化出来。

我很想找一张创新工场初期的海报,但没能找到。在那张海报里,铺满了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小伙伴(创新工场最初期的成员),然后上面就写了几个字:这里孵化的不只是项目。

不只是项目,那么还有什么呢?就是人才,就是每一位渴望成长的年轻人,希望在信息时代有点本身的年轻人。

总是得有一些理想主义者的,而且理想主义者必须脚踏实地。

做好课程,培养好人才,收学费,通过学费扩大规模,请更多优秀的老师研发课程,和更多巨头、知名企业一起合作,不断滚动,建立正向循环。这个事情的出发点是公益之心,也是我们的愿景所在,但是作为项目和产品,必须是商业项目。因为只有通过创造价值,换取收入,才能为大家创造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实现目标。

这个逻辑本身很简单,很多做产品、做设计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总是会有一些声音说,你看,他们就是抛头露面、消费自己,就是不务正业。你看,他们天天做广告,宣传自己。

批判是很简单的事情,创造才有价值。

每一步哪有那么容易?我要管理不同的业务,要管理很多人的团队,还要去说服老师来讲课,来做分享,要去推动团队来不断提升大家做作业、做项目作品的进展,还要去研发新的课程。这些背后,支撑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的,就是这样的初心:顺应信息时代的大趋势,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培养更多的人才。

我在知乎里有100多万人关注,大部分是互联网领域的朋友,有很多朋友的认可。在互联网圈里有很多朋友,都是各个公司的业务负责人、产品和设计负责人等等,过去这些年我们帮过很多朋友忙。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源,而我们希望用好这些资源,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知群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我希望未来能够让知群发展壮大,能够有很多人因为知群而获益,找到工作升职加薪赚钱,这就是人们的基础需求。如果能够帮一个人具备赚钱的能力,那么可能背后受益的是一个家庭,是一个人五年、十年的道路。

现在知群的很多工作,都有很多志愿者帮忙。很多业内的朋友、知群的学员,在我们需要帮忙时,都非常热情。这里有四个字很能体现:得道多助。

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对于未来的趋势,站在更长期的视角上,我的看法是:信息时代的浪潮会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影响我们的社会。过去十年是「纯互联网」的红利阶段,各种纯粹通过互联网展开的服务不断崛起。而再之后,各个行业深度和互联网结合,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所以未来,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将是各个行业的标配,或者就是类似自然而然、正常应该学习的技能。就像现在,哪怕是卖东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互联网上怎么卖,对应的就有很多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而基于互联网延伸过去,就是两个关键点:1.如何把产品做好 2.如何把产品卖出去(把用户吸引进来)。

这两个关键点:

1.如何把产品做好,涉及到产品、设计、运营等技能。放到现在来说,我们要培养好的设计师、产品经理。

2.如何把产品卖出去(把用户吸引进来),涉及到「用户增长」,这背后是一个交叉的领域,本身不仅仅是个职位,更是一个场景。比如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市场、营销等等,都有和用户增长有关的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可以在求职、工作当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我们在逐步把这些课程完善起来,并且在行业内外积累资源。

我希望知群能成为很多人职业的切入点,无论是零基础,还是工作1年到3年,甚至一些人工作4、5年,7、8年,想要进一步提升和拓宽的时候,你能够从知群这里获得切入点的帮助。

你想成为设计师、产品经理,或者想学习用户增长,成为新时期的运营、市场、销售,你都可以在知群找到一个支点,然后用这个支点去撬动你的职业发展。你总能够从这里找到对于找工作升职加薪赚钱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此之外,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这个过程很有挑战。我们现在的重点放在做更好的课程、调动各种资源去支撑课程的学习过程上面(比如找各个巨头、知名公司合作来提供实战项目),还有更多没有来得及做、没有做好的地方。恳诚的把我们的想法、打算、不足等等讲出来,希望未来的道路上,有更多的人一起支持我们,也希望能够收到更多的意见,把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改进过来。

这是最近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典型案例,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8.你如何获得企业实战项目经验

很多同学在进入互联网行业、成为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时,往往缺乏实际的项目经验,企业则很看中项目经验。而一些已经工作的同学,因为所在的公司缺乏良好环境,做的项目拿不出手,制约了自己的发展。

知群为自己的同学提供实战课,帮助同学获得做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项目。如果你缺乏项目经验,知群实战课是你能够找到的最好途径。但是一定端正态度,你的目标不是「有项目」,而是有能力,项目只是一个结果,踏踏实实通过做项目来提升能力,才是正道。

免费的知群训练营课程: 限时免费:UI/UX设计师基础入门及进阶课程

1.知群的实战课是什么?

知群的实战课是整个行业内唯一的、真实在和企业官方合作的实战项目。企业提供真实的实战项目课题,知群有老师指导,让大家能够做出好的项目,增加自己的项目经验。而以往很多同学只能自己摸索,自己虚拟一个项目课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项目本身并不真实,很容易「飘」,不贴近企业的真实需求。

之所以有实战课,是基于知群自己的 场景化学习的理念。场景化是指尽量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让大家能够在真实的项目背景下学习。

具体包含两个部分:

(1)项目驱动:在做项目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自己缺哪些知识,再在知群的知识课里,有针对性的学习,有疑问的地方由老师来帮助解答和辅导。过去大家接受的往往是 填鸭式的教学,老师讲课、留作业,上课的时候以为听懂了,实际上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理解。

(2) 小组学习:企业里做项目并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而是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而且往往一个项目工作量比较大,也需要相互分摊。最终完成的项目,是共同的作品,每个人说清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和工作就可以。只有真正认真投入的人,才能够把项目讲清楚和讲明白。

在实战课之上,知群还发起了中国产品设计大赛。大赛的初衷就是帮助知群的同学在实战的同时,有能够获奖的机会。大赛的评委都是业内重量级的嘉宾,他们能够保持公平性。在知群实战课学习的同学,都会默认参加中国产品设计大赛。我们希望通过大赛,最终实现同学的能力认证。你的作品应该有一个最终的成绩,这些成绩能够在业内被认可。

很多同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项目经验,或者在公司工作,但是公司的项目很糟糕,没有好的机会做出好的项目。所以知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式。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还是「 虚拟作品」吗?企业又不能真的帮我上线。一个企业里,哪怕上线一个最小的项目,一个研发团队一年的支出应该在100万以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帮助你上线一个项目。肯定不会是100%的企业都认可这样的实战项目,但是现在业内最佳、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借助知群这样和企业合作的实战项目机会,来获取项目经验。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知群同学的实战作品。知群也有很多同学借助这些作品,进入到了阿里、腾讯、字节、滴滴、美团等等公司工作。

这样的实战模式,以及知群在背后做的工作,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

2.做出什么样的项目?

在实战课上,你需要从零到一做到完整的项目,包含用户调研、 需求分析一直到最终方案的输出。

我们最关注的是你能否真正从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能力。

很多人急功近利,以为我要有项目,然后拿项目找换工作、换工作,但是往往忽略了:做项目的初衷是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作品仅仅是自己能力的证明。

知群实战课的项目作品实例:


3.为什么企业会和知群合作

知群和阿里、腾讯、滴滴、携程、 映客、知乎等很多企业都有实战项目的合作。大家通常能够在各种培训机会上面看到和这些公司的合作,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假的。很少有大企业会和一个一般的培训机构合作。

为什么这些企业会和知群合作呢?因为知群的定位是高端互联网职业教育。我们不仅仅培养学生,我们本身还在为这些企业招聘人才,很多企业都从知群招聘到了靠谱的人才。企业希望提高招聘的效率,找到更好的人才。同时,知群团队的背景也被很多企业认可,行业内的很多公司和资深专家,都支持知群做所的事情。除了企业,知群还在和 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合作,近期还邀请各大高校的教授给大家讲课。

例如,阿里就从知群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

更多信息:

马力在知群:大学系主任、阿里腾讯团队负责人等对知群的推荐

4.同学的评价

丢丢(已入职腾讯,知群官网有完整的分享视频):

1.实战课会让自己有一个切身体验,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方向;
2.对于零基础转行的学员来说,可以获得第一份作品,在面试中作品也会被面试官频繁询问;
3.班级群、小组群的学习方式,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小组成员可以给自己很多建议,求职的时候若遇到不顺,可以找小组成员互相鼓励、打气;
4.UX设计师面试需要作品集,产品经理主要靠简历,但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有了作品集,对作品集真实项目的阐述会比口头陈述更有效;
5.将自己以往的建筑作品也按照知群课程里所讲的思路、逻辑进行梳理,受到了面试官的青睐。

9.如何找 UI / UX 的工作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说也是很多同学比较关注的,关于设计师、产品经理在找工作和面试的时候相关的一些问题。

在学校里考试的时候,哪些同学容易得高分呢?容易得高分的那些人是往往都能够把握出题人心态的,知道出题人到底会出什么题,考察的是什么,想要从你这得到什么,并且还要知道你能给他什么,把这部分弄清楚就能够考出更好的成绩来。所以我们也要去从面试官的角度去跟大家介绍一下,到底这些面试的人关注你的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够学习到:第一是你在面试的时候怎么样去表现自己,第二是从现在开始倒推,如果你到时候去找工作,你怎么去把你的这方面去补充起来,完善起来。

9.1 公共部分

首先说面试时的公共部分,包括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协作能力、思维方式和执行力。

1.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在你对待新事物的时候,可以从很多地方体现。比如说你在面试的时候告诉面试官:“我只是对互联网很有兴趣,但是没学过也没人来教我怎么办呢?”这就有问题了,所有这些基本的东西,我们都能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基本资料,你的学习能力应该表现为——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迅速掌握新的东西。要在你的作品集、简历或者是在交流上把你的学习能力很好地凸显出来,让人一看就认为你透着一股聪明劲,因为大家一开始经验都是不足的,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要让人能看见你的学习能力,让人看见你能很快地上手一些新的东西。

2. 学习态度

自己会不会是一方面,你在各个方面表现得特别积极也十分重要。在你的简历、你的作品集里等等要体现出你这个人是特别积极进取的,是能够抓住很多学习机会的。包括你在问面试官问题的时候,你都能够不断地说“我想要从你身上学到东西,我会非常努力,特别下劲地去学”。这些都是从你的言语,所列出的项目,包括你之前所学过的东西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潜移默化的东西能够体现出来的。

3. 协作能力

因为大家在做实验项目、研究项目的时候往往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所以对于学生包括已经参加工作的人,面对以前做过的项目时就要考虑——第一,你在这里面做了什么?第二,当大家遇到分歧、遇到问题的时候是怎么去解决的?这与每个人的个性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你的沟通能力怎么样,你的协作的心态怎么样,你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人,还是你能听别人的想法,同时又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就需要你该坚持的时候能够坚持,该配合的时候能够配合。这些方面主要就是在你和面试官聊你做过的项目时所能够展现出来的。

4. 思维方式

面试官在大家一起讨论一些具体问题时,靠观察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考察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你面试一个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当我问你是怎样去评价一个产品的时候,不要回答“我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它,我平时(使用产品时)怎么样”,这些都不够。真正一个专业的思维方式是应该回答——我们要从哪些层次去考虑这些产品,它的用户定位是什么样,它的需求应该是什么样,它的需求优先级、轻重是什么,它的界面、交互和视觉是怎么样的,再往下,它的内容和运营等等这些。应该用这样一个很专业的思维方式来回答,而不是站在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如果大街上找一个人得到的反馈与你差不多,那你作为设计师/产品经理与其他人的差别在哪里?这就需要思维方式来体现。

5. 执行力

执行力是我们在考察人的时候非常关注的一点。有很多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真正到了动手的环节很难推动得下去,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不去动手。有一个英文单词叫aggressive,意思是特别的积极进取,经常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迅速地落实,并且也没有太多的话和抱怨,没有太多这样那样的困难。能够先把这件事情推下去,能够先去做出一些结果来,这是一个人执行力的体现,而这种执行力就可以在你的作品集,在你的简历里通过你之前做过的项目中你扮演的角色来展现——怎么把一件事情从无到有地运转起来。比如说以前有一个人在简历里告诉我,他在学校里运行一个微信公众号,把它从0做到了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克服了什么困难,是怎样付出怎么大的努力等等。这就是执行力的反映,要把这些都体现出来。

9.2 不同方向的侧重点

大家对于找工作的这部分一定要非常留心地理解和掌握,因为没有太多的地方会讲这种东西。可能大部分的人都只会告诉你面试题具体怎么做,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框架,我这么多年至少面试了几百人以上,并且总结了周围其他人的经验,以此为基础,从一个面试官的角度来告诉大家,面试官是怎样去考察一个面试者的能力的。所以就算你现在不找工作,你也可以去从这些要求去反推——你现在需要做的准备,怎样去制作和展示你的项目你的作品集等等,这对于你将来找工作非常的重要。

视觉设计师

对于视觉设计师找工作来说,第一是要在作品集中突出自己的优点,凡是无助于突出自己优点的东西都不要往上放,所有你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能展现你某个地方的亮点,并且表达要清晰,要把自己的思路、思想的过程表达出来。

另外一个也是很多人经常不注意的地方,就是一定要在作品集里面体现出细节,对于大部分尤其是初级设计师来说,你对一个设计的思考、对一个产品的把握其实是不够的,做不出来特别成熟的东西。所以我们往往会去考察你的是一些细节——你能不能把一个产品甚至一个模块、页面做好。这是一个关键,一定要把里面的一些细节展示出来,要让人能感觉到,这个人过来工作就能够上手去做一个小的模块,这很重要。

需要注意,现在单纯的视觉设计师(传统的 UI 设计师)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都转向了 UI 全链路设计师(视觉+交互),所以你要把交互设计的能力也补充起来,让自己在入行时以 UI 全链路设计的能力入行。

交互设计师

对于交互设计师,在作品集里面同样要去突出自己的优点,要表达清晰。你可以去强调整个项目是怎么做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从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其次,你在做很多项目的时候肯定是和很多人去配合的,那你自己在配合的过程中做了什么,你的工作要点有哪些?

第三就是你在这个里面做出了什么亮点,就像刚刚我们介绍的视觉设计师一样,页面的一些细节你能否把握?比如说这个页面为什么要放这些元素的控件,这些控件的选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而不用那样的形式,它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你在这些流程里面考虑了哪些要点?应该以怎样的一个方式提升转化率,怎样一个方式去减少用户成本,让用户使用起来更有效率?你对文案的选择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甚至是对文案的标点符号的运用、中英文的拼写这些你都要去注意。最后就是技术部分,有交互设计的基础能力——掌握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这些都是公用的。

9.3 一定要避开的坑

我要跟大家强调三个问题,这些问题非常的重要,或者说“致命”,希望大家在面试的时候一定避免。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与自己阶段不符的宏大叙事,第二个是虚假经历,作品造假,第三个是只强调热情的新手,这三个我分别详细地说一说。

1. 和自己阶段不符的“宏大叙事”

当一个新手去面试的时候展现的不是怎样能把一个细节的事情做好,而是不断的强调公司的战略应该是怎么样的,他对于这方面是怎样想的,这就属于和自己阶段不符的宏大叙事。有本很著名的书叫《创业维艰》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有一天两个刚毕业的MBA的学生来找他的老板说他们做了一个几百页的PPT来告诉老板公司要怎么做,这个创始人一下就被震惊了。这个故事想要说的就是,只有当你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积累、真正的把一个职位做到资深,你才会知道整个战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而作为一个新手、一个刚过来的人,不管是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其实面试官对你的期望是你能不能胜任手下立刻能够开始的工作。

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有个设计师,他发了一个对于某公司很好的产品的改进建议。这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公司,公司里面的一个同事也是我的一个朋友正好看到了,觉得他既然感兴趣也讨论了公司的产品,那就把他叫过来面试下吧。面试时大家都觉得这个设计师(其实他是想往产品方向去发展的)是可以胜任一些细节上的产品经理或者产品设计师的工作的,但是面试者觉得这个公司的战略有问题,他期望帮忙做这一块。大家可以想一想,战略其实谁都能来谈一谈,但是真正要做好,就像《创业维艰》中的例子,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是需要大量积累和深厚的思考的,往往当你把自己定位在这里面的时候,那么首先你自己的战略(来到这个公司能够做什么)就错了,所以不妨去想一想公司对于你这个职位的定位是什么。

2. 虚假经历,作品造假

第二点是虚假经历、作品造假,这个问题我们遇到过很多次了。互联网圈子非常小,经历很容易被查证出来。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份简历,上面写着这个人在某知名上市公司做了多长时间的产品经理,然后又到了某个创业公司工作。有意思的是,那个上市公司负责产品的老大是我的朋友,而我的朋友并不认识这个人。后来经过查证,发现这段经历是假的。然后我们又转向他那段在创业公司的经历。这个公司的产品我们都知道,并不是这个人简历里说的样子。于是直接去问这个公司的CEO,发现这个人的确在那里工作过,但因为能力不合适,只工作一个月就走了。所以说这个圈子是非常小的,很多公司的产品总监,产品副总裁都相互认识,什么事情一问就清楚,很容易识别真假。很多人想走捷径去钻这个空子,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一点,对于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作品,我们很容易通过细节看出水平。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总是为作品集造假推波助澜,为了做作品集而做,设计师真正的设计能力太差。所以在圈子里,如果收到一些来自培训公司的简历,很多情况就直接跳过不看了。反之,一个公司看不出来设计师的水平,就说明这个公司有问题,不值得去。如果公司对于产品和设计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刨根问底,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设计师的水平。

所以虚假经历或作品造假一旦被发现,你反而会丧失未来加入知名公司的机会。也许本来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是能够逐渐成长提高的,但是你却选择了所谓“捷径”,反而弄巧成拙,给自己的未来留下很大的隐患。大家一定要重视和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编造虚假的经历,制作虚假的作品。

3. 只强调热情的新手

第三点,我们经常会碰到只强调热情的新手,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愿望和兴趣,说一些“我对互联网很有兴趣”,“我很想进入到这个领域”,“我很想转行”,“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努力学习”这样的话 。这很有问题。现在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公司培养新人的成本也非常高,只有兴趣是无意义的,只有真正能表现出行动力和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机会。你不能是有了机会才开始学习,也不能说要找工作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别人带着你学习,而得是你现在就开始学习,把能力增强,才能够进入这个公司,让自己有更多的发展。

10.总结

以上是从零开始成为 UI / UX 设计师的建议。

时间有限,以后希望再补充一些内容。

我也会在知群的训练营里,把这里面的很多知识都讲一下,特别是能力体系,还有如何做出优秀的项目作品。如果你本身正在知群的训练营里学习,继续加油,学好训练营这五天的课程,对你会非常有帮助。因为训练营里的课程非常多,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学哪些,别忘了随时问班主任。

如果你还没有在知群的训练营里,赶快加入进来。因为训练营的名额有限,一旦你获得名额,答应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千万不要浪费名额。

从这里加入训练营:五天的体验课程

添加班主任之后,一定要和班主任确定你可以按时上课

代做工资流水公司贵阳签证银行流水 代办房贷工资流水 费用北京代做企业对公流水湘潭查背调银行流水洛阳打印公司流水成都工作收入证明样本南通打印对公银行流水遵义代做转账银行流水台州代办工资流水单中山流水账单代开湖州制作银行流水电子版南通打日常消费流水惠州企业贷流水办理潮州银行对公流水报价鞍山贷款银行流水办理信阳代办银行流水修改嘉兴代做公司流水常德银行流水修改多少钱湛江办企业贷流水遵义做个人流水成都银行对公流水开具宁德开工资证明长沙制作工作收入证明太原企业对私流水价格许昌银行流水电子版报价珠海打公司银行流水宁波开背调工资流水唐山查入职流水徐州代做离职证明咸阳公司流水报价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汪小菲曝离婚始末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杨倩无缘巴黎奥运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郑州一火锅店爆改成麻辣烫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开除党籍5年后 原水城县长再被查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初中生遭15人围殴自卫刺伤3人判无罪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路边卖淀粉肠阿姨主动出示声明书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西藏招商引资投资者子女可当地高考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

代做工资流水公司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